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菊麗,李玉華,趙黎萍
上海市寶山區精神衛生中心護理部,上海201999
抑郁癥是一種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表現的精神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抑郁癥全球發病率約為3.1%[1],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負擔源[2]。該病病程較長,治愈困難,且大多數患者有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易醒,特別是早醒等睡眠障礙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當前最常用的治療方式就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以及中醫治療。音樂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治療手段,可通過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作用,達到調節情緒、影響機體健康的目的[3]。中醫五行音樂便是其中的一種,它通過不同調式的樂曲,幫助患者引導體內的氣機運化、調理五臟六腑,促進患者身心健康[4]。我院近年來對抑郁癥失眠患者開展了角調式音樂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上海市某區精神衛生中心住院治療的60例輕、中度抑郁癥伴有失眠癥狀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5](CCMD-3)中的抑郁癥診斷標準,并經臨床上確診為抑郁癥伴有失眠者;②全部患者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20分;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SQI)評分≥8分,③年齡18~60歲,能配合音樂治療者;④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意識清楚可以配合工作人員治療。排除標準:①患有不能配合本研究的身體殘疾,如失聰、失明;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有嚴重軀體疾病、器質性精神障礙及藥物依賴者;④有嚴重自殺企圖或行為者;⑤不理解語言文字及不能進行溝通者。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者首先服用常規的抗抑郁藥物,選擇性5-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劑之一:氟西汀膠囊20~60 mg/d,每日最大劑量60 mg或舍曲林片50~200 mg/d,每日最大劑量200 mg。研究期間維持原抗失眠藥物治療。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引導用藥、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開展角調音樂治療。
(1)角調音樂干預小組的涵蓋內容:總共9位小組成員:其中有主治醫師2名,負責“指導、培訓以及量表評定”,干預員6名(音樂治療師1名和護士5名),秘書1名。擬定方案,責任到人,對方案進行統一培訓,給所有患者建立信息檔案,認真記錄研究的相關信息;向患者及家屬發放角調音樂宣傳資料,與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干預小組每個月舉辦一場會議,全體成員參加,討論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采取應對措施等。量表評定員采用盲法評估療效。(2)角調音樂療法:具體內容分為2個階段。第1階段為準備階段:活動開展前1周向患者介紹本次治療的方法過程,強調治療的目的與重要性,向患者推薦角調音樂曲目,包括《平湖秋月》、《藍色多瑙河》、《春之歌》、《春江花月夜》、《光明行》、《春之聲圓舞曲》、《幻想圓舞曲》、《昭君怨》和《鷓鴣飛》等。介紹MP3的使用方法。第2階段為實施階段。①評估:在音樂治療活動之前,音樂治療師評估患者當下的身心情況,觀察患者的情緒是否適宜本次活動,結合患者的意愿,選擇本次活動的曲目,制定本次治療的計劃,每周評估1次。并將所選曲目下載于某品牌入耳式隨身MP3中。②樂曲聆聽:每晚臨睡前(21:00)由護士給患者戴上耳塞,播放角調式音樂并囑其閉上雙眼,全身放松,靜靜欣賞樂曲,采取循環播放的方式,控制時間為30 min,將音量調至50~60分貝(根據患者聽力調節),播放結束后幫助患者臥床休息。每周7次,連續2周。③團體討論:小組成員每周1次結合音樂內容開展討論,促進情感宣泄。
1.3 評估方式 將干預員和評定員進行一致性的培養訓練,在活動開展前1周及活動開展后2周由評定員對各項指標評定一次。
1.4 評估工具
1.4.1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6](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由7類因子組成,總分>35分,為嚴重抑郁;總分>20分,為輕或中等程度抑郁;總分<8分,則沒有抑郁癥狀,即總分越高,病情越重;總分越低,病情越輕。
1.4.2 漢密爾頓焦慮量表[6](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包括軀體焦慮和精神焦慮兩大類因子14個條目。結果>29分表示嚴重焦慮;結果>21分提示有明顯焦慮;結果>14分提示肯定有焦慮;結果>7分提示可能有焦慮;結果<7分提示沒有焦慮癥狀。
1.4.3 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SQI)[7]該量表主要用于評估被試者近2周的睡眠質量,由18個條目組成,分成7個因子,每個因子按0~3計分,總分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α=0.83,重測信度為0.85,靈敏度為89.6%,特異性為86.5%。
1.4.4 生活質量量表(SF-36)涉及8個維度36個條目的內容,包含軀體功能、軀體角色、軀體疼痛、總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以及精神健康等;8個維度的分數范圍為0~100分,分數越高,提示健康狀況越好。生活質量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919,總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數為0.914[8]。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抑郁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患者的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HA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AMA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患者的HAMA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HAMD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HAMD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5。
?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HAMA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HAMA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5。
?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睡眠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PSQI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患者的PSQ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PSQI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PSQI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5。
?
2.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F-36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患者的SF-36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F-36評分比較(分,±s)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F-36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5。
?
抑郁癥序貫治療研究發現,失眠癥狀在抑郁癥中的發生率高達84.7%[9]。中醫認為失眠大多是由于患者陽不入陰、陰陽失和、心神不安及心神失養所致。相關文獻指出90%以上的抑郁癥患者表現為腎虛肝郁、肝郁脾虛、肝膽濕熱、心脾兩虛、心腎不交、心膽氣虛等證型;兩者相互交錯,病變涉及五臟六腑,為形神兼病的疾患[10]。抑郁癥患者普遍存在消極的思維模式、主觀幸福感不高、持續惡化的情緒感受以及由此引發的睡眠障礙等系列問題,都是導致抑郁癥患者病情無法治愈或者加重的重要原因,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1]。音樂作為傳遞信息的一種特殊方式,它可以通過聲波對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產生作用,從而調節機體的生理變化,提升個體的自信水平,降低患者對不良刺激的關注度,分散患者對悲傷意境的感受性,喚起患者愉快的思想聯系,改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12]。
中醫學里強調天與人、形與神為一的整體觀念,則五音通過五行系統與人的五種情緒相關聯,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調節氣機運行[4]。五行音樂中的角調為春音,屬“木”,通于肝,它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曲調高暢清和,音在高下清濁之間。聆聽角調音樂,通過聽覺神經和皮膚竅穴作用于肝膽經,能促進體內氣機上行、宣發及展放,使人心情舒暢,樂觀開朗、積極向上,可以疏肝理氣、補心利脾、心境平和、緩解憂思,能夠調節負面心理、增強睡眠,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3-14]。
此外,動物實驗研究表明,五臟也具有小幅度的振動頻率,此頻率正好和五聲音階的頻率一一對應,與《內經》中“五臟相音”的理論遙相呼應,不謀而合[4]。聆聽角調音樂,通過身體感知音樂,使人體的內源性振動與音樂的外源性振動產生同頻共振,有效加強α腦波對人體的安定和平穩情緒的作用,使人體快速深度的放松,從而達到改善失眠[15],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周后,觀察組患者的抑郁、焦慮及睡眠狀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通過聆聽角調音樂,對緩解患者抑郁、焦慮的情緒有一定的幫助,可引導患者的情感狀態,讓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得以改善,使患者得到身心全面放松,從而改善睡眠狀況,提高生活質量。且角調音樂療法中的音樂可以改善人體大腦邊緣系統及皮質的網狀結構,調節體內免疫系統及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減弱交感神經,增強副交感神經及內啡肽的分泌,降低體內兒茶酚胺的分泌,從而達到緩解焦慮和抑郁、改善睡眠的效果。
綜上所述,角調音樂作為一種無痛苦、無副作用、安全簡便的輔助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改善抑郁癥失眠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狀態,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質量。但該研究僅觀察短期療效,長期療效的觀察需要今后進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