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 樂北晨 字俊奇 張騰飛
(1.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201804,上海;2.同濟大學道路與交通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804,上海;3.上海市軌道交通結構耐久與系統安全重點實驗室,201804,上海;4.武漢地鐵運營有限公司,430030,武漢 ∥ 第一作者,高級工程師)
流線的優化是客運樞紐設計中最核心的內容。目前,國內對于流線優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設計階段[1-2]。對運營階段的大型軌道交通換乘站的流線優化研究較少。近年來,國內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發展迅速,大量換乘站投入運營。運營中的換乘站空間結構受限,不便進行較大幅度改造。因此,在給定的空間結構條件下,充分挖掘客流時空分布特性,進而調整設施設備布局、優化流線組織,是目前運營企業關注的重點難點。
武漢軌道交通香港路站是3、6及7號線超大型換乘站。其由1個車控室統一控制,采用“立體化、多層次”設計[3],有地下4層,為側式、疊島式混合站臺。該站站形復雜,客流流線繁多,車站管理難度大。本文提出了城市軌道交通換乘站流線優化的標準化流程,并以香港路站為例進行驗證。
合理高效的客流流線,應動線簡單、清晰明確,即使面對大客流,也仍能保持較高的順暢度。客流優化原則一般為[4]:①保證乘客走行安全;②減少流線的交叉及對流,以保證換乘流線順暢;③引導標志應清晰明確,能快速分流減少擁堵;④滿足方便性及舒適性要求。
城市軌道交通換乘站為城市節點,如何避免客流沖突是其流線優化需解決的核心問題[5]。通過合理優化流線,可提升設備利用率,避免流線交叉,從而提升乘客通行效率。
結合運營管理經驗,總結換乘站流線優化的標準化流程為:首先,開展理論分析,結合現場調研,總結出車站流線的問題;然后,針對問題進行優化,應用流程再造法,幫助運營單位扭轉固化思維,提出優化措施;最后,建立車站流線走行時間模型,驗證優化措施,進而有序實施。
運營中的換乘站客流流線主要從兩個環節優化:①因設備設施服務能力有限而導致乘客擁擠的環節,如安檢及自動扶梯(以下簡為“扶梯”)等;②因區域乘客密度較大導致行走速度下降的環節,如樓梯及通道等。建立乘客走行時間模型,并將之作為檢驗優化方案的途徑。
1.2.1 安檢用時
假設車站高峰時段安檢環節的排隊模型為M/M/c/N/∞排隊系統,其含義為:顧客到達間隔時間的概率分布和服務時間的概率分布服從泊松分布,c為服務臺數量,系統容量為N,顧客源無限,先到先服務。根據排隊系統理論,存在如下關系[6]:
1)
2)
式中:
ρ——設備的服務強度;
λ——乘客平均到達率,人/min;
c——服務臺數量;
μ——單個設備平均服務率,人/min;
P0——設備空閑的概率;
k——服務臺計算參數,為正整數,取0,1,2,…,c-1;
乘客安檢環節所需時間tA為:
3)
1.2.2 通過扶梯的時間
正常情況下,扶梯能夠滿足乘客需求。當列車到站時,瞬間巨大客流涌入扶梯口造成的擁堵,將增加乘客的排隊時間。故有:
(4)
式中:
tB——通過扶梯的時間;
t扶梯——扶梯服務時間;
t等待——下車客流進入設施等待服務時間;
Le——扶梯長度;
ve——扶梯運行速度;
A——換乘人數。
1.2.3 通過通道、站臺或樓梯的時間
乘客在地鐵站內行走速度受該區域人員密度影響較顯著,通過對香港路站乘客數據調查分析,得出乘客平均走行速度與人員密度D關系如下[7]:
v通道/站臺=-0.003D3+0.063D2-0.418D+1.446
5)
v樓梯=-0.002D3+0.035D2-0.216D+0.685
6)
式中:
v通道/站臺——乘客在通道或站臺的平均走行速度,m/s;
v樓梯——乘客在樓梯上的平均走行速度,m/s;
D——區域內的乘客密度,人/m2。
乘客通行時間tC為:
tC=L/v
(7)
式中:
L——通道、站臺或樓梯的長度;
v——乘客的平均走行速度。
1.2.4 乘客流線走行時間計算模型
通過計算各環節走行時間,建立乘客流線走行時間計算模型。為方便計算,假設乘客在通道等區域走行服從均勻分布。
式中:
ti——流程i的乘客總走行時間;
θij——流程i與環節j的關聯系數,是0-1變量;若流程i包括環節j,則θij=1,否則θij=0。
香港路站為地下4層結構,采用側式、疊島式混合站臺,設有8個出入口。負1層及負2層為設有安檢點和進出站閘機的站廳;6號線位于負2層按側式站臺布置;3、7號線垂直于6號線在負3、4層分別按島式站臺布置,且3號線與7號線為同站臺換乘[8]。香港路站總面積約5.35萬m2,共有40部扶梯,16部樓梯。
香港路站2019年日均集散量7萬人次,換乘客流超10萬人次。換乘站的扶梯和安檢處為主要的客流瓶頸區域[9]。對立體化換乘站來說,樓梯和通道的利用率較小,扶梯是最主要的走行通道。故本文將扶梯和安檢點作為流線優化的重點。
將6號線金銀湖公園方向線路及站臺所在的車站側定義為車站A端,東風公司方向線路及站臺所在的車站側為B端。將車站付費區樓扶梯依次編號見圖1,其中色塊區域是客流擁堵區域。
圖1 香港路站平面圖
圖2中,F2、F5及F6扶梯同時承載換乘和進出站客流,客流壓力較大;F7扶梯距離6號線站臺較遠,乘客換乘需要穿行整側付費區,故進出站客流和換乘客流存在流線交叉。經現場調研,高峰時段的安檢排隊隊列較長。由此可見,香港路站客流流線存在以下問題:
圖2 香港路流線走行示意圖
1) 換乘流線和進出站流線沖突。車站扶梯未能形成方向單一獨立的路徑;換乘流線和進出站流線共用扶梯,導致流線交叉、擁堵嚴重;車站標志引導難度較大,增加乘客走行時間。
2) 設備利用率不均衡。部分扶梯承載功能過多,高峰時段乘客排隊時間較長;部分扶梯承載功能少,其設備利用率低。
3) 高峰時段安檢點較為擁堵。車站兩端站廳僅各有1處安檢點,不能滿足高峰時段的安檢需求;A端安檢點與客服中心距離較遠,不便于乘客處理票卡故障。
應用流程再造法,以乘客需求為出發點,以高效現場管理為目標,使用ECRS法進行流程優化[10]。所謂ECRS,指“取消(Eliminate)-合并(Combine)-重排(Rearrange)-簡化(Simplify)”。流程再造法是對流程活動環節及活動連接關系的具體再造方法,是國際流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可應用在運輸領域的運營管理和運營組織中。
邏輯層流線優化設計過程為:
1) 正確分析乘客需求。進站乘客和換乘乘客的最大需求是以最便捷的方式、最短的時間到達站臺,故應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降低流線沖突點,以減少乘客的走行時間。
2) 對乘客乘車流程進行分析。對于運營單位來說,主要需權衡運營成本、服務質量及客流控制措施等3方面:提升服務質量是運營的總要求;一方面,要考慮到運營成本,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人力支出和設備支出;另一方面,要兼顧到特殊情況的客流控制。對于乘客而言,最重要的是舒適、便捷的乘車體驗,最短的出行時間。 因此,應盡可能發揮有限的設備功能,提升利用率。
3) 使用ECRS方法進行邏輯層流線再造。再造后的A端站廳乘客流線邏輯如圖3所示。對于進站的乘客,進站前的瓶頸點是安檢點及進站閘機位置。為盡可能讓乘客方便快捷地通過安檢,應采取以下措施:進站閘機應設置在靠近客服中心一側,以便于乘客處理票卡故障;應精簡乘客進站后的客流流線,以提升通行效率。
圖3 A端站廳客流流線再造示意圖
香港路站的客流流線優化方案如圖4所示。其中,香港路站A端的客流流線優化方案為:
圖4 香港路站流線優化示意圖
1) 在負4層,引導進出站乘客通過F3及F4扶梯走行,減少換乘客流和進出站客流的交叉,進而提高F2扶梯的雙向換乘效率。
2) 將F1及F2扶梯作為換乘專用扶梯,將F1扶梯設置為負3層和負4層的通用扶梯。在F2扶梯擁堵嚴重時,去往負4層的部分乘客可先經由F1扶梯前往負3層,再由F4扶梯前往負4層,避免出現在F2扶梯處排隊擁堵、而F1扶梯空閑的情況。
3) 將安檢機由單通道改為雙通道,提升安檢點的乘客通行能力。
4) 將安檢機位置移至客服中心一側,便于乘客處理票卡故障。
香港路站B端的客流流線優化方案為:
1) 將F6扶梯作為負4層進出站乘客的專用扶梯;將F5扶梯由雙上運行更改為一上一下運行,作為負4層與負2層之間換乘乘客的專用扶梯,從而實現進出站流線和換乘流線分離,減少客流擁堵,提升F5扶梯進出站效率及F6扶梯雙向換乘的通行效率。
2) F7扶梯功能不變;將S2樓梯限制為上行單方向通行,便于負3層乘客換乘至負2層,減少F7扶梯的客流壓力,并減少負3層與負2層之間換乘客流在站廳的流線沖突,進而提升負3層3、7號線乘客換乘至6號線的通行效率。
3) 將安檢機由單通道改為雙通道,以提升安檢點乘客通行能力。
結合現場設施及高峰期客流情況,設定各流程參數,運用構建模型對下面4條流線進行優化計算:L1為A端進站去往負4層客流流線,其走行時間為t1;L2為A端6號線換乘負4層客流流線,其走行時間為t2;L3為B端6號線換乘負4層客流流線,其走行時間為t3;L4為B端負3層換乘6號線客流流線,其走行時間為t4。
首先收集需要的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流線計算參數表
計算流線優化前的走行時間,并與實測值對比,如表2所示。
表2 流線優化前的走行時間
從表2可以看出,實測值與計算值的誤差均小于10%。這證明乘客走行時間模型實用性較高,流線優化評價方法具有普遍適用性。
通過優化后的各項參數,可進一步得到優化前后的乘客走行時間對比如表3所示。
表3 流線優化前后走行時間計算結果對比表
由表3可知,經過優化,香港路站的客流流線交叉沖突點得到疏解,設備利用率進一步均衡,乘客走行時間顯著縮短,流線優化措施切實可行。經現場實施應用,效果良好。
客流流線設計是城市軌道交通換乘站設計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其設計過程應開展充分論證,統籌設計。立體化換乘站在規劃設計階段,應采用運營前置的理念,以避免設計和運營的脫節。在換乘站投入運營后,設計單位應積極與運營單位開展溝通,進一步提高換乘站客流流線設計水平[11]。對于運營單位而言,隨著車站客流形態的變化,其客流流線組織應隨之不斷優化。
本文以武漢軌道交通香港路站為例,開展換乘站客流流線優化研究,總結了運營后軌道交通換乘站的流線優化方法,提出了具有適用性的流線優化流程和流線時間計算模型,并以香港路站為例進行計算和驗證。驗證結果表明,優化流程和計算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參考性。流程再造法作為一種流線優化思考模式的新選擇,在本案例中得到成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