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自律監督師”在網上引發討論,主角是21歲的朱河存,于6年前開了一家網店,每天的工作就是監督別人完成計劃。顧客評價:“我在這里,買那些被浪費的時間。”而朱河存認為自己的工作“與其說是監督,不如說是陪伴”。
“居然有監督師這個職業,真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021年3月24日, “自律監督師”在網絡上引發討論,主角是今年21歲的朱河存,來自河南信陽,于6年前開辦了一家網店,每天的工作就是監督別人完成計劃,打敗“拖延癥”。
6年時間里,朱河存帶著團隊成員監督了近兩萬人,幫助他們完成計劃。
6年監督近兩萬人完成計劃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既然這么多,不妨再拖拖?!边@是網上流行的一個段子,也是“拖延癥患者”的真實寫照。而朱河存的工作則是監督顧客打敗“拖延癥”,完成計劃,他自稱“拖延癥終結者”。
2015年,還在上學的朱河存在網上開了一家店鋪,但是不知道該賣些什么。偶然間,他在一個微博粉絲群看到有人買“監督”服務,便想試試。交了保證金,店鋪開始試營業,他爸爸還覺得這種生意不太靠譜,調侃他:“你的保證金能賺回來嗎?”
半個月后,朱河存接到了第一單生意,監督一名顧客3天“只喝水不吃飯”,他成功幫助對方完成了計劃。事后顧客給他發了一個紅包,雖然只有幾元,但朱河存覺得很高興,幫助人的成就感讓他決定把店鋪經營下去,一開便是6年。
如今,朱河存的團隊已有100多名兼職“監督師”,已經監督近兩萬人完成計劃,獲得1.7萬個顧客好評。他的店鋪服務分為“單項監督”和“多項監督”,“單項監督”只包含一種服務,每天6元;“多項監督”可以監督吃飯、學習、早睡等,每天11元。
曾有顧客評價:“我在這里,買那些被浪費的時間。”
作為店長,朱河存除了自己要監督客戶,還要派單給其他兼職監督師。他每天從早上7點忙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有些顧客是留學生,還需要跨時差進行監督。
每當有顧客在網店下單,朱河存便會留下其聯系方式,并記下相應的需求和計劃,隨后打開手機、平板和電腦,開始監督顧客完成當天任務:“起床啦”“親,今天的午飯記得拍給我”“今天計劃完成,早點休息哦”……
除了提醒之外,朱河存還會要求顧客提供完成計劃的憑證,例如:單詞打卡圖、午餐圖和運動視頻等。如果對方沒有按計劃完成任務,也會有相應的“懲罰”,如跑步、罰站或增加學習時長等。
如果顧客長時間未回復進展,朱河存還會進行“電話轟炸”。但也有極度拖延的顧客連電話也不接。朱河存無奈地說:“我們的監督只是輔助作用,需要對方配合才有最好的效果?!?/p>
“與其說是監督,不如說是陪伴”
從業6年,朱河存遇到過各種各樣的顧客。有留守兒童家長讓他監督孩子學習,有減肥的顧客讓他喊自己“死胖子”,有高三學生購買一年的監督服務最終考上了清華大學……
“我們的客戶主要是18到30歲的學生和獨居的上班族。”朱河存介紹,這類人更需要自覺完成每天的任務。但家人的監督通常會被忽視,軟件監督又太機械,所以選擇購買人工監督服務,他們的需求主要是減肥、戒煙、學習和早睡早起,等等。
這么多顧客里,令朱河存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患抑郁癥的女大學生。這名女生在大二的時候找到朱河存,希望他能監督自己每天“正常”地生活,包括按時吃飯、吃藥、學習和睡覺,等等。她很有才華,因病休學在家寫劇本。
朱河存回憶,這名女生持續購買了4年的監督服務。在他的監督和陪伴下,女生的抑郁癥慢慢變好,一年后便回歸正常生活,并重返校園。
服務結束后,這名女生還一直與朱河存保持著聯系,遇到生活中的大事也會問他的意見。
還有一名上海的高中生,一次性買了幾個月的監督。高二的她并不太想學習,想著隨便考一所上海的大學就行,在監督過程中也暫停過好幾次。但在朱河存的鼓勵下,她最后還是堅持了下來,在高三時期努力學習,最后拿到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與其說是監督,不如說是陪伴。”在朱河存看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獨居生活,難免會感到孤單,而他的工作只是在陪伴那些孤單的人到達目的地。
每當收到顧客考試上岸、減肥成功等喜訊,朱河存都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打敗‘拖延癥難的不是堅持,而是開始”
如今,在電商平臺上,越來越多提供“監督服務”的店鋪涌現出來。服務的單價從10元到1000元不等,具有單項服務、套餐模式、私人訂制等,大多數用戶都表示自己不夠自律,需要很強的外力,因此要購買服務。
朱河存說,他曾經也是一個“拖延癥患者”,經常將今日的事推到明日,能晚睡絕不早睡,這些壞習慣影響了他的學業、生活和身體。
朱河存說,其實“打敗‘拖延癥難的不是堅持,而是開始?!背蔀樽月杀O督師后,朱河存慢慢改掉了以往的壞毛病,開啟了自律的生活,也變得更加有耐心。他覺得,自己的工作也是在幫助顧客開始新的生活。
當然,這份工作也對朱河存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他每天需要長時間盯著手機或電腦,離開手機20分鐘以上的活動都不能參加。為此,他已經有4年沒去游泳了,游泳是他最喜歡的一項運動。
有一次,朱河存約一位女生看電影。女生在看電影,他卻一直在看手機。“電影演完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內容,還在看手機?!焙髞?,那位女生便沒有再聯系過他。
但朱河存覺得他的工作或許真的能幫助別人作出改變。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店鋪,還會到網上給他加油鼓勁。
學會今日事今日畢,是朱河存從業后的最大感悟,他不希望客戶被“拖延癥”拖垮人生。
(《新京報》2021.3.26 吳采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