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燁
(上海市地震局,上海 201600)
2020 年5 月12 日,是中國第十二個全國防災減災日,此次的主題為“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我國多年以來,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以后明確指出要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其中,如何加強社會公眾對防震減災的認識顯得尤為重要。國家地震局對全面推進防震減災科普教育走向社會非常重視。如何提升地震科普宣傳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成為廣大地震科普工作者共同探討的話題。
地震科普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十三五”國家科普與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規(guī)劃》(國科發(fā)政〔2017〕136 號)要求科普工作對象要向全體公眾轉變、科普內容向普及新技術新成果轉變、傳播方式向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和互動轉變。利用智能機器人進行地震科普宣傳,是對地震科普宣傳的一次創(chuàng)新和有益探索。
我國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開展較早,不同的時代,宣傳的形式也不同。在早期,主要采用宣傳板、宣傳頁、宣傳冊的形式進行,隨著多媒體、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科普宣傳的形式逐漸向多媒體融合方向發(fā)展,一批數字科普館,宣傳網頁應運而生;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大發(fā)展的今天,移動客戶端相關技術逐漸應用到科普宣傳中,出現了一批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移動客戶端APP 軟件和自媒體,設置有信息推送、多媒體互動、互動游戲等多種功能,大大增加了科普宣傳的趣味性,提高了宣傳的成效。充分利用網絡及新興媒體來推進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成為地震科普的大趨勢。然而,網絡媒體也存在一些問題,網絡上的信息真假難辨,很多繆論也是借著網絡肆意傳播,甚至地震謠言層出不窮,需要系統(tǒng)監(jiān)管,從而為地震科普更好地服務。
當前,機器人產業(yè)迅猛發(fā)展,從工業(yè)、醫(yī)用等領域逐步走向教育、娛樂、服務等領域。越來越多的工作有機器人代替,同時得益于大數據技術和深度學習技術的發(fā)展,機器人也越來越智能化。從國際象棋超級電腦“深藍”,到擊敗了李世石和柯潔的阿爾法圍棋(AlphaGo)。智能機器人已經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產品。
在整個科普領域,大致有幾種類型:展示技能型的科普機器人,如在藝術方面有跳舞機器人、音樂演奏機器人;功能性機器人,如作為展示用的醫(yī)療機器人;為教學開發(fā)的單片機機器人,如現在比較流行的少兒教育機器人等。對于地震科普,這樣以知識傳播為主的科普形式,聊天機器人是比較好的一個選擇。
地震科普知識資源庫應該大致分為3 個部分:
(1)地震專業(yè)知識,主要是科普地球物理相關內容,主要面對學生群體;(2)地震應急救援知識,主要介紹地震避險以及災害自救等內容,主要面對社區(qū)群眾;(3)防震減災工作,介紹國家在抗震防震中的一些政策,以及對抗震設防的總體要求,主要對象是機關企業(yè)等工作人員(圖1)。
聊天機器人,是建立在“機器人平臺+應用”這種模式下,簡而言之利用現有的聊天機器人平臺,使用現有的API 接口,結合設計的知識庫,就能實現所需功能。再根據實際應用場景,設計外觀,就可以達到預想效果。
聊天機器人這種模式,最大程度上減少了開發(fā)和制作成本,在現在商業(yè)模式中已經大量應用。主要是針對服務行業(yè),如電商、企業(yè)客服等。主要應用的比價簡化,但是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如現有的圖靈機器人,就是應用比較廣泛的一個機器人平臺。
主要功能應分為對應資源庫,大致可分為科學解答、防災救援、智能互動三個模塊。
科學解答模塊主要功能是解釋一些地球物理的基本常識以及展示防震避險的基本知識等內容。防災救援模塊這是提供當地應急避險場所,國家防震減災政策等基礎性知識和政策。智能互動模塊是通過設計的聊天機器人,進行一些人機交互游戲,同時通過判斷問題進行智能判斷,相應的提供科普知識。
在3 個模塊中,智能互動模塊應該是整個機器人功能設計重點也是難點。其智能話程度需要不斷的提升,需要在維護過程中不斷的更新科普數據庫,可以參考智能手機智能助手的模式。在人工智能方面進行進一步的開發(fā)。只有在智能互動中不斷的提高用戶體驗,這樣科普機器人這種模式才能更好的適應廣大受眾的要求。
圖1 科普資源庫主要內容
(1)現有的地震科普資源并沒有很好的整合,各地的地震科普水平參差不齊,地震庫普資源庫的建立,能夠提供一個資源共享平臺。
(2)地震科普機器人適用于多場景,可以走進學校,走進社區(qū),可以作為地震行業(yè)社會服務的一個有效的窗口。地震科普機器人是對地震科普的一次創(chuàng)新和探索,有利于吸引公眾注意力,提升防震減災宣傳力度。
(3)國家大力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普創(chuàng)新,地震科普機器人不但能夠達到很好的社會效益,而且對地震業(yè)務本身也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