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固始縣農業環境條件,結合小麥品種特征特性進行播量優化試驗和示范,以期獲取優質小麥適期播種的最佳播種量數據,為構建優質小麥協調合理的群體結構,為小麥優質、高效生產奠定基礎。
稻茬麥區試驗基點安排在郭陸灘鎮太平村太平農業種植合作社。試驗地較為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為輕壤型水稻土,肥力較高。前茬作物為水稻,每667 m2產量550 kg。
試驗供試小麥品種2 個,分別為豫農949 和泛麥8 號。
以播種量為處理,小區種植,處理內隨機排列,重復3 次。小區面積18 m2。處理內小區間走道寬0.5 m,重復間走道寬0.7 m。試驗田四周設保護行,寬2 m 以上。
播種量設置見表1。

表1 播種量設置
根據墑情及按試驗要求進行旋整土地并起墑做畦,疏通排灌溝渠,做到溝溝相通,溝渠相連。
按試驗設計要求,每667 m2底施中鹽安徽紅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三元復合肥(15-15-15)40 kg。2 月3 日每667 m2追施返青肥尿素12.5 kg。
10 月27 日,按不同每667 m2播種量標準稱取種子,采取撒播方式播種,播后用耙覆土。
播種后使用二甲戊靈進行封閉化學除草。按照試驗防蟲不防病要求,4 月1 日噴灑藥劑治蟲1 次。
采取大田方式進行常規管理。
前期從播種期至返青期,氣溫偏高,致小麥營養生長旺盛,分蘗群體不足。返青拔節期氣溫回升快,升幅大,小麥穗分化進程快,較往年提前5~7 d 抽穗。后期溫度條件、光照條件及降雨量較為適宜,利于小麥灌漿成熟。本試驗整體表現為分蘗不足,成穗偏少,抽穗早,千粒質量較高。
由試驗結果可知,豫農949 和泛麥8 號2 個品種在6 個不同播種量下,生育期均表現高度一致性。在每667 m2播種量10.0 kg、12.5 kg、15.0 kg 和17.5 kg 4個處理中,全生育期基本無變化。在每667 m2播種量20.0 kg、22.5 kg 2 個處理中,隨著播種量的增加,全生育期縮短1~2 d。
由試驗結果可知,豫農949 和泛麥8 號2 個品種在6 個不同播種量下,均表現高度一致性。有效穗與播種量呈正相關,隨著播種量的增加,有效穗增多。穗粒數、千粒質量在每667 m2播種量10.0 kg、12.5 kg、15.0 kg 3 個處理中無明顯變化,但在每667 m2播種量17.5 kg、20.0 kg、22.5 kg 3 個處理中,呈負相關,隨著播種量的增加而下降。
由試驗結果可知,豫農949 每667 m2產量位居前三位的依次為每667 m2播種量15.0 kg、12.5 kg 和17.5 kg,其中,每667 m2播種量為15.0 kg 的處理,產量最高,為393.53 kg。每667 m2產量位居第4 至第6 位的依次為每667 m2播種量20.0 kg、10.0 kg 和22.5 kg,其中,每667 m2播種量為22.5 kg 的處理,產量最低,為312.39 kg。泛麥8 號每667 m2產量位居前三位的依次為每667 m2播種量17.5 kg、15.0 kg 和12.5 kg,其中,每667 m2播種量為17.5 kg 的處理,產量最高,為392.05 kg。每667 m2產量位居第4 至第6 位的依次為每667 m2播種量20.0 kg、10.0 kg 和22.5 kg,其中,每667 m2播種量為22.5 kg 的處理,產量最低,為326.83 kg。
在高播種量下,畝有效穗數過多,植株過密,病害加重。
綜上所述,根據試驗結果、田間表現及成本分析,初步得出豫農949 植株較高,每667 m2播種量以12.5~15.0 kg 為宜;泛麥8 號植株較矮,每667 m2播種量以15.0~17.5 kg 為宜。在適宜的播種量下,可以獲得較高的產量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