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昉宇,胡欣
(1.本溪市中心醫(yī)院內(nèi)科,遼寧 本溪117000;2.遼寧健康產(chǎn)業(yè)集團本鋼總醫(yī)院內(nèi)科,遼寧 本溪117000)
腎癌是臨床常見的泌尿系統(tǒng)疾病之一,屬于惡性腫瘤疾病,如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可能危及患者生命。隨著我國影像技術的發(fā)展和完善,該病的診斷率越來越高。目前治療該病的最有效方式即腎癌根治術,傳統(tǒng)開放性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預后效果較差。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成熟,腹腔鏡根治術開始替代傳統(tǒng)開放手術,使術野更加清晰,解剖層次更加明確,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1]。目前關于腹腔鏡根治術的研究大多關于治療效果,對免疫功能以及炎性反應的影響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究腹腔鏡根治術對腎癌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及血清白介素水平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67例腎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交替分組法分為參照組(n=33)和治療組(n=34)。參照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24~66歲,平均年齡(51.74±6.94)歲;腫瘤位置:左側20例,右側13例;平均腫瘤直徑(4.17±1.07)cm。治療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51.49±6.75)歲;腫瘤位置:左側19例,右側15例;平均腫瘤直徑(4.21±1.04)cm。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2]:患者經(jīng)腹部CT以及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腎癌;符合手術治療指征;既往無開腹手術或者腹腔手術史;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高血壓、糖尿病、腎病、腎上腺疾病以及肝腎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意識模糊者;依從性差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
1.3 方法參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取健側臥位,取患者L11或L12肋間作斜切口,切口沿腰大肌前緣至腎動脈后方,腎動脈游離后進行結扎處理,再將腎周圍組織分離,同時,將輸尿管切斷,充分清掃腎門部淋巴結,腎靜脈結扎,切斷腎靜脈和腎動脈。
治療組患者采取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取健側臥位,于腋后線肋緣下切口,置入自制氣囊,并填充700 mL左右C02,建立后腹腔,壓力維持在12~14 mmHg,分離血管鞘和腎蒂周圍結締組織,游離腎動脈和腎靜脈,結扎剪斷,完全游離腎臟,并將其置入標本袋內(nèi)取出。
1.4 觀察指標①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3]。抽取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的外周靜脈血10 mL,3 000 r/min離心6 min,離心后分裝血漿和血清,并將其置于-20℃待測。通過流式細胞術對患者血清中的CD3+、CD4+、CD8+水平,并計算CD4+/CD8+比值。②血清白介素水平。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測定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CD3+、CD4+、CD8+等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患者各項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 lymphocyte subgroup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 lymphocyte subgroup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2.2 兩組血清白介素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白介素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IL-6、IL-8水平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白介素水平比較(±s,ng/mL)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interleuki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g/mL)

表2 兩組血清白介素水平比較(±s,ng/mL)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interleuki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g/mL)
?
腎癌是屬于惡性腫瘤疾病,對患者的泌尿系統(tǒng)危害極高,僅次于膀胱癌,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腎癌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且呈年輕化趨勢。目前,該病的規(guī)范性治療方式為腎癌根治術[4]。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完善,其用于泌尿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效果較好,并逐漸替代傳統(tǒng)開腹手術,受到患者及醫(yī)務人員的重視。腹腔鏡根治術能使手術視野更清晰,可更準確快速的進入腎門,減少手術對患者腹腔器臟的損傷,進而降低腸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5-6]。
研究顯示,腎癌根治術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手術,會對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對細胞免疫功能產(chǎn)生抑制[7]。因此,根治術治療腎癌時需重視對患者免疫功能的保護。免疫系統(tǒng)是人體自我保護的防御機制,而腎癌患者因營養(yǎng)不良以及腫瘤本身的影響會降低自身免疫功能[8-9]。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數(shù)值能反映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情況,主要包括CD3+、CD4+、CD8+以及CD4+/CD8+比值。CD3+、CD4+是重要的細胞亞群,CD8+具有細胞毒性,水平過高會對機體造成損傷,當以上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下降,則提示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CD3+、CD4+、CD8+、CD4+/CD8+等指標均下降,但治療組患者各指標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P<0.05),說明腹腔鏡根治術對患者的免疫功能影響更小。
腎癌根治術會引起手術創(chuàng)傷以及機體應激反應,患者術后可能出現(xiàn)感染情況。血清白介素是典型的炎癥因子,能反映手術對患者炎癥反應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治療組血清白介素指標水平(IL-6、IL-8)均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P<0.05)。主要原因是腹腔根治術手術創(chuàng)傷小,對患者各個器臟損傷較輕,因此,患者炎癥反應發(fā)生率更低。
綜上所述,與開放性手術相比,腹腔鏡根治術治療腎癌患者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炎癥反應,且對患者免疫功能影響較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