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天繼,岑文廣,楊啟燦
(廣西岑溪市人民醫院骨科,廣西 梧州543200)
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骨折是老年人的高發病,保守治療效果有限,患者需長期臥床,而PVP手術則可恢復患者傷椎解剖結構及功能,有助于提升預后生活質量[1-3]。但是,PVP術前需手法復位傷椎高度及位置[4];因而,近年來本院總結臨床應用,編制綜合性復位結合PVP模式,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本科收治的61例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對比分析該方案應用效果與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本科收治的61例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根據患者治療方式分為觀察組(n=31)和對照組(n=30)。患者均行X線骨密度檢測、CT、MRI等檢查確診為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觀察組中男16例,女15例;年齡62~72歲,平均(67.58±5.46)歲;受累椎體共計32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62~72歲,平均(67.39±5.71)歲;受累椎體共計31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傷椎壓痛/叩擊痛明顯,腰部活動受限;傷椎椎體后壁完整,無明顯骨塊占位;患者和家屬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陳舊性骨折或骨折時間≥3周者;明顯椎管狹窄或神經損傷者;合并結核者;合并惡性腫瘤者等。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保守治療,接受臥床休息+止痛+理療+體位復位+鮭魚降鈣素等常規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
觀察組行綜合性復位結合PVP。具體方法為:患者取俯臥位,雙手握住床頭架,一位助手抬起患者胸部,一位助手握住患者雙足向下牽引,逐漸增加腰部過伸角度,實施過伸牽引手法復位;然后在患者雙大腿下方放置被褥(高度為40 cm),操作者雙手交叉,站在患者右側,肘關節伸直,掌根部置于傷椎后方,適當用力進行彈性按壓,動作力度適當,按壓深度為4~6 cm,以自身重力作用下的力度為宜,不可用力過大或操作速度過快,彈性按壓3~5 min;操作完成后檢查傷椎后畸凸是否糾正,未糾正者重復上述操作;隨后,患者轉為仰臥位,傷椎后實施漸進性墊高的枕墊,逐漸增加至10~15 cm,維持腰部過伸體位,持續治療4~5 d后復查X線,椎體塌陷高度恢復>60%,即可實施PVP手術。術中患者仍保持術中脊柱過伸俯臥位,確認傷椎位置后,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常規消毒后,椎弓根外緣外上方作為穿刺點、C型臂X線機透視下穿刺,置入導針,至椎體前1/3處,將拉絲期骨水泥緩慢注入椎體內,保持靜止10 min,完全固化后,拔出穿刺工作套管,術畢;術后24 h帶腰圍可逐漸下地活動。
1.4 觀察指標
1.4.1 疼痛程度評估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估患者治療前后局部疼痛情況,評分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記錄治療前和治療后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的VAS評分[5-6]。
1.4.2 脊柱活動功能評估參考Prolo功能評分標準評估患者脊柱活動功能情況,評分0~10分,評分越高表示脊柱功能越好。記錄治療前和治療后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的Prolo評分[7-8]。
1.4.3 傷椎高度及Cobb"s角評估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均行影像學檢查,記錄并對比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的混著傷椎椎體前后緣相對高度及Cobb"s角[9]。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均未出現骨水泥滲漏、脊髓/神經根明顯損傷。治療后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觀察組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
2.2 兩組治療前后Prolo評分比較治療后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觀察組Prolo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rolo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rolo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rolo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rolo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
2.3 兩組治療前后傷椎高度及Cobb"s角比較與治療前相比,觀察組治療后1周前緣高度顯著升高,治療后1、3、6個月傷椎前緣和后緣高度均低于治療后1周,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對照組治療后1周及1、3、6個月傷椎前緣和后緣高度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周及1、3、6個月觀察組傷椎前緣和后緣高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治療后1周及1、3、6個月,兩組傷椎Cobb"s角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周及1、3、6個月觀察組傷椎Cobb"s角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傷椎高度比較(±s,mm)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height of injured vertebra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mm)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傷椎高度比較(±s,mm)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height of injured vertebra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mm)
?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傷椎Cobb"s角比較(±s,°)Table 4 Comparison of Cobb"s angle of injured vertebra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傷椎Cobb"s角比較(±s,°)Table 4 Comparison of Cobb"s angle of injured vertebra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
PVP是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骨折的首選術式,療效可靠[10-11];但是術前需手法復位,恢復傷椎高度,改善脊柱生理曲度,以避免術后出現后凸畸形等并發癥,而手法復位方式較多,尚需進一步明確療效[12-13]。
本科于2018年10月開始從PKP的治療原理中得到啟示,將PVP加以改進,采用治療前漸進性墊高的枕墊、術中脊柱過伸俯臥位及牽引下傷椎棘突處適度按壓的綜合性復位,一方面可使傷椎壓縮區的骨質密度降低或恢復傷椎高度,甚至局部形成空腔,大大增加傷椎椎體的容積,骨水泥能以低壓力和高粘滯的狀態注入并彌散滲入到椎體骨小梁間隙,從而增大骨水泥與椎體的接觸面積;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使椎體前縱韌帶更緊張,進而減少骨折裂縫間隙;二者均有利于更好地避免骨水泥的滲漏[14-15]。通過前瞻性的對照研究發現,觀察組術后均未出現骨水泥滲漏、脊髓/神經根明顯損傷,且治療后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傷椎活動功能Prolo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可知此方法在治療后疼痛緩解、活動能力方面明顯優于傳統的保守治療。此外,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傷椎前緣和后緣高度恢復較好,且恢復期丟失較少,而治療后對照組傷椎前緣和后緣高度均顯著降低,提示該療法可促進椎體高度恢復及后凸畸形糾正,較保守治療,能更好的恢復脊柱原有曲度,療效可靠。
綜上所述,綜合性復位結合PVP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效果可靠,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