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人民大會堂燈光璀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一一頒獎。
一位瘦弱的銀發老人坐著輪椅出場了。她兩次顫顫巍巍地嘗試起身,總書記都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阻止了,他俯身為她整理綬帶,頒發證書。這溫暖的一幕引來全場熱烈的掌聲,也感動了屏幕前的無數網友。

這位老人名叫夏森,她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外事局研究員,今年98歲高齡。從2006年到現在,她投身脫貧攻堅的事業,這一干,就是15年。她說:“不能讓孩子在教育上吃苦。”
夏森出生于1923年9月,1937年奔赴延安參加革命,1938年4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到延安時,她還只有14歲。在根據地的那些日子,她從年少到成年,不知道受了多少苦,吃不飽、穿不暖是那時候最深的記憶。她說:“我是經歷過苦日子的,知道那種苦。所以看到還有孩子在這么艱苦的環境中學習,就很心疼。”
初到延安,夏森初中還沒有畢業,但由于工作需要,她當起了小老師。為了上課時能把知識講透,她邊教邊學,還是覺得自己有很多不足。“她覺得社會要發展,年輕人要有知識有文化。她在我們社科院經常和我們說,要多看書多學習。”與她共事幾十年的老同事曹啟璋回憶道。
夏森很早就接觸到了《共產黨宣言》等先進書籍,深受早期共產黨領導人的思想熏陶,認為人和人應該是平等的。所以從那時起,只要遇到生活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她都會毫不吝嗇地伸出援手。對于窮人,她始終抱著強烈的同情心,如今在影視劇里看到窮人被欺負、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情節,她依然會熱淚盈眶。
在社科院工作那么多年,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但夏森和老伴從不舍得亂花一分錢。她在生活上對自己的要求是,只要夠用就可以,一件衣服要穿上很多年。她反復對同事說:“我們現在生活比在延安時要好得多。”
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第一小學(原西街小學)校長馬平富細心地觀察到,夏森奶奶在2月25日領獎時穿的衣服,與15年前到他們學校來捐資助學時穿的,是同一件衣服。可見她自己的生活是多么艱苦樸素,她花在自己身上的錢太少了。
夏森和老伴無兒無女,離休之后,年紀越來越大,但仍然堅持自己買菜做飯。家里的陳設也十分簡單,除了一些老式的家具,就是滿柜子的書和陽臺上的花草。捐資助學的錢,都是兩個老人的離休金,是他們平時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他們希望自己的錢可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因為“孩子們要是好了,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好”。
2006年,夏森到丹鳳縣考察,這里落后的教學條件深深刺痛了她。她不忍耽擱,當即跟別人借了2萬元,給學生添置了新的桌椅和字典。回到家后,孩子們的學習狀況也一直讓她牽腸掛肚。從那時起,她與這些貧困孩子們便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幫他們解決困難,鼓勵他們早日成才,成了老人最懇切的心愿。
2008年,夏森又拿出2萬元,用來獎勵丹鳳縣優秀少先隊員和“三好學生”。不久,她再次捐資20萬元,為龍駒寨鎮趙溝小學建起了教學樓。“當時學校是土木結構的,不僅不安全,光線還比較差,冬天冷夏天曬。過去的冬天,學生要自己提一個火爐子。環境改善后,都配上了取暖設備。”看著窗明幾凈的新教室,校長李保英說不出的感激和自豪。
從2006年開始,夏森便在中國社科院的兩個定點扶貧縣——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和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堅持捐資助學。2013年,夏森和老伴商量后,將家中多年的積蓄取出來,捐助100萬元設立了“夏森助學金”,為這兩個貧困縣的建檔立卡戶提供資助,幫助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和高三學生上學,目前已幫助182名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她說:“大學路上,不能丟掉一個人。”
2016年7月,夏森得知上猶縣社溪中學的廣播教學設備年久失修,無法正常使用,又及時捐資6.3萬元為該校配備了新設備。這個困擾學校15年的難題在一個月內迎刃而解。
15年來,夏森累計捐出畢生積蓄203.2萬元,是當之無愧的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有人問到她的獲獎心情,她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很高興”,可說到教育、扶貧這些話題,她的話匣子打開就關不上,會滔滔不絕地向人講述自己去過的窮地方、遇見的好學生,笑臉像孩子一樣純真。
“我把錢留著干什么?”她曾說過,“你捐出去供學生念書,(他們)將來給國家做很多事。”夏森一心希望國家富強,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現在國家下大力氣脫貧攻堅,她雖然已經離開了工作崗位,但總想著能再做點貢獻。“人是有愛心的,但要把它獻出來才算圓滿。”夏森說。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她這一輩子還將不斷為這個心愿而奮斗。
對待貧困學生,夏森奶奶就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一些到北京讀書的孩子,還會被她請到家里去吃飯,聊天。她總是讓他們沒事就來家里坐坐,看到他們能來,她很高興。
夏森并不要求孩子們考出多高的成績,但道德品質必須是放在第一位的。她說:“考上什么學校不重要,一本也好,專科也行,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他們的思想道德表現,其中一個重要的標準是他們必須愛自己的祖國。”
孩子們也很懂夏森奶奶的心,在信里一再讓老人放心。“我們會把您的關愛化為一生前行的動力,好好學習,報效祖國,以我們每個人的實際行動,報答您的大恩大愛。”
在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心中,夏森奶奶已經成了理想和信念的象征。她樸素的善行潤物無聲,滋養著每一位學子,大愛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發芽。
丹鳳縣的張磊(化名)是“夏森助學金”的受益者。他2015年考上了清華大學,2018年的端午節,他和其他受資助的同學一起去看望夏森奶奶。“當時看到兩位老人特別感動,他們的生活非常簡樸,擺設很普通。夏森奶奶和爺爺都是共產黨員,我當時也在提交入黨申請書。見到他們,我對共產黨人有了更多的認識。”
而上猶縣的學生賴厚芳是從2016年大一時接受“夏森助學金”資助的,2020年她大學畢業,堅定地奔赴新疆,選擇成為一名援疆教師。她說:“從我第一次接受夏森奶奶的資助開始,我就暗暗下定決心,以后一定要學習夏森奶奶這種樂于助人的大愛精神。在我畢業后面臨擇業時,我果斷選擇遠赴祖國邊疆,去祖國最需要我的地方。”
對于孩子們來說,夏森奶奶不是一個帶著光環的符號。她為他們帶來希望,她幫助他們開啟征程,追尋夢想。她是一位可親可敬的質樸老人,永遠心懷熱誠,滿滿都是正能量。孩子們也不負所望。在校期間,他們中很多人被評為“三好學生”,多次獲得獎學金;畢業后,他們在祖國建設的一線奉獻青春。夏森奶奶報效祖國的樸素愿望早已實現,她的愛心接力棒,也將在他們手中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