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亮
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策略
1.設計游戲型的問題。在數學教學的設計中,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及年齡特點,挖掘教材內容,設計一些新異的游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奇妙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之一。小學生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他感興趣的事物,必然會想方設法去認識它、研究它,從而獲得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分析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正確把握他們的認知需要,善于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設計懸念型的問題。聯系學生實際,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創設問題情境,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其產生不足感和探究欲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比如,在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時,引導學生用連加的方法解決問題,當有很多個相同價數相加的時候,用加法已經很不方便了,這時候該怎么辦呢?讓學生帶著這個懸念進入本單元知識的學習,學生的興趣高,積極性強,學習效果明顯好的很多。
3.設計實驗型的問題。在新課程理念下,用動手操作促進大腦思維的發展,是許多教育家的共識。動手操作實驗能直接刺激大腦進行積極思維,它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概念,還能讓學生通過親身的實踐真切感受到發現的快樂。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思維能夠經歷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具體到抽象,從直覺到邏輯的過程,再由直觀、粗糙向嚴格、精確的上升過程。學生在對公式的發現過程和總結論證中,提高了主動參與的機會,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啟迪了思維。湊十法學習進位加法時,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反復嘗試,充分感知湊十法的意義,把擺小棒的過程抽象到加法算式的書寫,把實驗的過程幻化成加法算式,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學會知識。
4.設計應用型的問題。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現實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問題是現實生活數學化的結果。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靈活利用教材,并從現實生活中挖掘數學現象,經過加工,使它能為課堂服務,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青島版數學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情境設計為秋游,水果采摘,這是孩子們喜聞樂見并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在問題創設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動腦思考,根據生活實際提出他們覺得好的數學問題,孩子們的表現非常棒,對新知識的掌握非常到位。
5.設計開放型的問題。開放性問題的情境要有實際意義,要突出主題.還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和啟發性,能激發學生探索的意識.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經驗。青島版教材在情境創設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個單元的主題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跟好的發散思維,主動思考,提出多樣性的問題,對學習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二、教師還需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
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自己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因為也許教師的一個眼神便可能改變一名學生的一生。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我教過一個學生,他是一個性格內向、心思細膩的男孩子,對于學習,他雖然很努力,可是成績卻總是不盡如人意,上課時我也從不去理會他,慢慢地,他變得自卑,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直到有一天上數學課,他發現我用眼神堅定地看著他微笑,他回答問題后,我給予他很大的鼓勵,讓同學給他掌聲。這使得他變得自信,慢慢地成績也好了起來,后來上初中以后,他經常回到我們學校找我,跟我聊天。
后來仔細想想,多鼓勵孩子真的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對他們的回答給予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地回答和思考問題,對學生思想上的鼓勵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解決問題在評價學生的回答時要注重思路,而不是答案的對錯。
數學源于生活,最終又要服務于生活。在教學過程中,不光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最主要的是讓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做一名善于思考請于動腦的老師,為以后的學習搭橋鋪路,而學以致用,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