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興,萬穎,敖繼紅
(宜春市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 宜春336000)
白血病是源于造血系統病變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1]。除了疾病自身原因外,化學藥物治療以及骨髓抑制后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均會使機體免疫力出現大幅下降,細菌、病毒、真菌感染的風險很高,易造成全身組織的感染,最常累及肺組織,形成肺感染[2]。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調查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種類[3],臨床觀察革蘭陰性細菌導致的血流感染較革蘭陽性細菌血流感染的病理過程更加嚴重。血培養是診斷細菌性感染的金標準,但是血培養時間長、陽性率低,不能滿足臨床快速診斷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的監測患者是否并發感染,成為臨床工作者的工作重點及難度。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發現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AAT在感染性疾病的鑒別診斷中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如何進一步分析各指標在感染微生物的價值及聯合使用在感染中的價值鮮見報道。本研究將運用ROC曲線得出PCT、CRP、AAT的曲線下面積(AUC),并建立Logistic回歸方程,分析PCT、CRP、AAT單獨和聯合檢測在監測白血病伴感染患者中的鑒別診斷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100例AL確診患者,其中ALL患者46例,AML患者54例;其中AL伴感染組61例,平均年齡(43±8.3)歲,男34例,女27例,AL組39例,平均年齡(35±9.7)歲,男24例,女15例;同時收集同期4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平均年齡(45±6.3),男20例,女20例。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保密知情書。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道德委員會批準審核。
1.2 試劑和儀器CRP試劑購自中翰盛泰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JOINSTAR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和原裝試劑盒檢測,PCT購自bioMerieux,sa VIDAS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和原裝試劑盒,AAT購自西門子ADVIA2400生化分析儀和原裝試劑盒,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檢測結果AAT≥205 mg/dL為陽性。血培養采用BD公司BACTEC9120自動血培養儀對血樣進行血培養,應用ATB細菌鑒定儀進行菌株鑒定。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白血病診斷標準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感染判定標準根據1992年美國胸科醫師學會和危重病醫學學會聯席委員會(ACCP/SCCM)共同會議討論標準:體溫>38℃或<36℃、心率>90次/分鐘、呼吸頻率>20次/分鐘或肺泡二氧化碳分壓<4.3 kPa、白細胞計數<4×109/L或>12×109/L或分類中的中性桿狀細胞>0.10。排除標準:所有白血病患者以外的其他疾病者如:各種急性、慢性感染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妊娠期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4 方法根據實驗分為AL組與AL伴感染組,另選取40名同期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根據病原學檢查將AL伴感染組分為細菌組、病毒組、真菌組。細菌組進一步分為革蘭陽性組和革蘭陰性組。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取清晨空腹靜脈血,用于PCT、CRP、及AAT水平檢測,CRP采用采用免疫熒光干式定量法檢測,CRP≥10 mg/L表示陽性,PCT采用酶聯免疫熒光法檢測,PCT≥0.5 ng/mL為陽性,AAT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AAT≥205 mg/dL為陽性。
1.5 觀察指標比較各組患者血清PCT、CRP、AAT水平差異及感染組內不同病原體感染組間和同種病原體組治療前后患者血清PCT、CRP、AAT水平差異;采用ROC曲線分析PCT、CRP、AAT對AL伴感染患者效能。
1.6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多組間樣本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兩組間指標比較采用LSD-t檢驗,并采用ROC曲線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入選患者一般情況AL伴感染組呼吸道感染40例,泌尿系統感染7例,胃腸道感染11例,其他感染部位3例。按感染病原微生物分為細菌感染49例(其中革蘭陰性感染29例,以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常見;革蘭陽性球菌20例,以肺炎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病毒感染5例,真菌感染7例。
2.2 各組患者PCT、CRP、AAT水平比較AL伴感染組患者PCT、CRP、AAT濃度明顯高于其他組(P<0.05),AL組患者PCT、CRP、AAT水平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治療前各組PCT、CRP、AAT水平比較Table 1 Comparision of the levels of PCT,CRP and AAT in each group before treatment
2.3 感染組各病原組和對照組PCT、CRP、AAT水平比較AL伴感染組中,細菌組PCT、CRP、AAT濃度明顯高于其他組(P<0.05);真菌組CRP、AAT水平高于病毒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CT水平高于病毒組和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病毒組PCT、CRP、AAT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感染組各病原組間PCT、CRP、AAT水平比較Table 2 Comparision of the levels of PCT,CRP and AAT among the pathogenic groups in the infection group
2.4 細菌組各組間PCT、CRP、AAT比較革蘭陰性菌組PCT、CRP、AAT水平明顯高于革蘭陽性組(P<0.05),見表3。

表3 細菌組各組間PCT、CRP、AAT水平比較Table 3 Comparision of the levels of PCT,CRP and AAT in bacteria group
2.5 各組治療前后血清PCT、CRP、AAT水平比較AL伴感染患者在抗感染治療7 d后,細菌組、真菌組患者血清PCT、CRP、AAT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但CRP、AAT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PCT水平較對照組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病毒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PCT、CRP、AA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2.6 采用ROC曲線分析PCT、CRP、AAT對AL并發感染效能評價CRP、PCT、AAT及3項聯合指標進行Logistic回歸后檢測指標對AL伴感染組進行ROC曲線繪制,對ROC曲線進行分析,PCT AUC為0.724,CRP AUC為0.662,AAT AUC為0.641,三項聯合指標檢測AUC為0.836;聯合指標>PCT>CRP>AAT,見表5和圖1。
急性白血病的病因主要是造血干細胞在發育時的基因點位突變,導致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增殖調控因子失去對其的正常調控,導致造血干細胞不能正常分化[4-6]。由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療的過程中,骨髓受到抑制,造血功能下降,加上住院期間醫院內感染的風險較高,造成患者感染的風險較大。但由于基層醫院經驗不足,不能較好的掌握及判斷患者感染的風險,常在患者有典型臨床表現才采取抗感染等手段[7-8],造成感染加重。
表4 各組治療前與治療后血清PCT、CRP、AAT水平比較(±s)Table 4 Comparision of the levels of serum PCT,CRP and AA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each group(±s)

表4 各組治療前與治療后血清PCT、CRP、AAT水平比較(±s)Table 4 Comparision of the levels of serum PCT,CRP and AA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each group(±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

表5 PCT、CRP、AAT及聯合檢測ROC曲線結果Table 5 PCT,CRP,AAT and combined detection of ROC curve results

圖1 AL伴感染患者的ROC曲線圖Figure 1 ROC curve of AL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血清CRP、PCT和AAT三種蛋白均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不受放療、化療、激素等治療的誤差影響,為細菌感染的早期靈敏指標[9-10],其血清水平在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組織損傷等炎癥性刺激時均顯著升高,且與炎癥的程度相關,病情好轉后能很快恢復正常[11-13]。CRP對細菌性感染反應遠早于體溫和外周血白細胞計數2 h即可上升,48 h可達峰值,其升幅可達正常水平2 000倍,AAT于48~72 h達到高峰AAT的升幅,多數在1.5~3倍之間,而血清PCT作為感染的生物標記物,已廣泛應用于膿毒癥的早期診斷。符合本研究發現,本研究中AL伴感染組的PCT、CRP、AAT值均明顯高于其他組,且在AL伴感染組中細菌感染組PCT、CRP、AAT濃度最高。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治療后細菌感染組與真菌組患者血清PCT、CRP、AAT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但CRP、AAT水平仍高于對照組(P<0.05),而病毒組治療前與治療后PCT、CRP、AAT水平變化不明顯,說明治療后,以PCT降低速率最快,而CRP、AAT降低速度緩慢。因此PCT、CRP、AAT可用于細菌和真菌組病程的監測,治療效果的觀察及預后的判斷。另外,Charles等[14-15]研究97例血流感染患者發現,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的患者的PCT水平高于革蘭陽性球菌感染的患者,符合本研究細菌感染中與革蘭陽性菌感染者比較,革蘭陰性菌感染者中血清PCT、CRP、AAT水平明顯高增高,可能與菌體成分或代謝產物不同有關: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由脂多糖組成,以產生內毒素為主,而革蘭陽性菌細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組成,以產生外毒素為主。內毒素是一個強有力的熱源物質,進入人體易刺激PCT、CRP、AAT的合成與釋放,從而引起PCT、CRP、AAT的顯著升高。在AL并發感染患者ROC曲線中3項指標聯合AUC面積為0.822,明顯大于其他單項指標AUC面積,表明聯合指標檢測診斷準確度最大。
綜上所述,聯合PCT、CRP、AAT檢測在早期診斷和細菌、真菌療效的觀察及預后的判斷方面有一定的臨床價值,且對評判革蘭陰性桿菌血流感染的膿毒癥患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由于本研究樣本量過少及其他因素影響,未對感染患者按照病情程度分類觀察和未動態監測感染患者及具體病原微生物感染患者治療過程中血清PCT、CRP、AAT的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