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超
小時候,我生活在農村,當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滿村子紅紅火火的春聯,讓人如沐浴在燦爛的朝霞里。家家戶戶,到處是鮮紅的春聯,顯示出一派盎然春色。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貼春聯寄托著不同的人對新年不同的期望,為節日增加了喜慶氣氛。
現在想來,這些春聯,有的洋溢著家庭和睦的歡樂之情;有的代表著人們對健康與富貴的渴求;有的包含著對祖國的強烈摯愛之情。春聯是古人留下的寶貴財富,起源于桃符,是中國人過春節的重要標志,老外是沒有的。它源遠流長,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過年貼春聯,從臘月二十三之后就有人開始貼了,一直到大年三十吃年夜飯前。每逢春節,我就看父親貼春聯,同時當個小助手,遞漿糊和春聯,協助下父親。父親是公社的辦公室主任,愛好書法,能寫一手好字,我家的春聯,多數是父親書寫的。“春臨大地百花艷 節至人間萬象新”,這副父親書寫的春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貼春聯時,父親先站上木凳,把舊春聯揭掉。我則用掃把地上的舊春聯紙屑掃干凈。貼時,父親熟練地用手按著春聯用漿糊先虛貼,然后從凳上下來,倒退幾步,看看是否端正,邊看邊問我。一番調整后,再點用點力輕輕掃壓。紅彤彤的春聯貼在門上,給新年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和喜慶的氣氛,表達了全家人對新年的美好愿望,我很開心。貼完春聯后,父親一邊領著我們幾兄弟在巷子走,一邊教我們欣賞各家的春聯。
父親說,春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文學和書法于一體,表達了各家各戶的美好愿望。在一家人的門前,父親指著一副對聯說,你們看,這“勤勞二字生財樹 儉樸雙言聚寶盆” 言簡意賅,抒發了這家人通過勤勞和節儉來致富的美好愿望,用的是行書字體來書寫,放縱流動,相當漂亮。繼續行走,父親教我們欣賞了“國家行善政 民眾享康寧”、“春回大地百花放 日照神州四化新” 、“除舊布新,鑼鼓聲聲傳捷報 勵精圖治,城鄉處處浴春暉”等春聯。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每年過年,父親還積極為鄉親們寫春聯。
有一年,父親讓我試貼一副“旭日彤彤桃李艷 書聲瑯瑯國家興”的春聯,特地告訴我先虛貼,他在看我貼,我以為自己會貼得好,其實貼得像一只不倒翁似的。父親幫我校正,小心翼翼地移動春聯的位置,一邊貼,一邊問正不正。我左看右看,然后才堅定地回答:“正了!”父親才將春聯用點力輕輕壓抹平。接著,父親對我說,貼春聯熟能生巧,做任何事情都要多想,多學,多練、多問,多聽,多思考,多反思,要有信心,不可操之過急,才能做好。父親的話一直在激勵著我。
改革開放后,父親調回縣城工作,全家到了縣城定居。過年時不貼春聯了,改為在門上貼個大紅“福”字,可我依然會想起那些給我帶來歡樂的春聯。盛世韶華迎春風,近年來,縣城又興起貼春聯了!
春聯是屬于對聯。對聯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典范。國務院已把對聯習俗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年來,每當看到電視上市書法家協會春節前積極開展書法進村活動,義務為村民書寫春聯的報道的時候,我備感親切,內心有一股力量在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