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摸清正陽縣夏花生施肥效應及建立經濟作物施肥指標體系,安排此試驗。
試驗設5 個處理。處理1,不施任何肥料。處理2,每667 m2施純N 0 kg、P2O53 kg、K2O 3 kg。處理3,每667 m2施純N 8 kg、P2O50 kg、K2O 3 kg。處理4,每667 m2施純N 8 kg、P2O53 kg、K2O 0 kg。處理5,每667 m2施純N 8 kg、P2O53 kg、K2O 3 kg。
試驗設計均在不施農家肥的基礎上進行。各處理N、P、K 分別指純N、P2O5、K2O。氮肥選用尿素,磷肥選用經化驗含量為12%的過磷酸鈣,鉀肥為含量60%的氯化鉀。各處理設置3 次重復。試驗各處理在同一區組內隨機排列,每個小區面積為42 m2,每個小區之間、區組間設埂,防止竄水竄肥。試驗地周圍設1 m 保護行。
本試驗設在正陽縣付寨鄉章寨村南李樓東隊李輝農戶田中。供試土壤土種為黏化洪沖積黃褐土,質地輕壤土。前茬作物為小麥,每667 m2施純N 13 kg、P2O55 kg、K2O 5 kg。每667 m2產量500 kg。試驗地有機質為16.2 g/kg,全氮0.97 g/kg,有效磷15.1 mg/kg,速效鉀90 mg/kg。土壤肥力中等。
試驗選用花生優質品種遠雜9102,均在適播期內播種。每個試驗點各個小區定苗后的種植密度應保持一致。
麥收后播種的花生,磷肥、鉀肥、氮肥于播種后30 d(苗期)一次性施入。
2020 年6 月10 日播種,采取機械起壟種植模式,每個小區10 壟,壟高15 cm,每壟2 行,壟上行距20 cm,壟面寬50 cm,溝寬20 cm,壟間行距50 cm,每行40 穴,每穴2 粒,株距15 cm,每667 m2種植12 700 穴。機械播種,種子播種前1 d 采用適樂時與高巧藥劑進行拌種包衣。播種后化除化控,用乙草胺進行土壤封閉處理。
2020 年9 月29 日收獲。按豐缺指標試驗方案要求采集植株樣品(見表1)。收獲時每個小區去邊行后全部收獲,摘果計產。每個小區中收獲花生20 株同一處理3 次重復的植株樣品,籽粒與秸稈(粉碎后)分別充分混合均勻。采取4 分法各取1 kg 進行養分化驗。在田間測量植株高度,室內進行考種。

表1 夏花生豐缺指標試驗產量結果匯總
試驗地播種期為2020 年6 月10 日,出苗期為6月18 日,出苗率都在95%以上。7 月12 日開花,成熟期為9 月25 日。9 月29 日收獲。
由表2 可知,就本試驗而言,通過分析可以得出,在花生種植中氮肥的利用率為59.3%,磷肥的利用率為35.9%,鉀肥的利用率為80.1%。在不同的地塊、不同的土種,土壤中氮、磷、鉀的養分含量不同,導致土壤供應氮、磷、鉀養分的能力也不相同,同一肥料的利用率也可能不盡相同。因此,在不同土種和不同土壤養分含量下的地塊種植花生過程中的氮肥、磷肥、鉀肥的利用率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表2 2020 年正陽縣夏花生氮肥、磷肥、鉀肥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