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浩



12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發《35年后,新華社記者再訪貴州“苦甲天下村”》一文,讓讀者感受精準扶貧給窮山村帶來的巨變,傾聽脫貧后農民的聲音。“苦甲天下村”因已故新華社貴州分社原社長、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高級記者劉子富35年前的一篇報道而成名。1985年5月29日,劉子富報道畢節地區大方、黔西兩縣交界出發現方圓百里連片原始杜鵑花林后,聽說赫章縣恒底區河鎮公社海雀村一帶的中國名花滇藏木蘭正值花期,他就去了海雀村,準備一篇烏蒙山區的“花卉王國”的報道,卻意外發現海雀村當時缺糧斷炊的情況。隨著走訪的深入,他“花卉王國”的報道沒有成型,而是寫就《赫章縣有一萬二千多戶農民斷糧、少數民族十分困難卻無一人埋怨國家》的加急電報發到中央,反映了記者在赫章縣恒底區四方鄉耳聞目睹的情況。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習仲勛同志看到報道后批示:“……請省委對這類地區,規定個時限,有個可行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扎扎實實多作工作,改變這種面貌。”此后不久,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錦濤接任貴州省委書記,深入畢節田間地頭訪貧問苦,走進尋常百姓家體察民情,畢節試驗區應運而生。
今天,畢節試驗區已經徹底撕下千百年貧困的標簽,“苦甲天下村”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如火如荼,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他們已經賣出了堅實的步伐。追尋劉子富當年的足跡,我常常在想,記者究竟是個什么職業。如果說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那么記錄新聞的人就是歷史的見證者;所以,記者既是今天新聞的記錄者又是明天歷史的見證者。劉子富是誰?他的一篇內部報道助推了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建立……在畢節人民的心中,他又是自己人。提到他的名字,畢節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繞不開他,畢節人民永遠難以忘懷!
一
斯人已去,一年有余,無跡可尋,有憶可追。“驚天動地一曲苦畢節試驗區就此發祥,憶苦感恩百姓勤烏蒙振興幕而今拉開”,這是赫章縣委、縣政府悼念劉子富的挽聯,落款:永遠懷念劉子富同志。永遠懷念劉子富的又豈止赫章縣委、縣政府,還有畢節市委、市政府,還有畢節試驗區九百多萬干部群眾……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不在燈火闌珊處,但劉子富卻在每個畢節人民心靈的深處。劉子富之于畢節試驗區就是這樣的存在!
當我們再也尋不到一個人半點的身影,聽不到他的丁點聲音,打聽不到他的零星消息,那就意味著他真的從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曾經,在網絡的大千世界,我從來都沒有想過、也沒有嘗試過尋找一個曾經熟悉、服務過一年的身影。通過搜索,QQ頭像先是象征性地閃現了一下,接著消失不見,號碼則無從查找,以前聊天、聯系的儲存全部斷檔。即使是微信這種大家熟知的聊天軟件,都沒有丁點身影、半點消息和可以顯示的內容。所幸的是郵箱里還留存著一封2017年的郵件,那是劉子富老師當年自駕游西藏歸來之后給我發送的圖片,囑我使用……這可能是我留下的關于他的最后的圖片了。
二
于我而言,作為一名普通記者,他是我們敬仰的前輩和楷模,是我們奮斗和努力的標桿和方向,同時也是我們踐行“四力”的動力源泉,履行黨和人民“喉舌”使命參照的榜樣和力量。有幸為劉子富老師服務的機會緣于他退休8年之后—2014年5月,他奔赴畢節采訪寫作《攻堅—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一書,以此展示畢節試驗區建立26年來取得的成就,總結畢節26年堅持踐行“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主題積累的經驗,完成他對畢節試驗區未盡的使命。
至今,我還記得2014年5月一個午后的日子。第一次見到劉子富老師的情景歷歷在目。“畢節試驗區雜志社的,相機不離身,像個記者,我也是!”聽完我的自我介紹,劉子富老師接過話茬說,同時提了提肩上的帆布單肩包。聽了這話,我的腦袋一愣一愣的,想不到傳說中的劉子富老師這么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就趕緊拎著他簡單的行李包,緊跟在他后面,送他去酒店房間休息。當天晚餐前,剛到畢節的劉子富與當時的畢節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市委宣傳部部長王開俊進行簡單交流。“畢節試驗區因我而起,我應該給大家一個交待。”談到書稿寫作的目的,劉子富快人快語、簡潔明了。“哪里,哪里……劉老師是畢節的恩人,沒有您當年的那篇稿子,就沒有今天的畢節試驗區。畢節試驗區建立至今,您勞苦功高!二十多年的發展建設、經驗總結,您是最權威、最有發言權的,沒有‘之一。”王開俊接過話,直截了當地說。就是這一天,開啟了我為劉子富老師服務、向他學習近一年的特殊經歷,也啟動了我至今為止職業生涯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采訪活動。
三
2014年5月底至6月初,我陪同劉子富老師在納雍縣鬃嶺鎮小屯村仲家箐組采訪時,我們遇到了很有創意的農民園藝師龍從祥。他在農忙之余,喜歡在自己家的小院里擺弄盆景。盆景的內容很簡單,以當地盛產的杜鵑花和波葉紅果樹(在畢節是一種極易栽種的灌木叢,名為“紅刺芒”)為主進行栽培。培植的杜鵑花很難成活,他便掛上營養液加以培育;相較而言,波葉紅果樹的栽種極為簡便,在他的盆景之內,可以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這個是‘一心(星)向黨,五角星是五星紅旗的符號,代表著黨的領導;下面的這些小紅花代表人民群眾,他們團結在黨的周圍,一心向黨。”龍從祥指著水泥地上一小片紅色小花簇擁著的用波葉紅果樹培育的五角星形盆景說。“這邊是太陽、月亮和星星,他們相伴一起,同在一盆。底層的圓形是太陽,它普照大地;中間一層是月亮,它是夢想的源頭;上面一層是五角星,是包含老百姓夢想的中國夢。”龍從祥又指著一盆分上中下三層的盆景說道。聽完他一番有理有據、頗有創意的介紹之后,前來采訪的劉子富老師直夸他太有創意、太有才……
當天,劉子富還走訪了該組村民王榮,王榮家電視機、電腦等一應俱全,廚房、客廳、臥室等錯落有致。走進客廳后面的臥室,他家的大兒子王永正在網上查學習用的視頻資料。“他今年17歲,是納雍一中高一四班學生,平時住校,今天周末,剛好回家。”王榮告訴劉子富。“你家人均收入有多少?”離開王榮家的時候,劉子富壓低嗓音問。“5000元。”王榮回答。“不止這么多吧?”一個鄉親聽到了,反問道。“7000元,有嗎?”劉子富又悄聲地補上一句。“有……”王榮拉長了嗓音回答。
四
2014年7月下旬,我陪同劉子富老師奔赴威寧自治縣牛棚鎮三合村采訪。車行至該村社房組的煙地,看到有人在地里勞作,劉子富老師便下車走進煙地。村民陳支才和妻子正在自家的煙地里施肥,他告訴前來采訪的劉子富老師,去年他家的煙葉產量不錯,人均收入超過8000元。另外,和他家一起給煙苗施肥的還有同組的村民蔣文甫。當時,陪同采訪的牛棚鎮鎮長馬永波介紹,牛棚鎮去年的煙業產值是1.3億元,今年種植烤煙4.2萬畝,基本達到人均一畝。這個村就他們兩家的收入少一點,在三合村都屬于貧困戶了。作為全省煙葉種植第一大鎮,牛棚鎮的煙葉經濟發展可見一斑。
位于赫章縣珠市鄉團結村的鑄造工業園區,已經引進并投入生產的企業有黔騰鑄造廠、貴州嘉奇鑄造廠等,使園區周邊的剩余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在黔騰鑄造廠的分檢車間,劉子富老師采訪了幾個女工。他們告訴劉子富老師,在車間上班,平均每天可以拿到100元的報酬,每月的平均工資2500元。與在沿海打工的收入相比,雖然低了一點,但就在家門口上班,方便照顧老人和孩子,有利于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鄉長王柬告訴劉子富老師,全鄉投入生產的企業,解決了當地80多名富余勞動力的就業,但他們的熟練程度還不夠,每個月的工資才有2300—2400元。
2014年8月初,我陪同劉子富老師在赫章縣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采訪,走遍了赫章縣松林坡、可樂、野馬川、財神、六曲河、媽姑、鐵匠、平山等近20個鄉鎮。在去六曲河鎮采訪之前,劉子富老師還特意繞道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去看望赫章縣仁達公司的常履文老人。路上,劉子富老師說,當年了解海雀村的極貧狀況后,連夜趕回赫章縣委、縣政府。常履文當時是縣委辦主任,他不但接待了劉子富老師,而且還測算了全縣有一萬二千多戶農民處于缺糧斷炊的數據。他們倆就是從那時開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到了山頂才知道,常履文經營的公司,始終堅持“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的主題,多年來在周邊數千畝荒山上種下的各種經果林已經形成了一大片林海。
赫章縣松林坡鄉1.2萬畝的壩子耕地,由烏蒙長齊等幾家公司流轉經營,地里鋪滿地膜、綠星點點的是剛栽種不久的辣椒,最里面的一大片地則是長勢喜人、綠油油的辣椒。“流轉之后的土地增值了,百姓和企業雙贏,是個好經驗,應該總結推廣。”劉子富如此感嘆。“這些企業都是松林坡鄉借助土地平整肥沃的優勢,引進產業化企業,使本地的土地和人力資源價值實現最大化。”松林坡鄉黨委書記介紹道。
時光如水,光陰似箭。劉子富老師離我們遠去已經一年有余。還記得當年在納雍縣維新鎮采訪的時候,負責接待陪同的是當時納雍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納雍縣新聞中心主任李踐問我:“你們的車還有空位沒?我想上來坐,方便向劉子富老師請教。”談到畢節試驗區的成立,劉子富老師告訴我們,退休之前,他走遍了畢節市所有的鄉鎮。李踐一聽挺帶勁,把納雍縣所有的鄉鎮都說了個遍。結果是,他每說出一個鄉鎮的名字,劉子富老師就能說出該鄉鎮的特點和關于該鄉鎮的典型新聞事件。現在想起,作為畢節試驗區的一名普通記者,自己都還沒有走遍所有的鄉鎮,慚愧、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