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領導力報》網站4月23日文章,原題:科技為中國農民賦能 人力資源對于中國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中國有超過1700萬高素質農民。中國農民科學素養的提高為他們的整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鄉村經濟振興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鮑遠(音)在云南曲靖經營一個水產公司,這家公司是他2014年從云南師范大學畢業后成立的。他說:“人工養殖不僅能使人們的選擇多樣化,而且有助于保護本地瀕危魚類。”
宋雪芹(音)因為蟠桃嫁接技術在山西呂梁山區出了名。大學畢業后,她先后干過餐飲、石膏加工和養羊,但都以失敗告終。2009年,她聽說野生桃子可以通過嫁接技術變成蟠桃,于是她托朋友從新疆帶來了蟠桃樹的幼芽,并請專家傳授相關技術。一年后,宋和丈夫為一個山坡上的4000多棵野桃樹嫁接上了蟠桃樹幼芽,但是結果并不理想。“在查閱了相關資料并咨詢專家后,我們明白了什么叫異花受粉。只有嫁接的品種相匹配,產量才能提高上去。”去年,她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本證書——新型職業農民證書。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受過良好教育、掌握熟練技術、懂經營管理的企業家回到農村。”阿里研究院研究員左晨明(音)說。
如今,中國各地都在出臺新的政策和措施,鼓勵農民學習技術。山東為職業農民設立專業職稱制度,江蘇昆山為職業農民提供免費的大學教育,甘肅為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動物防疫協調員提供培訓,希望把技術推廣到田間,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陳康譯)
環球時報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