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雙
新課程要求學生全員、全程和全身心地參與到教與學活動中,要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之中。教師要學會傾聽、學會指導,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觀念,關注教與學的過程。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讓學生自己確定學習內容
在預習時,我讓學生自己確定學習內容,鼓勵學生大膽自主探究,學會質疑問難。把教師講解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把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放寬到最大程度,從而達到激發學生求知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
學生利用課本上的單元提示、預習提示、課后練習題等理解課文,根據自己學習的程度確定學習的內容及重難點,甚至有權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如在學習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時,我把確定本課學習內容的權利交給了學生,我引導學生說:“同學們,這節課由大家自己說了算,請先確定一下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生開始露出吃驚的表情,沒有想到課堂學習的內容可由自己來定,但繼而轉驚為喜,熱烈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根據大家的意見,我們商量后確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是:①理清文章的脈絡。②理解文章的內容。③明確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讀課文,用筆在文中劃出自己最受啟發,最有感觸的句子或段落,并作旁注。這樣,他們的學習熱情特別高。
二、讓學生互問互答
真正的課堂教學改革應是學生問,學生答或教師答。學生如果沒有參與意識,沒有積極的思考,很難想象他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當然,讓學生自己質疑解答,并不意味著讓學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師創設各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在教《將相和》一課時,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進行:①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試著解決問題;②課堂上,同學之間互相提問,互相解答,并點評同學的答案是否正確,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參加到活動中來;③最后由學生選出最佳提問者和最佳答題者,再由老師總結。由于課前預習得好,同學們的參與度較高;所提問題涉及全面,有字、詞解釋、文章內容、人物形象的分析等;同學回答也從容、自然;因答案分歧而引發的爭論時有發生,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辯論異常精彩。
三、讓學生自己批改作文
一直以來,作文批改成為語文教師們的沉重負擔,老師們花費許多時間全批全改,往往一篇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但對學生幫助卻不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替學生改作文”為“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1.讓學生互評作文。教師先瀏覽學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優缺點,課堂上示范評講兩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標準。然后,將作文分發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作文進行討論,批改,評分,寫評語。接著,教師把作文重新收上來檢閱,并貼出優秀習作及評語。
每一次訓練,學生都會以高度的熱情來完成這個任務。以學生集體評改和互改為主,以教師抽查和點評為輔,這種做法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2.讓學生評講作文。寫作完畢,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并推選一篇優秀作品,由一名同學到講臺上評講。如我在教《草船借箭》后,讓學生寫故事梗概,然后分組由他們推選出好作品,再由每組的一個同學到講臺上進行分析評論,發言的同學要從文章的構思、立意、語言敘述等幾方面進行評論。這種做法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學生積極參與集體評改、互改,通過討論、爭辯、總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思想觀念相互撞擊,產生了很多新思路、新靈感。在評論中,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提高了認識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品質更加周密,鑒賞水平和寫作技巧也上了一個新臺階。
總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進學生“學”,教會學生“學”。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觀念,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各種策略,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語文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效率才會大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