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文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國家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對人才的道德意識培養,思政課程受到了與過往不同的重視。文章立足于此,結合信息化時代背景,對當前中小學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結構的價值做出了分析,并圍繞教師應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工具提高教學有效性提出了目標引領、預習為先、自主探究、創設情境、拓展教學、尊重差異、及時總結等建議。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思政課;信息技術;運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5-00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5.017
從古至今,德行都是中華民族最為看重的人才品質,越是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才,越被社會所歡迎。因此,自新課程改革提出以來,國家教育部門重新強調了加強中小學思政教學力度的重要意義,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價值觀念、情感態度的關鍵時期,大力向他們傳播思政知識,以幫助其建立更健全的人格。但是,在現實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思政教學活動的展開以及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這就意味著面對新的時代環境,中小學教師有必要將信息技術工具運用到思政教學活動當中,以更好地突破教學阻礙,助力學生成長。
一、中小學思政教學現存問題以及信息技術的運用價值
(一)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阻礙
縱觀當前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的“教”與“學”情況,不難發現,最嚴重的制約思政課程“育人”價值發揮的問題就是教師教學手段單一和學生積極性不足。學生的積極性不足,與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有著必然的聯系。一些教師局限在刻板的思維當中,依舊采取傳統應試模式下的“灌輸知識”手段講授思政知識。久而久之,學生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學習與實踐興趣日益下降,不僅無法實現高質量的教學目標,就連基本的人才培養需要都得不到滿足。這也意味著,立足于信息時代,以新課改為背景,教師必須尋找新的教育方法,信息技術與思政課堂的結合由此被提出。
(二)信息技術運用價值
將信息技術運用在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工作當中,對于增強教學效果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活躍課堂氛圍、優化學習體驗、拓寬學習空間等方面。只要教師在“教”的過程中運用了信息手段,其動態、活潑的優勢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被發揮出來,課堂氛圍也會一改往日的沉悶,變得更加活躍。而對學生而言,這種活躍的氛圍能夠讓他們感到輕松,進而進一步提高其學習積極性。隨著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加之教師不斷借助信息技術拓寬教學空間,學生就會在良好的學習體驗影響下更主動地探究更豐富的思政知識。如此循序漸進,良性循環逐漸形成,伴隨著學生日益高漲的學習熱情和教師日益完善的引導策略到來的,必然是教學效果的優化[1]。
二、運用信息技術增強中小學思政教學效果的策略建議
(一)目標引領,明確方向
所謂目標,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目標,更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只要目標是清晰的、科學的,教師就能夠在諸多教學手段中選擇最適合當前需要的方法來培養學生,學生也可以在明確成長和學習方向的基礎上更積極地學習知識,更主動地提升自我。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由于將“應試”視為根本目標,教師即便是運用信息技術講授知識,也只是通過“灌輸”手段將信息工具呈現出來的知識直接告訴給學生,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淺層次,嚴重制約了思政課程“育人”價值的發揮。因此,想要真正實現運用信息技術增強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效用的目標,教師首先應確定好學科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即“將知識講授到什么程度”“將學生培養到什么程度”。如此,在上述兩個目標中尋找平衡點,分別從新課標對學科教學提出的要求和社會對于人才的現實需要出發平衡“學科知識”“信息手段”與“學生未來成長”之間的關系,教師自然能夠選擇出更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課堂教學質量自然可以在“適合的方法”的支持下得到提高。
(二)預習為先,科學準備
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以上三者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活動。這也就意味著,想要增強教學效果、實現“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并獲得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這一目標,教師必須從過往只關注課堂教學的刻板思維中走出來,給予三者同樣的關注,從“預習”入手,積極構建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2]。對學生來說,在教師的引導下預習知識,能夠提前了解自己即將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發現自身的弱勢所在和不理解的問題。這樣一來,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他們就能夠圍繞“不理解的問題”向教師提問,教師也可以基于“學生弱勢”重點講解相關知識,“教”和“學”均是有針對性的,整體效用自然能夠實現大幅提升。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搭建一個共享學習平臺,在平臺向學生提供能夠支持他們預習新知的材料并布置預習任務。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向學生發送材料并布置任務的過程也是一個“準備教學”的過程。如此,師生共同預習新的知識,以科學、完善的準備為支撐,課堂“教”與“學”的效率提升是毫無疑問的。
(三)自主探究,獨立學習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中小學教師應從培養均衡發展的人才角度出發,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素養視為己任,以便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個人綜合能力,為其未來高度適應社會生活奠定堅實基礎。這也就意味著,教師無論在講授任何一項學科知識時,都有必要引導鼓勵學生自主或合作學習。但是,如同前文中提及的,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講授思政知識時通常會選擇“將知識直接告訴給學生并要求他們記憶”的方法,這種方法嚴重阻礙了教學效用的提升和學生的個人成長。因此,從運用信息技術增強教學效果的角度出發,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為他們創造獨立探究知識的機會,并適當鼓勵他們合作學習。通過自主或合作學習,對于自行探究出來的知識,學生的記憶往往會更加深刻,運用得也會更加靈活,這對增強教學效用大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