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國
(北部戰區總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沈陽110016)
據資料表明[1],我國每年約有200萬人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其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占所有腦卒中患者的80%以上。AIS主要是因患者顱腦供血動脈出現急性重度閉塞或者狹窄,從而出現腦供血不足或無供血現象,致使腦組織缺血壞死情況[2]。顱內大動脈血管閉塞導致的AIS,患者會出現嚴重精神功能缺失現象,這種疾病的致殘率高、發病率高、病情發展極為迅速,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復發率,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同時,也為社會及家庭帶來重大負擔。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法為支架取栓或者是靜脈溶栓,但治療效果不理想。國外相關研究表明[3],應用支架取栓聯合靜脈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效果較好,但國內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選取本院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38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支架取栓聯合靜脈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本院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38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116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診斷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NIHSS評分>8分,出現明顯神經功能障礙,且有加重趨勢;發病時間在6 h內;CT檢查無低密度病灶,并持續在1 h以上;無嚴重腎臟和心臟疾病;通過MRI或CT檢查排除腦出血或者其他明顯顱內疾病。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s)
?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靜脈溶栓治療,計算患者體質量,應用劑量為0.9 mg/kg,且最大劑量不超過90 mg,將rt-PA(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制藥公司)溶于1∶1的注射用水中,將總量的10%使用靜脈推注的方式注入,剩余的90%采用靜脈滴注,整個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24 h復查頭顱CT。研究組患者給予上述靜脈溶栓治療結束后,進行全腦血管的造影檢查,并在右側的股動脈進行穿刺,將動脈鞘置入,造影后,用導絲將動脈鞘導引至動脈狹窄或閉塞處,之后置入Solitaire支架,并釋放支架,5 min后取出,再進行1~3次的支架取栓。取栓后常規抗血小板處理。取栓后常規控制血壓,強化降脂,改善循環,清除自由基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6 h和治療30 d后的BBS、MRS、BI、NIHSS評分[4]。BBS(運動能力)采取Fugl-Meyer運動評估量表進行評分[5];MRS采取改良Rankin量表進行評分;BI(日常生活能力)采取Barthel指數進行評分;NIHSS(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采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進行評分[6]。
療效評價標準,顯效:NIHSS評分比治療前減少46%~90%,患者病殘程度為MRS1-5;有效:NIHSS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減少18%~45%;無效:NIHSS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減少或增加<17%;死亡:患者30 d內因為原病灶死亡。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死亡率明顯較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n(%)]
2.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與生活質量相關情況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BBS、MRS、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6 h后,觀察組BBS、MRS、BI評分優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30 d后,觀察組BBS、MRS、BI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NIHSS)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6 h和30 d后,觀察組評分減少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老齡化進程的加深,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率逐漸增多,且開始在青年人中也形成增長趨勢。據2018年我國衛生部公布的中國公民死亡原因調查中發現[7],腦卒中已成為我國超越癌癥的首位死亡原因。AIS是一種常見疾病,由于患者的血栓堵塞后會對局部腦組織造成影響,導致腦組織中血液供應中斷,對患者的語言、運動功能有很大影響,嚴重者甚至喪失語言和運動功能。如未及時清理血管內的堵塞,會造成神經細胞壞死,患者永久性喪失部分生理功能。因此,快速徹底的清除血栓也是當前治療AIS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減少患者的并發癥情況。臨床醫學中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支架取栓和靜脈溶栓,但效果不佳,達不到治療要求。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與生活質量相關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cores related to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s)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與生活質量相關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cores related to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s)
?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n(%)]
依照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形成原因,可在患者腦細胞出現不可逆性梗死之前將已經閉塞的血管開通,恢復患者的腦血流灌注,這也是當前AIS治療的首要任務。相關研究證實[8],AIS早期再通治療方法是在靜脈進行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注射,產生溶栓效果。但AIS需在4.5 h內完成相關檢查與溶栓評估,時間上有嚴格限制,靜脈應用rt-PA進行溶栓,可將時間窗縮短到3 h內,但該方法僅有不到30%的患者從治療中獲益,因此,探討支架取栓聯合靜脈溶栓治療療效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支架取栓聯合靜脈溶栓,可有效提高閉塞血管再通率,恢復缺血腦組織供血,改善預后,降低死亡率。治療前,兩組患者BBS、MRS、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6 h后,觀察組評分情況優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30 d后,觀察組評分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證明,通過支架取栓聯合溶栓后,可提升患者的運動能力、MRS和日常生活能力,從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治療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NIHSS)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6 h和30 d后,觀察組評分減少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證明,支架取栓聯合靜脈溶栓開通顱內血管治療急性腦梗死可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快速恢復腦血流灌注,改善神經功能和預后;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術中出血多與取栓裝置造成的血管壁損傷有關,因此,減少取栓次數,可減少血管壁損傷,聯合靜脈溶栓可溶解部分血栓,減少紅色血栓形成和血栓負荷。增加再通率,縮短再通時間,減少腦組織本身缺血損害后溶栓或者再灌注損傷出血的機會。
綜上所述,支架取栓聯合靜脈溶栓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療效更佳,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較好,患者生存質量更優,且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