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近年來,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交通強國和各地交通強省發展戰略指引下,交通建設產業面臨新的發展格局和機遇。然而交通建設項目資金需求量大的特性意味著單一的融資模式將無法滿足大規模交通建設發展的需要,融資難題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積極探索交通建設領域的投融資創新方法尤為重要。

2020 年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經濟下行的影響,國內消費和出口大幅下降,經濟發展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為奮力取得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雙勝利,中央政府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積極政策,加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做好“六保、六穩”工作。
交通建設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內容之一,不僅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更是重大危機發生后,拉動經濟回升、穩定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的“壓艙石”。在“交通強國”發展戰略背景下,各地負責交通建設的投融資主體在新形勢下也被賦予了更多責任和擔當。然而,交通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隨著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政府支出壓力加大,相關制度和機制的變化,融資難成為了制約各地交通建設發展的關鍵問題。為此,深入研究交通建設領域投融資的改革和創新具有現實性和必要性,本文基于產融結合的創新理念,對金融租賃服務交通建設的模式進行了相關探索和研究。
交通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石,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面對社會公眾對安全舒適出行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升公眾滿意度具有重大意義。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從2021年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將分兩個階段推進交通強國建設,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形成三張交通網、兩個交通圈。2020年4月16日,江蘇省政府發布《交通強國江蘇方案》,方案針對公路建設提出了“互聯互通,血脈暢通”的愿景,持續提升高速公路網絡功能,建設多功能復合型過江通道,到2035年,全面建成6600公里以上的“十五射六縱十橫”高速公路網,已建和在建長江過江通道36座。與此同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5G、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通信技術持續推動基礎設施更新換代和升級改造,“智慧交通建設”將成為下一步工作重點。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建設長三角智慧交通,智慧高速要率先“開路”。
根據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建設規劃,2021年江蘇省計劃完成交通建設總投資約380億元,未來幾年將投資建設7個過江通道,每年投資規模在300億元以上。政策助力和創新驅動為交通建設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交通建設投融資模式的分類
當前,我國的交通建設投融資模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非收費模式,如國道、省道、市政道路等,即以地方財政性資金作為償債來源進行債務融資;另一類是收費模式,主要是高速公路,例如常見的“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公路收費政策模式。無論是非收費模式還是收費模式,由于交通建設的公益性特征,通常都需要政府來主導。政府通過直接投資或者控股參股的方式成立融資主體,目前,各融資主體主要的資金來源包括政府財政資金投入、發行債券、銀行貸款等。
交通投融資瓶頸
交通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政府投融資主體的外部融資能力主要受政府財政水平和信用等級限制,隨著大規模交通建設項目的開工,融資難題已成為制約我國交通建設發展的主要障礙和發展瓶頸,具體表現在:
非收費模式 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我國大部分地方財政收入呈下降趨勢,同時稅收收入也未得到有效增長,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負增長趨勢,地方財政性資金對交通建設資金的支持能力越來越弱。
高速公路收費模式 由于交通投資建設具有資金投入多、回收周期長以及項目收益低的特點,銀行提供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無法滿足項目的長期資金需求,債券到期時存在大額資金兌付的壓力,投融資主體的資金流動性面臨巨大挑戰。
投融資主體盈利能力 隨著征地拆遷、施工原材料以及人力成本的大幅增加,交通建設的經濟效益逐步萎縮,投融資主體盈利能力下降,銀行等信貸機構逐步收緊貸款政策,可靠資金來源匱乏。
單一的投融資方式 當前較為單一的發行債券和銀行貸款的投融資方式已無法滿足大量新建項目的資金需求和剛性負債還款的壓力,融資主體債務風險不斷疊加,融資能力受限,產業投融資亟待改革和創新。
金融租賃作為集融資與融物為一體的獨特金融方式,目前已成為與貸款等并存的主要融資方式之一,在服務實體經濟、助力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金融租賃公司是經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成立,以經營融資租賃業務為主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集融資與融物、貿易與技術更新于一體的新型金融產業。中國的融資租賃是改革開放政策和設備融資引進的產物,改革開放后,為紓解國內企業技術改造和資金匱乏的困局,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吸引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國內融資租賃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在近四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內與金融租賃有關的法律規范、稅收政策和會計準則等逐步得到了豐富和完善,金融租賃行業的運行和發展變得更加健康和規范。各金融租賃公司根據自身市場定位和競爭優勢聚焦不同的細分產業,是我國大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融租賃主要是為了滿足企業資金短缺需求,在企業購買設備或補充現金流時向其提供融資服務,金融租賃公司對租賃物保留名義上的所有權,實質上轉移了與資產所有權相關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風險和報酬。在這種以物融資的特殊交易架構下,金融租賃有其獨特的優勢:
提供新的融資途徑 為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途徑,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眾所周知,銀行貸款門檻高、審查嚴、程序長,而金融租賃審核手續簡單、操作簡便、速度快,可有效解決中小企業在銀行融資難的問題。
定制租金償還計劃 金融租賃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現金流特點,量身定制靈活的租金償還計劃,向企業提供中長期的融資方案,有效改善企業負債結構,減輕資金流動性壓力。
金融租賃直租的節稅功能 金融租賃直租模式具有節稅功能,以直接租賃方式購入的設備可以加速折舊節稅,同時金融租賃公司向企業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可用作進項稅抵扣,能夠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產融結合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通過金融資本與實體產業的融合互動進而實現共贏發展。金融租賃以設備為載體,充分解決實體產業先進設備需求和資金短缺的矛盾,具有先天的產融結合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實現金融與產業的連接 金融租賃通過為實體產業提供設備融資租賃,可以有效實現金融與產業連接,是產融結合加速發展的體現之一,更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內容。
融資與融物的雙重性 金融租賃具有融資與融物的雙重特性,既可以滿足實體產業購買先進設備的需求,又能幫助企業盤活存量設備補充流動資金,同時依托于租賃物有效降低融資門檻和擔保要求,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拓寬產業融合機會 產融結合理念下,金融租賃不僅可以提供一般的資金融通,還可以努力拓展與實體產業的各類融合機會,為細分產業鏈的各主體提供“制造+服務+金融”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嘗試探索經營性租賃、資產運營、管理及服務等,與全產業鏈企業實現共贏。

木浪河大橋
將交通建設產業和各參與主體進行細分,進而分析金融租賃與各環節和產業鏈參與主體可能的合作模式。
交通建設產業可以分為前期建設環節和后期運營環節,同時分析其上游、中游和下游各參與主體,具體如表1所示。

表1.交通建設產業鏈參與主體
交通建設環節的融合
金融租賃公司可以充分發揮其資金優勢,為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重點交通建設項目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滿足交通建設環節各參與主體的融資、融物需求,構建金融租賃與交通基建的高效協同平臺,保障重點交通項目建設資金,助力交通基礎設施工程按時保質完工。
方案1:為交通建設投資主體提供售后回租資金融通服務
金融租賃可以有效豐富交通建設投資主體的融資方式,降低其單一融資模式的債務風險,同時金融租賃提供的中長期資金可以有效滿足其長周期項目的資金需求,解決資金錯配問題。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 承租人、金融租賃公司兩方簽訂《轉讓協議》,承租人將已有設備的名義所有權轉讓給金融租賃公司,但仍享有設備使用權和收益權;
△ 承租人、金融租賃公司兩方簽訂《融資租賃合同》,金融租賃公司向承租人投放資金,承租人在租賃期內向金融租賃公司支付租金;
△ 租賃期滿后,承租人支付小額名義貨價重新取得設備所有權。
方案2:為總包施工企業提供直接設備金融租賃解決方案
金融租賃公司可以充分發揮其在設備租賃領域的優勢,基于其對設備的深入研究和相關廠商的戰略合作,為總包施工企業提供先進設備直接融資租賃購買服務。一方面,可以有效緩解總包施工企業的資金壓力,保障項目建設資金;另一方面,使用先進的機械設備,有效保障工程建設的高質量。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 承租人、供貨商、金融租賃公司三方簽訂《買賣合同》,金融租賃公司按照承租人的要求采購設備;
△ 承租人、金融租賃公司兩方簽訂《融資租賃合同》,承租人取得設備使用權和收益權并分期支付租金;
△ 租賃期滿后,承租人支付小額名義貨價取得設備所有權。
方案3:為分包施工企業提供供應鏈融資解決方案
施工總包企業下游的專業分包商和設備經營租賃商等通常屬于中小規模民營企業,自身市場化融資能力較弱。金融租賃公司可以將交通建設上下游各環節有效融合,為下游施工的中小企業提供施工設備融資租賃購買和售后回租融資服務,同時增加下游專業分包商對總包方的應收賬款質押擔保。該模式一方面解決了下游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應收賬款質押可以有效控制項目風險。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 分包企業與項目承包人簽訂施工、勞務等相關分包合同;
△ 分包企業作為承租人與金融租賃公司簽訂《融資租賃合同》進行融資;
△ 分包企業將其對項目承包人的應收工程款項質押給金融租賃公司,在租賃期內將收到的工程款項用于償還租金。
交通基礎設施運營環節的融合
公路建成通車后,受車輪磨損沖擊、自然和人為等因素的影響,公路使用質量逐年降低,因此路面養護是公路運營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面對社會公眾對安全舒適出行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道路養護提品質和養護工程保安全成為了公路養護公司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高性能的機械設備是保障高品質養護工程的基石,高速公路養護公司具有較大規模的機械設備采購需求,金融租賃公司可以與相關設備供應商合作開發綜合服務解決方案,搭建廠租合作新模式,開辟“大交通”產業鏈金融新領域,助力交通養護工程高質量發展。
方案1:為公路運營公司提供售后回租的中長期資金解決方案

公路建成正式交付后,投資主體通常會成立相應的路公司負責相應路段的運營和管理,非收費模式下路公司的日常運營主要依靠財政資金支撐,即使是收費公路公司,由于道路運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非盈利性,收費定價并非完全市場化,收費公路公司盈利能力較差甚至處于虧損狀態,企業在銀行的融資能力較弱。金融租賃可以依托于收費公路公司優質的資產盤活現金流,采用售后回租的模式為其提供中長期的租賃方案,滿足其管理和運營需要,解決其資金困境,助力高質量發展。
方案2:為公路養護公司購買新設備提供金融租賃解決方案
瀝青混凝土是高速公路養護施工的主要原材料,高性能的瀝青混凝土攪拌站是保障高品質瀝青原材料的前提,由于瀝青混凝土攪拌站單體價值較高,對養護公司形成較大資金壓力。金融租賃公司可以為養護公司提供瀝青混凝土攪拌站融資租賃解決方案,在初期向廠商一次性支付設備款項并租賃給養護公司使用,養護公司在租賃期內分期向金融租賃公司還款,租賃期滿后,將設備所有權轉移至養護公司。該模式一方面緩解了養護公司短期資金壓力,另一方面,金融租賃公司可以與廠商合作共同為養護公司提供持續的綜合服務。
方案3:為分包養護公司安全生產提供經營租賃解決方案
安全生產是企業平穩發展永恒的主題,交通養護工程中的安全作業問題尤為突出。在全面提升道路養護工程安全水平之際,養護公司對防撞緩沖車、道路清障車、除雪撒布車等安全保障類設備具有較大需求。然而養護公司基于專職駕駛員人數不足、全部采購經濟效益較低等考慮,更希望通過購買安全服務的形式租賃設備,即由專業的租賃公司為其提供安全設備類的保障服務。為此,金融租賃公司可以與相關廠商合作,通過保有一定數量的安全機械設備并配備操作人員,在養護公司有安全養護需求時為其提供安全保障服務。在經營性租賃模式下,養護公司一方面無需采購設備從而實現輕資產,另一方面只需支付一定價款即可實現安全保障。經營性租賃模式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 金融租賃公司與廠商合作,保有一定數量的安全機械設備并配備操作人員;
△ 承租人、金融租賃公司兩方簽訂《租賃合同》,金融租賃公司將設備租賃給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在租賃期內向金融租賃公司支付租金;
△ 租賃期間,廠商向承租人提供持續的售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