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豪慶
體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指從體育學科運動項目的整體性、學生學習的整體性、學生發展的整體性出發,把對外相對獨立且內在關聯性強、共同特征多的運動技術(即同質同類的運動技能)進行整合和重組,并將整合和重組后的內容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單元,旦以此為單位進行整體分析、整體設計、整體評價,以凸顯體育學科運動知識技能的整體性與關聯性,追求整體大于局部之和的教學設計。
一、大概念統攝下體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思路
在大概念統攝下,使教學系統化、教學整體化、內容結構化,圍繞運動項目結構進行教學,將一系列運動知識技能整合為一個具有共同屬性和規律的知識技能體系,指向完整運動的學習(圖1)。
1.基于學科提取大概念,確定大單元教學主題
“以知識技能點為站位,看到的目標只是了解、理解、記憶;以大概念統攝下的大單元為站位,看到的目標才是學科育人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1]。因此,對于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體育教育教學,體育教師應提升教學設計的站位,基于《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教材價值、知能目標、生活價值、評價標準等,提取大概念,立足大單元教學,做到“上通下聯”,即“上通”體育學科的本質和學科的育人價值,“下聯”學科運動知識技能點的目標或要求。
以水平四(八年級)《籃球技術與簡單戰術及運用》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為例,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籃球運動特點,從籃球“運動”學習出發,基于“發展籃球技術與簡單戰術及運用能力”的大目標,確定了以“籃球技術與簡單戰術及運用”為主題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包含八年級籃球教材中的傳球、運球、投籃、移動及簡單技戰術等教材內容)。其教學策略關注的不是具體運動技能的簡單記憶,而是通過設計與大概念相呼應、具有挑戰性與驅動性的問題和結構化運動技能的學習活動,組織學生觀察體驗,提升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籃球技能向籃球運動能力與比賽能力等核心素養轉化。
2.重組學段教學內容,確定大單元教學課時
“解決知識碎片化問題的出路并非加大教學設計所需要的時長,而是要揭示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能夠看到具體知識技能背后的大概念,進而圍繞大概念組織教學”。[2]因此,大概念統攝下的大單元教學,在單元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將學段教學內容知識點進行梳理與重組,遵循橫向遷移與縱向拓展相結合的原則,形成連貫的、有重點的生成性學習內容,構建重點性學習知識技能結構體系。
以水平四(八年級)《籃球技術與簡單戰術及運用》為例,在大概念統攝下,將八年級的諸多籃球運動技能點“聚合”起來,將核心內容(如體前變向換手運球、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行進間低手上籃等)進行有聚焦性、整體性、持續性的相互聯系、組合與融合,并不斷進行反復、強化、深化的學練與實戰(表1)。
大概念統攝下的體育大單元教學課時數一般根據學生的學情、大概念引領下的教材特點、各運動知識技能點的難易程度、運動知識技能點的多少、場地器材設施、學期及學年教學工作計劃課時分配、學校課程特色等進行設計,總體課時比例需按照不同教材的特征進行設計,建議球類教材總體課時比例(單一性運動技能學習∶結構化運動技能學習∶真實情景中運用學習)為1∶2∶3、田徑類教材總體課時比例為1∶3∶1,體操類教材總體課時比例為1∶3∶2,等等。
3.根據大概念與大單元教學主題,確定大單元教學目標
對體育大單元教學整體目標的確定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分析:整體分析單元學習、主題內容的本質、運動知識與技能之間的關系、與其他同類內容的聯系、本單元應掌握的學段核心內容,以及對學生運動認知的了解。在一定意義上,大概念相當于綜合性的、高階性的、具有統領性的教學目標,其指向學科知識技能的本質,具有遷移的目標指向。大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此以大概念為主題的單元目標的落實,需要進行進階式的目標細化。
如水平四(八年級)《籃球技術與簡單戰術及運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根據“籃球技術與簡單戰術及運用”的大概念進行宏觀目標的分解,形成掌握行進間體前換手運球+行進間低手投籃的練習方法與運用、行進間體前換手運球+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的練習方法及運用、行進間胸前傳接球+行進間低手投籃的練習方法及運用、傳切配合戰術結構化運動技戰術的綜合實踐運用等知識與技能的宏觀目標及其承載的素養目標,再對以上宏觀目標(含素養目標)進行微觀目標的細化,即單課目標的細化與落實。
4.整合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構建大單元學習過程
在大概念引領具體單元整體教學內容時,根據學生的水平階段(或學段)特點,避免運動技能與學練方法的碎片化,要形成結構化的單元教學內容,以大概念為統攝,將組成單元的各運動技能內容按照內在邏輯關系建立合理的連接。正如美國著名學科結構課程專家布魯納所說,“越有結構的知識,越接近學科本質,結構化的知識技能有助于記憶、有助于遷移”[3]。因此,結構化運動技能更有助于在游戲比賽和生活實踐中隨時“提取”和自由“切換”運用。
如在水平四(八年級)《籃球技術與簡單戰術及運用》單元教學設計中,筆者通過將體前變向換手運球、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行進間低手上籃、側身跑、傳切配合技戰術等教學內容進行相互組合,形成本單元的結構化教學內容體系。讓學生掌握籃球運動特征、概念、規律之間的關系,掌握籃球運動的基本結構,結合問題的解決,在大腦中形成合理的運動技能塊、運動技能群、技戰術塊等,在2VS2、3VS3、5VS5等游戲比賽情境(圖2),用結構化籃球技能解決具體問題,形成關鍵能力,即掌握“籃球技術與簡單戰術及運用”能力。
5.結合學科素養要求,制訂大單元教學評價
大概念統攝下的單元教學評價體系應堅持學習性評價、學習的評價與學習式評價相結合的整體全面評價方式,形成“學—練—賽—評”一體化的單元教學評價體系。如“體前換手運球+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行進間低手投籃”等組合練習,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籃球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等單個動作規格及其該技術運用的準確性,而且要一視同仁地評價其他籃球技術的動作規格及其運用能力,更要重視評價籃球技術彼此排列組合的結構化運動技能的動作技術間的銜接能力、轉換能力和在模擬與真實比賽中的實踐運用能力。
教師也可根據單元教學中課時練習方法的“學練標準”,設計觀察量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形成性評價(包括學習新任務、情意表現等),將評價依據移動至學習活動之前思考,將一堂課或一個大單元的學習結果呈現出來,即“視覺化”,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習目標、學習評價和學習活動的一致性。
二、大概念統攝下體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建議
1.單元整體設計需準確提煉大概念
大概念應結合《課標》,重視“目標統領內容”要求,從項目特征、運動能力特征、運動方法特征等方面抓住學科(項目)本質和核心任務,促進學生打通運動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打破單一教材(知識技能點)學習和教材順序、課時、學段界限,展開主題式教學設計與學習,形成整體運動認知,幫助學生形成“動作合并同類項”,提升其運動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2.教學內容“少而精”,聚焦學段核心內容
單元教學內容要重視知識技能橫向協同的內容體系學習,既要關注知識技能學習的“上接下聯”,又要重視其“左顧右盼”。同時,還要重點突出,引導并幫助學生體驗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領會體育學科蘊含的思想方法。
3.單元設計應體現有序性、整體性、情境性
“單課時間太短,不能實現復雜的學習目標?!贝髥卧w教學設計,“相比‘一課一得’的傳統模式,不僅是形式上的統整,更重要的是其緊密連接單元學習內容”[4]。在考慮學生的運動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著重按照運動技能內容由簡到繁、能力培養由單一到綜合(如從單一運動技能學習到結構化運動技能學習,再到真實情境中運用學習)、情感體驗由淺入深(如學習環境從熟悉、直接轉向陌生、間接的真實環境)的規律建立。讓學生通過對一個單元有序的、整體性的深入學習,實現對學科知識技能體系、邏輯體系、能力體系和價值體系的整體建構和認知。
4.單元評價體現學科素養,無“主角”與“配角”之分
大概念統攝下的單元整體設計與評價不應存在運動技能學習的“主角”與“配角”之分,它既體現“內容學習整體性、學生發展整體性”,也體現“學習評價整體性”,評價應該提升至學習結果的綜合表現和整體刻畫,并讓形成性評價貫穿教學的全過程,逐步形成“任務—活動—評價”過程,強調評價應指向運動技能“遷移與應用”的綜合教育價值,既綜合運用運動技能又實現綜合育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2](美)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閆寒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崔允漷.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即讓學科教育“回家”[J].基礎教育課程,2019(Z1):7-11.
[4]劉艷萍,章魏.學科大概念統領下的單元整體教學之整校探索[J].中小學管理,2021(7):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