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燕 馬錦義 張清海 王欣歆 郜晴 管彥環



摘? ? 要:校園綠地景觀的主要內容是植物群落,規劃設計獨特的植物群落已經成為一些高校打造校園特色景觀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南京農業大學作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和江蘇省園林式單位,在既有較好綠化基礎,又存在整體景觀特色不夠顯著等問題情況下,著力構建和完善“一片、五帶、十二園”的校園綠地景觀空間系統,于校園中心區域重點規劃能夠展現顯著特色的杜鵑海棠植物群落,同時設計具有南農園藝園林學科專業特色的專類植物群落花園,點綴整個校園綠地景觀空間。
關鍵詞:校園綠地;景觀空間;特色植物;群落;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985.12+9?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1.03.017
Research on Campus Green Space and Distinctive Plant Community Desig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igang District as an Example
SHAO Haiyan1, MA Jinyi1,2, ZHANG Qinghai1,2, WANG Xinxin1, GAO Qing1, GUAN Yanhuan1
(1.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angsu,Nanjing 210095,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Landscape Agricultur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Jiangsu,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Plant community is the key point of campus green space. The design of unique plant commun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some universities to creat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of the campu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ood greening foundation but insufficient overal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as a national green model unit and a garden unit in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cused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ampus green space system of "one piece, five belts and twelve gardens". By planting the community of rhododendrons and Chinese flowering crabapple, the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landscape was showed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campus. At the same time, the plant community garden with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rticultural garden discipline was designed to decorate the whole campus green space.
Key words: campus green space; landscape space; distinctive plant; plant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高校校園對廣大師生而言,不僅是工作學習及日常生活的場所,在休閑游憩、戶外放松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大學的建立源于歐洲的中世紀時期,大學校園形態經歷了從具有宗教性的封閉式環境向開放式校園空間的轉變,除校園綠地規劃設計研究以外,同時注重校園景觀文化特色的保護、塑造,以及校園景觀的多樣化[1-2]。我國的大學校園建設起步晚,早期針對校園綠地空間的研究較少,隨著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提出,高等教育得到更多重視,相應校園綠地的建設實踐以及針對校園綠地規劃設計、理論研究、綠地生態環境、植物配置、管理養護等方向的相關研究也不斷增加[3]。近年來受生態學、心理學、生物學、地理學等多種學科影響,國內外學者對校園綠地的研究方向更多地轉向了景觀評價[4-5]、生態因子測定[6-9]、小氣候[10-12]、生物多樣性[13-16]、雨水收集[17-19]以及校園環境對師生身心健康的影響[20-23]等方面,研究內容更加深入,學科交叉性明顯。校園綠地是城市綠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環境綠地景觀是否具有獨特性和吸引力是打造校園綠地特色景觀空間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而植物群落作為校園綠地景觀空間的主要景觀元素,其造景設計是否有特色,將直接影響校園環境的優美度[24],進而影響到社會對校園景觀的關注度以及高校對城市綠色公共基礎設施發展建設的貢獻和作用。
1 校園綠地空間與特色植物景觀
校園綠地是城市附屬綠地組成類型之一,指校園內分布于各種建筑周圍及道路、河道兩側,或獨立設置的綠化用地。校園綠地一般宜占校園總面積的30%以上,校園綠地景觀的主要內容是植物群落景觀。
校園特色植物景觀,是指校園中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展現校園自身個性文化并區別于其他校園的自然景觀,包括人工營建的植物群落景觀、自然山水、古樹名木等。如廈門大學的鳳凰木[25]、武漢大學的櫻花[26-27]、山西農業大學的丁香花等。規劃設計獨特的植物群落已經成為一些高校打造校園特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由于高校規模一般都比較大,少則幾十公頃,多則數百公頃,所以校園不僅具有大面積的綠地,而且空間環境也是多種多樣。除了依據豐厚校園文化和良好的自然及文體設施構建特色景觀之外,還需要通過構建主要特色和次要特色空間,共同打造校園特色景觀體系[28],完善整體游憩功能,使其景觀空間有能力為廣大市民提供游憩、運動健身、展覽、科普、文化展示以及改善城市生態等多方面服務。
2 南京農業大學衛崗校區校園綠地景觀分析
2.1 南京農業大學衛崗校區基本概況
南京農業大學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衛崗校區位于南京市玄武區,地處紫金山南麓,總面積約56.5 hm2。校園環境優良,被評為江蘇省園林式單位、2018年度南京“十大最美高校”及全國綠化模范單位。校園中設有的南京博物院農大分院——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系統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國農業歷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
目前,南京農業大學正在進行江北新校區規劃建設和衛崗老校區改造提升,學校對新校區景觀規劃設計提出 “三園”規劃理念,即要將新校園打造成“花園、植物園和公園”,構建具有南農特色的校園景觀體系。衛崗校區作為南農老校區,在原有校園綠地景觀空間基礎上進行提升改造規劃與設計研究,通過對校園特色植物景觀的進一步強化和提升,并借助園藝園林及其他相關專業學科教學科研支撐,努力打造能夠彰顯南農學科與文化特色的景觀空間體系和校園景觀風貌。
2.2 南京農業大學衛崗校區綠地植物景觀現狀及特點
衛崗校區綠地植物景觀主要分為塊狀和帶狀兩類,塊狀景觀總體分布于教學科研區、學生生活區、體育活動區和教職工生活區。其中,教學科研區包括逸夫廣場(南門廣場)、逸夫樓北側廣場及金陵路兩側環境綠地、行政樓中庭、生科樓北側綠地(荷花池)、資環樓環境綠地(櫻花園)、教十樓南側荷塘、主樓和教學樓游園綠地、桃李廊及東側綠地以及農博館綠地;學生生活區包括北門游園、四食堂東側游園綠地(“e”花園)、四食堂南側游園綠地(松柏園)、北苑梅林、陽光劇場、校友山游園綠地;體育活動區包括體育場及東側武術健身綠地(武林);教職工生活區主要有幼兒園南側及東南側游園綠地。帶狀景觀主要包括中山路龍柏—水杉林蔭道、中央路和金陵路懸鈴木林蔭道、南苑三角楓—楓楊林蔭道、圖書館南側玉蘭路以及教工生活區銀杏路行道樹景觀。
以上綠地景觀中部分已經形成一定特色,如資環樓至圖書館的櫻花,梅林的梅花、碧桃,武林的楓香、三角槭(彩葉林),兩處池塘的荷花以及金陵路兩側的垂絲海棠。此外,中山路龍柏水杉行道樹、中央路和金陵路懸鈴木行道樹、三角楓—楓楊行道樹等,已經形成樹大蔭濃或彩葉炫麗的景觀大道(圖1)。2.3 南京農業大學衛崗校區綠地植物景觀現狀問題2.3.1 校園綠地景觀規劃觀花植物應用偏少 衛崗校區目前在綠化工作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校園綠地綠量(不包含教職工家屬區)可達120.4hm2,喬灌木約2 252株,涵蓋55科、94屬、124種植物,其中包括51種鄉土樹種[29]。但校園景觀整體上缺少觀花植物的應用,尤其是灌木及草本類觀花卉。現狀觀花植物種類較少,僅垂絲海棠、櫻花、梅花、紫葉李、碧桃、紫薇、紫荊、蠟梅、廣玉蘭、木槿、紫藤,和少量的杜鵑、豐花月季以及荷花睡蓮,且整體觀賞時期主要集中于春夏季,秋冬季觀賞花卉少。
2.3.2 未形成特色顯著的植物群落景觀形象 衛崗校區校園局部綠地雖然形成了一定景觀觀賞特性,但分布較為零散,缺乏集中度高、規模大、視覺沖擊力強的特色植物群落,整體景觀特色形象不夠突出,尚無類似臺灣大學的杜鵑花、華南農業大學的羊蹄甲、武漢大學的櫻花等著名特色植物群落景觀。
2.3.3 未充分發揮相關學科優勢和支撐作用 南農大園藝學科與校園景觀關系密切,現狀校園綠地景觀中只有生科樓北側的荷花池局部植物景觀提升改造依托了荷花睡蓮課題組,實施后取得一定效果(圖2),體現了園藝學科特色和支撐作用,其他各區域綠地中尚未與相關學科關聯。園藝學科除荷花睡蓮外,還有菊花、百合、月季、梅花以及果樹、觀賞蔬菜(“黃玫瑰”白菜)、中草藥等富有特色的科研團隊和成果,均可為校園景觀提升建設提供學科支撐,從而進一步體現校園綠地景觀的南農學科特色。
3 南京農業大學衛崗校區特色綠地景觀系統構建
針對上述綠地景觀存在問題,采取強化總體特色景觀片區、結合本校園藝學科建設分區特色游園,構建整體景觀特色鮮明,同時又具有南農個性化特色景點的校園綠地景觀系統,在現狀綠地景觀基礎上,打造“一片、五帶、十二園”的校園特色綠地景觀結構(圖3)。
一片:即杜鵑、海棠群落景觀片區,在主樓——教學樓環境綠地、逸夫樓北廣場和中央路兩側環境綠地兩大塊區域現有海棠及杜鵑樹叢的基礎上,擴大海棠和杜鵑群落規模,打造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和社會影響的特色植物群落景觀。該區域為整個校園的中心景觀區。
五帶:在保留五條現狀道路行道樹景觀帶的基礎上,中山路兩側綠地增加耐陰地被花卉,打造龍柏——水杉林蔭花帶,進一步提升北大門主干道景觀的美化效果。
十二園:在現有綠地景觀基礎上打造十一個以專類植物群落景觀為特色的休憩花園和一個以農業文明為主題的游園——農博園(農博館周邊綠地)。其中專類植物特色休憩花園有四季花展園、金銀花園、荷花園、菖蒲鳶尾園、繡球花園、園藝療法花園、櫻花園、桃李梅花園、陽光劇場、彩葉林、社區園藝體驗園。
4 南京農業大學衛崗校區主要特色植物群落設計
4.1 設計原則
4.1.1 優先利用原則? ? 特色植物群落設計充分利用現狀綠地植物景觀資源,將原有的局部綠地特色植物種群或群落加以保留,既節約了資金投入,同時也有助于更快形成景觀效果。
4.1.2 生態適宜原則? ? 特色植物種類選擇應適合高校所在地的大環境氣候和局部小生境條件,如選擇鄉土樹種或經過長期引種栽培的適生外來樹種等,以使營造出的特色植物群落景觀能夠可持續發揮功能和作用,景觀價值也能隨著時間的延續不斷提升。
4.1.3 高觀賞性原則 選擇觀賞價值高的植物。如花色鮮艷、花期較長、花朵密集、品種豐富的觀花類植物以及葉色靚麗、反映季相變化的彩葉類植物,組合搭配后形成色彩豐富、富于變化和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校園特色植物群落景觀。
4.1.4 規模效應原則 利用合適的綠地空間進一步擴大種群規模,特色的植物群落規模應該達到校園綠地面積的10%左右,才能營造具有突出規模效應,產生震撼性觀賞效果的校園特色植物群落景觀。
4.1.5 學科支撐原則 充分發揮南農大園藝、草業等學科優勢和特色觀賞植物課題組的支撐作用,選擇各課題組重點研究和開發的觀賞植物種類,打造具有學科特色的校園局部綠地空間專類花園景觀。
4.2 杜鵑海棠片區特色植物群落設計
在杜鵑海棠片區內,除現狀香樟、桂花、紫薇、紫葉李、雞爪槭等樹叢景觀和龍柏、懸鈴木行道樹外,選擇半陰環境設計種植適合本地氣候條件的毛鵑、東鵑系列品種以及映山紅、羊躑躅等,并適當增加垂絲海棠、西府海棠和貼梗海棠數量,整個“杜鵑+海棠”群落覆蓋面積近6 000 m2,形成校園觀賞效果最突出和最具影響力的特色植物群落景觀。另外杜鵑和海棠花期的前后銜接,延長了整個綠地春景觀賞期。
4.3 五帶特色植物群落設計
五條道路現狀行道樹保留,重點在中山路兩側水杉和龍柏林帶下層設計耐陰的石蒜、玉簪、吉祥草等地被花卉,在與其他道路的交叉口和局部光照較好的地段,點綴色彩鮮艷的四季草花花叢,打造林蔭與花帶雙重特色植物景觀,進一步提升北大門主干道環境美化效果。
4.4 十二園特色植物群落設計
十二個校園綠地花園設計各種特色專類花卉植物群落,形成既有突出的杜鵑海棠重點群落景觀形象,又有多樣性和季相變化,眾星捧月般的校園植被群落景觀。
櫻花園、彩葉林、農博園、荷花園、桃李梅花園、園藝療法花園保留櫻花、楓香、三角楓、圓柏、剛竹、紫竹、荷花、睡蓮、梅花、紫葉李、櫸樹、石楠、毛鵑、紫荊等現狀特色植物群落,適當清理過于稠密且觀賞性一般的自生灌木,彰顯原有特色樹木景觀。荷花池周圍綠地適當增加東鵑、毛鵑等特色主景植物,桃李梅花園補植碧桃。四季花展園保留紫薇、紫荊、銀杏等樹叢和海桐、紅花檵木球形樹列,增加設計觀賞園藝學科“五朵金花”中的花、月季、百合、荷花(盆栽),以及草業學科的觀賞草、蔬菜學科的“黃玫瑰”白菜等。南門兩側圍墻設計薔薇垂直綠化美化景觀,形成既能展示南農園藝學科特色、又創造四季景觀變化的特色花園廣場。
金銀花園結合中藥學科的金銀花課題研究,設計以不同品種金銀花為主,兼有其他藥用觀賞植物的特色群落景觀;菖蒲鳶尾園池塘去除荷花,改種黃菖蒲、菖蒲、再力花、千屈菜等水生花卉,周邊綠地種植各種鳶尾植物,形成菖蒲鳶尾專類花園景觀;繡球花園(校友山)保留現狀樹木群落,只在樹叢空隙、草坪邊緣設計種植草本繡球,形成規模化繡球花群叢特色景觀;陽光劇場保留百慕大草坪,西側坡地重新設計“誠樸勤仁”校訓模紋景觀,設計選用龍柏、紅花檵木和金葉女貞樹種;社區園藝體驗園去除部分草坪植物,增設若干可以為退休教職工提供蔬菜、花卉等園藝植物栽培體驗的種植池,由社區組織協調、教職工自選植物種類和栽培管理,四季更換。
此外,校園綠地中除少量枇杷、柑橘等現狀果樹外,適當增加設計香櫞、觀賞梨、山楂、石榴、柿樹等觀賞性果樹,進一步展現南農園藝學科特色(圖4)。5 結 語
在綠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校可在充分利用現狀植物的基礎上,通過增加適合當地生境的觀花植物的種類和數量,突出整體植物特色及植物群落視覺沖擊力,打造多樣化的、具有四季景觀變化的花卉小景點,結合園藝學科特色、利用學科研究成果的支撐,進而形成獨有的高校特色景觀系統。這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蘊含自然智慧的第二課堂,也使校園綠地景觀在對外展示高校形象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校園特色植物景觀形成之后可能帶來的校園管理及維護成本的增加,以及游人游覽對校園教學科研活動的影響等問題[30-31],還需要通過有效管理和更多的實踐探索總結加以應對。部分觀賞性強、深受大眾喜愛的植物,其栽培技術要求較高,甚至對局部小生境還有特定要求,這類特色植物群落造景設計還需結合現代先進園藝科技和智能化管理設施,從而實現校園綠地空間中特色植物群落景觀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參考文獻:
[1] 呂銳, 劉文野. 大學校園景觀規劃設計綜述[J].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 18(2): 84-87.
[2]? 陳曉恬. 中國大學校園形態演變[D]. 上海: 同濟大學, 2008: 263-266.
[3] 金遠亮, 王晶, 陸珊珊, 等. 時空視角下30年來中國校園綠地研究進展[J]. 云南地理環境研究, 2011, 23(2): 59-65.
[4] 陳亞萍, 陸嫻磊, 王培茗. 基于 IPA分析的云南大學呈貢校區校園綠地滿意度評價[J]. 云南地理環境研究, 2019, 31(5): 62-70.
[5] 黃廣遠, 徐程揚, 朱解放, 等. 基于層次分析法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的高校校園綠地景觀評價[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12, 40(9): 113-115, 123.
[6] 路琛, 張祥, 邱玲, 等. 不同植被結構校園綠地對空氣顆粒物濃度影響研究[J]. 中國園林, 2020, 36(8): 113-118.
[7] 董厚德, 董曉南, 張綿. 生態科學原理在大學校園綠地工程設計與建設中的應用[J]. 遼寧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 46(3): 208-218.
[8] LI H, MENG H, HE R, et al. Analysis of cooling and humidifica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coverage types in small green spaces(SGS)in the context of urban homogenization:a case of HAU campus green spaces in summer in zhengzhou,China[J]. Atmosphere, 2020, 11(8): 862.
[9] FOX W, DWIVEDI P, LOWE R C, et al. Estimating carbon stock of live trees located on the main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J]. Journal of Forestry, 2020, 118(5): 457-465.
[10] 熊瑤, 金夢玲. 南京林業大學校園不同類型綠地冬季微氣候效應分析[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8, 33(1): 281-288.
[11] 王晶懋, 劉暉, 梁闖, 等. 校園綠地植被結構與溫濕效應的關系[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 49(5): 708-713.
[12] COCCOLO S, PEARLMUTTER D, KAEMPF J, et al. Thermal comfort Maps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urban greening on the outdoor human comfort[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8, 35: 91-105.
[13] 彭子嘉, 高天, 師超眾, 等. 校園綠地植被結構、生境特征與鳥類多樣性關系[J]. 生態學雜志, 2020, 39(9): 3032-3042.
[14] 韓陽瑞, 張輝明, 吳平, 等. 南通市高校校園植物資源調查與分析[J]. 中國城市林業, 2014, 12(5): 24-28, 54.
[15] WANG J, ZHENG L, LIU H, et al. The effects of habitat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urban block unit structure on biodiversity in semiarid green spaces[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20, 192(3): 179.
[16] NAGASE A, KURASHINA M, NOMURA M, et al. Patterns in urban butterflies and spontaneous plants across a University campus in Japan[J]. The Pan-Pacific Entomologist, 2019, 94(4): 195-215.
[17] 石鐵矛, 于暢. 北方校園綠地滯蓄雨水能力分析[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 36(4): 697-704.
[18] 谷寧, 弓弼, 胡欣之, 等. 校園綠地不同喬木林雨后土壤含水率差異性研究[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7, 32(5): 269-275.
[19] JOHNSON L, CASTLEDEN H. Greening the campus without grass: using visual methods to understand and integrate student perspectives in campus landscape development and water sustainability planning[J]. Area, 2011, 43(3): 353-361.
[20] 尤達, 劉群閱, 艾嘉蓓, 等. 校園綠地使用特征與環境恢復性知覺關系[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 2018, 36(6): 66-73.
[21] REESE R F, SEITZ C M, GOSLING M, et al. Using photovoice to foster a student vision for natural spaces on a college campu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 2020, 30(3): 296-311.
[22] VAN DEN BOGERD N, COOSJE DIJKSTRA S, KOOLE S L, et al. Nature in the indoor and outdoor study environment and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students' well-being, academic outcomes, and possible mediating pathway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science and practice[J]. Health & Place, 2020, 66(102403): 102403.
[23] 王茜, 張延龍, 趙仁林, 等. 四種校園綠地景觀對大學生生理和心理指標的影響研究[J]. 中國園林, 2020, 36(9): 92-97.
[24] 姚德權. 高校校園特色植物景觀營造初探[J]. 花卉, 2019(2): 70-71.
[25] 劉俊杰. 廈門大學植物景觀[J]. 園林, 2011(5): 14-17.
[26] 黃德明. 從武漢大學櫻花建園談植物景觀的多樣性和文化性特征[J]. 園林, 2019(10): 54-59.
[27] 蔣細旺. 武漢櫻花栽培歷史和特點[J]. 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 42(5): 74-79.
[28] 馬錦義, 武濤, 周玲玲. 傳承文脈交融情景——南京中醫藥大學仙林校區環境綠地景觀規劃設計[J]. 中國園林, 2003, 19(7): 33-37.
[29] 關賽, 張明娟, 陳宇. 基于生態功能量分析的綠地改造案例[J]. 中國城市林業, 2017, 15(1): 25-28.
[30] 史晉娜. 我國“高校校園旅游”研究綜述——基于CNKI期刊數據庫的文獻計量分析[J]. 四川旅游學院學報, 2016(1): 46-50.
[31] 羅婷, 游玲. 特定活動背景下校園規劃的彈性應對策略——以櫻花節期間的武漢大學校園規劃為例[J]. 城市建筑, 2020, 17(18): 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