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琪

在王滇讓看來,他不認為這些治療成果是個人成就,他不過只是中醫藥這千年文化的踐行者之一。
一位年輕中醫師的成長之路
王滇讓出生在臺灣的一個中醫藥世家,祖輩父輩都從事著中醫藥行業。在中醫館長大的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對中醫藥文化有著深厚的情感。
父母均主攻腫瘤、肝病、腎病以及婦科不孕癥,從小就看著父母治療許多現代醫學認為是絕癥的患者,他們經過中醫藥的治療后,都經歷了生命的觸底反彈,獲得了一段新的生命。這對他往后影響非常大。
王滇讓經常回憶起一件事情:曾經有一個患者身上有7處轉移癌,本來西醫院已經放棄他了,但是他想活下去,家里還有老人和小孩要靠他的收入維持生活。他經人介紹找到了王滇讓的父親,就診后父親認為這位患者尚有一線生機,因為他還年輕,還有跟死神博弈的籌碼。因為患者家境困難,父親就沒有收這位患者的診費。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雖然患者還是每天都會出現排病反應,但身上的腫瘤居然一個一個奇跡般地消失了,最后甚至恢復到可以繼續工作了。
“這件事對我影響很深,并不是說腫瘤的消失對我影響很深,而是在治療的過程中,醫生并不只是單純地看到病情,也不是單純地看到一個病人,而是看到病人身后的家庭。”王滇讓說。
就是這樣,在家庭的影響下,王滇讓逐漸對中醫藥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慢慢領悟醫道,從生活中體悟中醫的精髓。后期家中突發變故,父親意外從高處墜落,經過長期中西醫結合治療,雖然保住一命,但頸部以下高位癱瘓。受此影響,王滇讓更是加快了對中醫的學習步伐,“一方面是希望能夠幫助父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將傳統中醫傳承下去,未來能夠像父母一樣治療更多的患者、家庭。”
結束家中的中醫師徒教育后,2009年,王滇讓前往北京中醫藥大學讀中醫本科,在6年本科學習期間,他跟隨眾多京城名醫進行了更加深入系統的學習。2015年,他又前往香港浸會大學中藥學系研讀中藥學碩士學位,力求成為一位醫藥皆精通的中醫師。原本,他打算在結束研究生學業后留在香港繼續行醫生涯,但此時父親去世的不幸消息從家中傳來,他不得不整理好心情回到臺灣陪伴母親,并開始在臺灣和深圳兩地發展中醫藥事業。
依托原本就懂醫又懂藥的中醫學術背景,以及在大陸的道地藥材資源,王滇讓臺灣和深圳的中醫藥業務發展得很順利。相對于臺灣,大陸中醫藥行業發展的天花板更高,在家業狀態穩定后,他還是希望可以在更有發展空間的北京展開此生的中醫藥事業,于是他來到了北京,在北京同仁堂王府井中醫醫院出診。這兩年王滇讓接觸的患者中,有很多人通過他的治療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原本需要做透析的腎病患者,服藥后免于透析治療;也有腫瘤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腫瘤塊逐步減小,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亦有已多年備孕,希望甚微的夫婦,經過三個月的治療成功受孕,妊娠期間接受中醫家庭醫學問診看護,最終成功誕下健康的寶寶。
而在王滇讓看來,他不認為這些治療成果是個人成就,他不過只是中醫藥這千年文化的踐行者之一。
中醫經得起時間的沉淀
在近十年的從醫歷程中,王滇讓深入過大陸、香港、臺灣的中醫門診機構,談及最大的區別,王滇讓說,在大陸由于人口眾多,大城市醫患比例失調,造成目前的醫療現狀主要為治療當下病癥,醫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診治更多患者,無暇展開追蹤回訪工作,因此后續的連續性診療照顧難以到位;而臺灣早年開展醫療分級、轉診制度,在社區中設立多家中醫或西醫小型診所,診所接入醫保網絡體系,這種去中心化的醫療制度使得患者不必蜂擁至大型醫院排隊看病,小病診所治,重病或專病先前往醫院治療,后期回到社區診所接受持續性康養照護。
“這種醫療分級、轉診的制度,大陸近些年也在不斷推廣實施,因此我認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政策導向下,大陸的中醫藥發展,有著非常好的發展藍圖,未來發展可期。”因此,在回到北京后,王滇讓結合自身優勢,也以臺灣比較成熟的家庭醫學(家庭醫學是一門結合全科醫學、心理學、預防醫學,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主要照顧對象的,具有生命全周期連續性照護的醫學學科)模式來展開門診,給北京的患者帶來具有溫情、親情、同胞情的中醫全科門診服務。
“在臺灣的時候,雖然當地的醫療推廣政策未能著重推廣中醫藥文化,但群眾普遍對中醫藥仍抱有極大的肯定,并不會去排斥中醫藥。來到大陸生活后,我常常會面對一些問題,例如中醫是不是偽科學?中醫治療是否有確切療效等等。更有甚者受到早些年保健品或是高價保養品的影響對中醫藥產生非常嚴重的抵觸心理。”王滇讓認為,這些質疑的聲音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中醫的發展也曾經走過諸多艱難坎坷的道路,不論是科學研究抑或是社會發展都是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淀。
在王滇讓看來,對中醫質疑的人士,實際上是用了一種比較狹隘的方式來看待我們自己的中醫文化。中、西醫在根本理念上大相徑庭,與西方醫學相對比,一開始中醫理論似乎無法通過西醫嚴謹精確的藥理、病理等層面的解釋,但中醫是我們的先輩在近千年的時間里無數的經驗、積累,這龐大的數據是西方醫學所不能比肩的。相信將西方醫學的研究理論運用至中醫藥研究中,假以時日,中醫藥定能邁上更高的臺階。
作為一線的中醫工作者,讓王滇讓體會很深的是,近些年來政府對作為傳統文化的中醫的不斷重視,以及對中醫藥研究工作不斷地加大投入。例如這次新冠疫情爆發期間,經過多位醫學工作者對傳統方劑、藥物化學成分及血液樣本分析研究,確定了清肺排毒湯為新冠肺炎的通治方劑,能夠有效地抑制內毒素產生,可以避免或者延緩炎癥風暴的發生。除了藥物,中醫還有不少非藥物的療法,例如針灸、艾灸、八段錦、穴位貼敷、拔罐等,均能夠有效幫助患者改善癥狀。
“相信在政府對中醫藥的推廣帶動下,隨著科研進步以及中醫藥的優良表現,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去接受中醫藥文化。相信在未來,我們的中醫藥文化能夠繼續傳承下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力求更好的診療。”王滇讓說。
中醫家庭醫學推廣者
中醫雖然是一個傳統的行業,要傳承下去還是需要年輕的醫生快速成長。每天在門診坐診,為形形色色的病人診療很是辛苦,不過王滇讓坦言在忙碌的工作中也有許多收獲,患者群大才能見多識廣,他不敢有絲毫松懈。
長時間以來,人們對好的中醫師的刻板印象大部分固守于兩鬢花白的老中醫形象,青年中醫師雖然很多,但他們多數沒有獲得足夠的威信和認同感。而且就很多年輕中醫師自身而言,他們缺乏自信,仍無法獨擔重任,用藥治療時過于保守,導致療效欠佳。王滇讓希望廣大青年中醫師虛心向名師學習的同時,能夠建立自信,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治療想法,早日成為一名受患者認可的好中醫。
另外,王滇讓認為普通人學習一些中醫知識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重通識教育。“中醫包含著我們中國人最核心的一層文化,里面是各種天文地理與時間的規律、人身體健康的規律,以及人與大自然之間的規律等,所以說學中醫相對來說會比較難,難是在于知識面必須要廣,但提高知識面的廣度后,你會發現這天地之間的規律,其實都是互通的,這是很有趣的。”
“我個人未來希望能夠將中醫與西方的家庭醫生理念相結合,致力于成為一名服務于家庭的、以患者為中心的、有溫度的、有愛的中醫家庭醫學推廣者。目前我已經初步組建了一支中醫團隊,團隊成員均為港臺青年中醫工作者,我們團隊成員各有所長,我主要擅長診治內科疾病(肝病、腎病綜合征、脾胃病、癌癥腫瘤)、婦科疾病(不孕不育、更年期綜合癥)、兒科疾病(小兒多動癥、小兒抽動癥、小兒夜啼)、特色傳統刃針與特色現代針灸醫美。另外兩位同事各負責皮膚科、男科、中醫體檢等。同時團隊在微信公眾號及今日頭條等大型社交平臺上,開展線上中醫家庭醫學知識科普工作,希望服務于更多的家庭。”
“在中醫行業,我認為除了醫術,更重要的是醫心,一顆仁愛之心,具有耐心傾聽,與患者多溝通,除了對患者疾病的治療,更是對其精神層面的治愈。”王滇讓告訴記者,雖然自己的工作看似平凡,對他來講卻意味著使命和挑戰,可能正是有這種使命感的支撐,使得這位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年輕傳統中醫工作者沒有停下前行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