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國內多家知名企業近期傳出計劃赴美股上市的消息,如滴滴出行、哈啰出行、作業幫等。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已在美股上市的中資公司近年正面臨一波“回歸潮”,阿里巴巴、百度等企業先后在港股完成二次上市,中芯國際則在美股退市后迅速登陸科創板。有投資界人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受宏觀政策、國際形勢、規則差異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中資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有進有出”的情況還將持續。
赴美還是“回歸”
剛剛過去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資企業在全球各市場IPO(首次公開募股)表現活躍。根據德勤中國發布的數據,2021年前3個月中有20家中資企業在美股市場上市,較去年同期的6家增長233%;總融資金額為43.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3.7億美元增長1081%。同期,A股實現100只新股IPO,同比大幅增加96%,合計融資761億元。
中金公司近日發布的一份研報顯示,目前在美上市中概股(不含主上市地為香港的國企)市值超過1.6萬億美元,集中于互聯網、教育、科技等新經濟行業。另據數據顯示,雖然受新冠疫情、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丑聞等影響,中資企業2020年赴美上市數量為34家,超過2019年的32家。從相關統計數據看,大部分企業選擇在納斯達克上市,僅名創優品、小鵬汽車、貝殼、理想汽車等不到10家企業選擇紐交所上市。
在中資企業依然對赴美融資有著較大需求的同時,不少中概股在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同時,通過在港股二次上市方式實現回歸,已成為一種新趨勢,并且節奏上還在不斷加速。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稱,自2019年11月阿里巴巴集團在香港進行里程碑式的IPO以來,已有十余家中資企業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其中包括百度、京東、網易、等,募資總額超過2800億港元。
國內某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師陳超曾參與多家企業的IPO審計工作,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赴美或是“回歸”對企業而言往往并非“二選一”,對于尚未上市的中資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選擇門檻較低的美國資本市場幾乎是唯一的募資渠道,而百度、美團等體量較大的企業則需要考慮國際環境等更多因素。
A股、港股和美股門檻多高
“選擇哪里上市是一個‘優先級的問題,很多企業的優先目標就是融資”,陳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內地主板的上市財務要求幾乎是主要經濟體中最嚴格的,這導致大量需要融資但財務數據無法達標的企業將目光投向美國市場。
根據目前A股主板的上市條件,要求企業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且累計凈利潤大于3000萬元,這對于當下熱門但比較“燒錢”的初創公司而言挑戰不小。以去年在美股上市的小鵬汽車為例,該公司2020年總營收為58.44億元,同比增長151.8%,但凈虧損27.32億元,這樣的財務數據是無法滿足目前A股主板要求的。相比之下,港交所為有意來港上市的企業提供了盈利測試、估值/收入測試等多種標準,并且為生物醫藥公司開辟了綠色通道,但依然沒有美股市場的條件寬松。
國內一家風險投資基金的負責人呂文濤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稱,以中小型初創企業更為青睞的納斯達克為例,在其上市的企業的最低標準甚至沒有凈利潤或市值要求,僅需要股東權益達500萬美元并持續經營兩年。此外,由于采取注冊制,企業在美股上市的速度也更快。
統計數字顯示,2020年登陸美股的34家中國企業從首次遞交招股書到成功上市平均耗時73.26天,其中逸仙電商、小鵬汽車、貝殼和理想汽車四家企業均只用20天就完成IPO。陳超表示,即使在科創板,速度最快的中芯國際從上市申請正式獲得受理到注冊成功也花費29天。而在科創板開板首年,企業上市的平均審核時間約為211天。
“目前在A股主板上市需證監會核準,而注冊制僅需證券交易所對申報文件的全面性、準確性、真實性等進行形式審查,將發行公司股票的價值交給市場判斷,這種差異造成企業上市的‘速度差,”呂文濤說,國內科創板和創業板已經在進行注冊制試點,且“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相信未來上市速度對企業上市選擇的影響將越來越小。
港股市場近年來也在持續改革。2018年4月,港交所修訂上市規則,允許符合條件的內地企業在港二次上市,并允許同股不同權或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在港股主板上市,為中概股的回歸與二次上市奠定基礎。今年3月31日,港交所提出相關咨詢文件,建議大幅放寬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限制。
除上述原因外,陳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經過多年發展的美國資本市場的資金量依然有全球其他地方股市無法比擬的優勢,美國股市的市盈率也位居全球前列,企業在美國上市將更容易募集到更多資金。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近日向《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美股仍然是全球走勢最強勢的股市,美聯儲放水、美國經濟復蘇、國會通過1.9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等將使得投資者對于未來的美國經濟的信心繼續增強。
但陳超強調,美國于2002年出臺的SOX(《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法案對企業治理等方面的合規性有著較高要求。“中國很多民營企業達不到SOX標準,也無法前往美國上市”,陳超表示,這其實還是反映出中資企業沒能適應美國資本市場的規則。
遠渡重洋IPO的風險
美股市場有著多項優勢,吸引著中資企業遠渡重洋進行IPO,但他們面臨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加。3月25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布公告稱,《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已通過最終修正案。根據最新法案,外國發行人連續3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要求的,其證券將被摘牌。該法案也明確指出,外國公司需要提供與外國政府任何有關聯的信息。盡管HFCAA名義上是針對所有企業的,但有不少分析認為,該法案針對的是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
不僅如此,中美之間的緊張關系也成為一些企業必須考慮的因素。陳超表示,對于一些發展成熟、具備較強盈利能力、符合回歸上市條件的企業而言,地緣政治風險是不可忽視的。盡管企業往往不會承認,但這是推動他們回歸的原因之一。
但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業內人士與專家均表示,企業選擇在哪個國家或地區上市,反映了企業在經營戰略上的長期考量,而不是完全因為試圖規避上市及監管規則發生重大變化和政治風險。應該認識到,當前中概股“回歸潮”與一些企業繼續前往美股上市都是一系列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企業最終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本市場之路。▲
環球時報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