蘭瑩瑩,邱衛華,周龍珠,曹新梅,黃俐敏,朱渭萍
1.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醫院預防保健科,上海201299;
2.上海市浦東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急性傳染病防治與消毒管理科,上海201200
腹瀉是全球最主要公共問題之一,是引起發展中國家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因素,也是國家勞動力缺勤和生產力下降的主要原因[1-2]。老年、嬰幼兒和免疫功能不足者是主要的患患者群,腹瀉引起的長期或嚴重脫水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腹瀉可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其他感染性腹瀉是由感染性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等多種病原體引起的腹瀉,并可通過糞-口途徑在人與人之間傳播[3-4]。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除霍亂、痢疾、傷寒/副傷寒之外的其他感染性腹瀉屬于丙類傳染病[3]。《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顯示,2018年全國(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其他感染性腹瀉發病數為1 282 270例,死亡15例,發病率為92.3 096/10萬,位于丙類傳染病的第二位,僅次于手足口病[4]。本研究對本院接收的1 012例腹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探討本院收治的腹瀉疾病的發病時間、病原體分布等流行病學特征,為后續醫療服務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依托上海市浦東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腹瀉病綜合監測項目,在知情同意基礎上對2015—2019年本院作為監測點的腸道科和兒科門診首診的腹瀉病例按照病例納入標準使用系統抽樣的方法進行個案調查并填寫個案登記表后采樣。納入標準:為24 h內大便次數≥3次、且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黏膿便或膿血便等)。排除標準:有嚴重的肝、腎、心腦血管等疾病者;其他原發性腸道疾病者;急、慢性感染者。
1.2 監測方法 本院作為哨店監測醫院常年開設腸道門診和兒科門診,對其就診的符合腹瀉病綜合監測病例定義的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內容包括:一般基礎情況、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糞便標本的收集及送檢方法為:用3根無菌棉拭子采集患者新鮮糞便l g左右,插入Cary-Blair運送培養基底部,塞好管口,冷藏保存第2天送檢,同時采集5 g左右糞便至病毒采集盒,-20℃保存并第2天送檢,所有樣本送上海市浦東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相關病原的檢測。送檢的糞便標本按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WS 271-2007)進行病原學檢測與鑒定。檢測的病原體包括8種細菌(致瀉性弧菌、彎曲菌、志賀菌、氣單胞菌、鄰單胞菌、沙門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和致瀉性大腸桿菌)與5種病毒(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札如病毒、星狀病毒、和腺病毒)。
1.3 相關定義 ①病毒學檢測陽性:目標病毒核酸擴增陽性;②細菌血液檢測陽性:分離培養春目標細菌;病原陽性:③至少檢測出一種病原陽性;④混合感染陽性:至少檢測出兩種病原陽性;⑤單一病原陽性:僅檢測出一種病原陽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2016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R3.6.3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比描述,其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判定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采用集中度法對季節性分布進行統計分析,計算相應M值[5]。
2.1 腹瀉病例基本情況 共納入病例1 012例,男性513例,女性499例,男女性別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發病構成比和不同季節發病構成比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腹瀉病例人口學基本信息和分布特征(n=1 012)
2.2 腹瀉病原學檢測1 012例腹瀉病患者中,檢出病毒學陽性533例,單一細菌學陽性175例,單一病毒學陽性358例,細菌混合感染11例,病毒混合感染19例,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33例。病毒感染率高于細菌感染率(χ2=141.056,P<0.001)。單一細菌陽性病例中,致瀉性大腸埃希菌陽性率最高(8.1%,82例),其次為沙門菌(3.3%,33例);單一陽性病毒病例中,諾如病毒陽性率最高(12.7%,129例),其次為輪狀病毒(7.0%,71例);混合感染病例中,病毒-細菌陽性率最高(1.1%,11例),此外,未檢出志賀菌病例,見表2。人群分布:致瀉性大腸埃希菌(11.6%,58例)和諾如病毒(14.2%,71例)陽性率在20~64歲年齡組最高;沙門菌(5.0%,16例)和輪狀病毒(18.3%,58例)在0~6歲年齡組最高。致瀉性弧菌陽性率(3%,15例)在20~64歲組最高,見表2。
2.3 檢出病原體季節流行特征 腹瀉病原體構成呈現季節性分布(圖1)。病毒性腹瀉M值為0.30,在0.3~0.5之間,呈現一定季節性。春季(3~5月)和冬季(12月~次年2月)發病數大于夏季(6~8月)和秋季(9~11月)(P<0.001)。常見的病原體為輪狀病毒、諾如病毒以及星狀病毒,全年均有發生。對比各季節感染情況,諾如病毒感染高峰發生在春季(χ2=23.87,P<0.001),輪狀病毒感染高峰發生在冬季(χ2=111.10,P<0.001),見表3。細菌性腹瀉M值為0.57,在0.5~0.7之間,呈現明顯季節性。細菌性腹瀉夏季(6~8月)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季節(χ2=109.68,P<0.001),以沙門菌感染和致瀉性大腸桿菌為主。其中,致瀉性大腸埃希菌感染高峰發生在夏季(χ2=93.71,P<0.01),沙門菌感染高峰發生在夏季和秋季(χ2=29.87,P<0.01)。

表2 腹瀉病例病原檢出情況(n=1 012)

表3 腹瀉病例病原季節分布特征[例(%),n=1 012]

圖1 腹瀉病原的時間流行特征
感染性腹瀉是比較常見的且發病率高的腸道性疾病,傳播性較強[6]。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發展中國家每年因感染性腹瀉而死亡的人數約達到200萬[7]。在我國感染性腹瀉疾病流行廣泛且病因比較復雜,其病原體主要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8]。因此,掌握感染性腹瀉的流行現狀及其病原體分布,對其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資料分析顯示,2015—2019年我院感染性腹瀉病例1 012例,男女性別比例為1.03∶1,年齡構成以0~64歲成人組總陽性率最高(P<0.05)。上述研究結果結果與王聞卿等[9]和張平等[10]報道一致。可能是該年齡段人群由于工作學習等原因更容易接觸和暴露病原,提示此類人群是防控工作的重點人群。本研究在發病時間分布上分析顯示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高峰出現在春季(2~4月)、夏季(7~8月)和冬季中的11~12月,發病最高峰在8月,和其他季節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黎健等[11]也發現,上海市感染性腹瀉發病時間有明顯的季節性,夏季和冬季為感染高峰期。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
病原學檢測結果分析,發現在各個年齡段的病例均以病毒感染為主,其中諾如病毒(12.7%)和輪狀病毒(10.1%)占比最高。本文中發現≤6歲年齡組兒童的主要腹瀉病原為輪狀病毒,與王聯君等[12]研究相似。腹瀉病原分布也呈現出季節的差異性,春季及秋冬季腹瀉病原均以病毒為主。其中諾如病毒在春季高發,輪狀病毒在冬季高發,夏季腹瀉病原以細菌為主。這與潘浩等[13]和宮霄歡等[14]的發現相符合,后者也發現腹瀉病例中病毒感染檢出大于細菌感染檢出率,細菌的陽性檢出率的高峰出現在每年的6~9月,秋冬季(11月~翌年3月)為病毒的檢出高峰期。對浦東新區三林地區腹瀉病病原的監測,結果顯示春季和秋冬季腹瀉病原以病毒為主[15]。且有研究表明輪狀病毒有明顯季節分布特點,總體為冬季高發[16]。這些結果都與本文的分析結果相一致。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只是單個醫院的研究,納入的人群代表性有限,也未進行病例對照研究,尚不能完全揭示所有的腹瀉病原流行特征。
綜上所述,2015—2019年本院收集的腹瀉病病例病原陽性率高,致瀉性大腸埃希菌、沙門菌、輪狀病毒和諾如病毒是本區域優勢病原體,病原在不同的年齡段分布存在差異,病原陽性呈明顯的季節性流行分布特征。本研究對浦東新區的腹瀉病的臨床診療和預防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