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今年春節以來,A股整體出現較大回調,使不少新晉投資者感到沮喪和迷茫。的確,在進入金融市場之前,有必要先做好功課,特別要研究其內在運行機理。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為避免被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所困擾,不妨使用一些簡明實用的方法來輔助分析。
觀察2020年市場走勢,可以發現一個頗為奇特的現象,就是在7月上旬的暴拉之后,大盤升勢竟然戛然而止,隨后寬幅震蕩了半年。以國證A指為例,去年三季度形成的高點連線,成為一道紅線,擋住了多頭在四季度發起的數次進攻。雖然今年初被突破,但有意思的是,這道防線現在似乎仍然起作用。上周二(4月6日),國證A指又在該點位受阻,從而結束了8個交易日的反彈,然后出現一波回調。(見圖一)

圖一:國證A指日K線形態分析
如圖一所示,簡單的幾條直線便使指數走勢輪廓變得清晰了。去年四季度的多個低點,今年一季度的3次高點,基本都可以連成一線。上個月,大盤在3月9日、3月25日兩度止跌反彈,本周已是第三次探底,3個低點也大致在一條線上。
上期文章中,筆者曾分析“大盤指數也許在60日均線附近會遇到較大壓力”。3月底至4月初的上證指數,其60日均線基本是呈橫向波動,上下空間不到5個點。隨著大盤反彈,上證指數在4月8日摸高3495.91點,距離60日均線的3516.41點只有約20個點。當時,30分鐘級別K線出現了明顯的頂背離。(見圖二)

圖二:上證指數30分鐘K線技術分析
從原理上講,股市大盤研判離不開兩個方面,一是依據,二是工具。也就是說,首要問題是如何取得資訊,然后是信息加工過程,最后才能得出結論。顯然,對于基本面分析,所依賴的信息資訊是每個人自主選擇的,推導過程也因人而異,所以,無論哪一方面都充滿主觀成分。而對技術分析而言,K線數據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唯一性。雖然分析過程各有各的思路方法,但如果使用同一個技術指標的話,那么其結論將會類似或者比較接近,倘若有眾多投資者同步操作,就會產生共振效應。
雖然各大指數走勢差異明顯,但分析方法都是相通的。比如,反映中小市值個股狀況的中證1000指數,今年走勢也挺有規律。(見圖三)

圖三:中證1000指數日K線形態分析
顯而易見,中證1000指數在高點連線有壓力,低點連線有支撐,形成了一個對稱收斂三角形。那么,后市將會選擇向上還是向下呢?這個問題,或許要從更寬泛的視角來解讀?;仡櫄v史不難發現,2018年上半年,該指數也曾出現過類似的形態。
另外,對于上證指數,近兩個月的ABC三折浪調整過程,亦可劃分為3:3:5結構,即A浪和B浪各包含著3個波段,而C浪可能會由5波組成。(見圖四)

圖四:上證指數日K線浪形結構分析
圖四中,A浪從2月18日至3月9日,是14個交易日;B浪從3月10日至4月8日,運行了21天,恰好都是典型的時間窗口。
目前,日布林線正逐步收窄,多個短線指標又回到低位區域。只是,牛年伊始遭遇熊市,不少投資機構以及基金經理對市場的看法與之前比較已大相徑庭,普遍沒有那么樂觀了。
誠然,在股市中,判斷個股漲跌很難,研判大盤走勢也很難,但是,單純回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還不如相信自己,努力迎難而上。正如古人所云:“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不過,無論如何,對于金融投資,筆者的體會依然是:與其把運氣當本事,不如把本事當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