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佩
【摘要】近年來,“積極老齡化”已取代“健康老齡化”,成為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策略,老年廣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文認為,唯有堅持受眾本位,強調廣播內容的實用性,強化積極學習、參與的理念,才能為老年廣播注入活力。
【關鍵詞】 積極老齡化 ?老年廣播 ?老年人 ?老年聽眾
【中圖分類號】G222 ? ? ?【文獻標識碼】A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為12.6%,距離14%的老齡社會僅一步之遙。①另據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2020年4月的報道,我國深度老齡化省份已增至7個,勢不可擋的老齡社會正在到來。人口老齡化對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媒介生態作為社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是維持社會秩序正常運轉的關鍵,因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是社會賦予媒介的重大責任與課題。
廣播作為媒介生態的典型代表,一直以來備受老年人的青睞。對于老年人而言,廣播相較于其他媒介具有更強的黏性。廣播覆蓋面廣,即使是貧困的山區和農村也可以收聽,且廣播可以不受年齡、職業、經濟條件和受教育程度的影響,是一種大眾化的媒介。此外,廣播具有伴隨性,無論是駕駛、勞動還是健身,廣播都是移動中的媒介。
一、“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的緣起與本質內涵
我國的“健康老齡化”理念緣起于1993年的世界老年學大會,會議提出了“健康老齡化”的世界目標,并提議將“健康老齡化”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問題的一項發展戰略。2002年聯合國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則將“積極老齡化”作為應對21世紀人口老齡化的政策框架。“積極老齡化”包含三個方面,即“健康”“參與”和“保障”,重點強調人在進入老年后,盡可能地在較長時期保持身體良好狀態。
2018年,我國人口學、老年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鄔滄萍教授提出,要在全社會傳播積極老齡化的觀念,積極老齡觀不僅要求老年人保持積極生活狀態,更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只有全社會都來支持積極老齡化,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和諧。
“積極老齡化”是對“健康老齡化”的一次理論升華。“健康老齡化”強調人在進入老年以后,盡可能長久地保持生理、心理、智能等方面良好的狀態,它以個體健康為基礎,重點強調老年群體的健康長壽,沒有提及老年人對社會的貢獻。“積極老齡化”是指老年群體和老年人自身在整個生命周期中不僅保持身心健康狀態,而且作為家庭和社會的重要資源,還要積極面對老年生活,賦能社會活動。隨著應對人口老齡化策略由“健康老齡化”向“積極老齡化”轉變,廣播也迎來一次新的發展機會。
二、我國老年廣播節目的困惑
老年廣播節目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和窄播理論盛行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窄播理論源自美國學者J.C.梅里爾和R.L.洛文斯坦,他們率先提出傳播媒介發展呈現專業化和分眾化的趨勢。窄播與廣播相對應,是指伴隨媒介技術的發展,因受眾分流而產生的新的傳播形式。②窄播的受眾定位更加精確,廣播本身向專業化和類型化轉變。
目前,我國的老年廣播節目存在如下瓶頸:
1.老年廣播發展滯后
2005年7月1日,江西民生廣播(原江西健康老年廣播)正式開播,這是我國第一家專為老年人開辦的廣播頻率。2009年1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10套節目——老年之聲正式開播,標志著老年廣播專業化頻率邁入新階段。而彼時,美國已擁有幾百家老年廣播電臺,我國老年廣播的發展嚴重滯后于市場專業化、類型化的需求。
2.節目內容缺乏創新
部分老年節目無法跟上正在到來的老齡社會發展的步伐,節目內容依然停留在討論柴米油鹽、家長里短的層面。節目類別主要涵蓋新聞類、文藝類和聽眾熱線類,內容多涉及國內外新聞、戲曲和養生話題,能夠吸引老年聽眾的話題不多。養生類節目雖以健康為主題,但互動后經常出現廣告宣傳,畫風突轉,無法給聽眾以信任感。
3.節目形式守舊
老年廣播節目一般采用傳統的形式:主持人讀開場白,表達對老年聽眾的美好祝愿;隨后播放戲曲文藝或養生節目。節目過程缺乏有效互動,老年聽眾參與熱情不高,多成為老年廣播的看客。
三、老年廣播節目未來走向
面對老年廣播節目的困惑,筆者認為老年廣播需從以下方面著手規劃。
1.堅持受眾本位,了解老年聽眾需求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創造性地提出了人的需求層次理論③,依上升次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的富足,老年人的生活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年人由過去的節儉至上轉變為為自己投資,由過去喜歡存錢養老看病轉變為主張投資理財和商業保險為自己爭取更多紅利,老年人成為真正“有錢有閑”一族。過去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在家為子女帶孩子、做家務,如今更多老年人選擇參加舞蹈、繪畫、書法等業余活動,約上老朋友外出旅行,體驗自然風光;還有部分老年人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他們寄希望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避免與社會脫節、與家人生疏。可見,當今已不是單純追求身體健康的年代,比起物質生活得到滿足,老年人更追求情感表達、人際交往、終身教育和自我實現。因此,滿足老年聽眾的服務需求、信息需求、溝通需求和參與需求,是未來老年廣播發展的新趨勢。
為了全面了解聽眾需求,日本放送協會(NHK)每年定期對聽眾進行視聽調查,根據聽眾反饋適時調整節目方向和內容。我國的廣播從業者亦應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分析老年人的需求,定期開展受眾調查,了解老年聽眾的想法,對老年聽眾的需求精細剖析。
眾所周知,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的需求也有所差異,通常分為兩個層次,65~74歲為低齡老年人,75歲以上為高齡老年人。低齡老年人一般身體健康,精力旺盛,部分人甚至還在工作,因此對于這一層次老年聽眾的節目應該堅持“去老年化”原則。由于長期接觸社會,他們希望聽到多元化和年輕化的節目。比如節目中可適當增加旅行、娛樂、投資等內容,催生銀發經濟。對于高齡老年人,可以實施“再老年化”戰略,以慢節奏、拉家常的風格實現養生和保健類節目的創新和突破。
2.注重節目內容,強調實用性
好的內容是老年廣播節目的生命線,在倡導內容為王的今天,只有豐富實用的節目內容才能吸引老年聽眾。老年人獲得社會信息的渠道有限,老年廣播節目應體現實用性。例如:為了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社會目標,老年廣播節目應幫助老年人了解社會救濟、社會保障的相關法律和政策,如養老金的調整、醫療政策變化等,方便老年人生活;可以邀請中西醫專家學者在節目中定期問診,一對一與老年人交流,讓部分沒有嚴重疾病的老年人減少去醫院就醫的頻率,避免過度擠占醫療資源;可以介紹老年人容易上當受騙的實例,普及法律常識,樹立老年人的維權意識;對于有理財需求的老年人,可以邀請專家學者給予建議,讓老年人的閑置資金得到有效合理配置;老年人喜愛旅行,在節目中可以替老年人規劃適合他們的旅行路線和方案。
3.加強互動參與,開展線下活動
廣播節目不光要讓老年聽眾通過節目了解社會、增長見識,還應增加與老年聽眾的互動,讓老年聽眾成為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參與者。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兩代、三代同居的家庭結構逐漸瓦解,小家庭結構成為主流,老年人獨居現象普遍存在,導致生活中的壓力和煩惱無處排解,容易產生心理疾病。為此,老年節目可以多設置互動單元,讓老年聽眾敞開心扉與主持人、嘉賓互動,使困擾自己的子女贍養、家庭糾紛等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節目中亦可適當增加益智類互動的內容,比如設置有獎問答、知識競賽等環節,既尊重知識又提高老年聽眾參與熱情,避免老年聽眾陷入沉悶的生活。⑥ 可以讓老年人成為節目的主角,講述自己的故事,激勵更多老年人,傳遞正能量。天津經濟廣播開設了《老有老精彩》欄目,讓老年人分享老有所為的精彩晚年生活。2019 年以來,天津經濟廣播和《中老年時報》合作,將這些老有所為的故事同時刊登在紙媒上,以融合的媒體之力進一步擴大節目的影響力。⑦這種互動模式不僅拉近了聽眾與廣播的距離,還讓老年聽眾切身感受到互動互助的成就感。
除線上活動外,線下活動的舉辦也能緩解老年人的孤獨感。老年廣播節目可舉辦線下義診活動,為老年人定期檢查身體;可組織志愿者活動,讓老年人感受到老有所為;可定期開展線下見面會、游船會,讓老年人廣泛交友;可舉辦文藝演出、比賽,豐富老年人的閑暇時間。吉林經濟廣播《老有所養》欄目組曾主辦“千人舞蹈獻給黨”活動,來自長春市城區70支社區藝術團、老年舞蹈隊的近千名老人伴隨著《再唱山歌給黨聽》的旋律,用自己的方式為黨的98歲生日獻禮。⑧
4.倡導終身學習,開設老年課堂
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如今的老年人大多身體狀況良好、精力充沛,他們希望在為社會發揮余熱的同時能與時俱進,縮小與年輕人的差距。老年廣播可以在節目中穿插部分內容的流行詞匯和熱議話題,讓老年聽眾參與到社會動態的每個細節,滿足他們的求知欲;也可以專門開設老年課堂,為老年聽眾提供便利,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學到更多知識。如今,老年人也開始逛“拼多多”,刷“抖音”,因此,廣播節目應努力拓寬收聽渠道,在保留音頻優勢基礎上,利用短視頻平臺等社交媒體搭建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的平臺,借助微信公眾號、“喜馬拉雅FM”“抖音”等平臺收獲更多的收聽群體。
5. 尊重交流平等,體現人文關懷
老齡化時代,要讓老年人切身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懷。
具體到廣播節目中,這種關懷要體現在節目內容和主持人、嘉賓的選擇上。主持人的選擇要根據節目內容細微調整,熱門話題可以選擇活力充沛的年輕人,讓老年聽眾感受到來自后輩的激情,情感類節目可以選擇與老年聽眾年齡相仿、有生活閱歷的主持人,無障礙對接老年聽眾的心理需求,拉近與主持人的距離。老年廣播節目中,嘉賓的身份要與老年聽眾閱歷相當,能夠產生共鳴。日本放送協會(NHK)老年廣播節目《廣播深夜便》的主持人均是元老級主持人,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年輕的也50多歲。他們主持風格成熟、穩重且富有親切感,縮小了與聽眾的距離感。《廣播深夜便》在嘉賓的選擇上也十分用心,有一期名為《我的人生,活在80歲》的節目邀請了各領域的嘉賓代表暢談智慧人生,為聽眾傳達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鼓勵更多人尊重老年人。
“積極老齡化”在“健康老齡化”基礎上強調老年人心理和智力保持更好的狀態,以學習和參與的心態為社會做貢獻,收獲社會的尊重和滿足。因此,老年廣播節目應在堅持受眾本位需求基礎上,與老年人平等交流,強調內容實用性、提倡終身學習和互動參與,讓老年人收獲社會尊重。
注釋
根據1956年聯合國發表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經濟社會含義》提出的標準,一個國家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以上,被認定為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4%,則被認為是老齡社會;達到21%則為超老齡社會。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頁。
〔美〕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成明編譯,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付松聚:《我國老年廣播節目創新發展路徑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年第9期。
田甜:《老年廣播節目的創新趨勢》,《新聞與寫作》,2013年第6期。
何文旭:《信息消費新特征與老年廣播節目的形態呈現》,《記者搖籃》,2020年第3期。
陳沛:《網紅時代傳統媒體的逆襲——邀老年聽眾成為廣播的主角》,《聲屏世界》,2020年第1期。。
邱峰:《廣播為老年聽眾服務的思考》,《科技傳播》,2019年第9期。
張彩、曹璐:《從公共服務理念看NHK的老年廣播——NHK<廣播深夜便>節目理念與形態解讀》,《中國記者》,2011年第8期。
(本文系中國傳媒大學亞洲傳媒研究中心科研資助AMRC2020-9 “日本媒介的積極老齡化報道研究”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本文編輯:聶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