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風
(湖南省人民醫(yī)院(湖南師范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湖南 長沙410000)
腦梗死又稱作缺血性卒中,是臨床常見疾病,主要因患者局部腦組織區(qū)域出現(xiàn)血液供應障礙,從而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或壞死,繼而產生相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具有較高的致死率與致殘率。近年來,該病的臨床發(fā)病率顯著升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而依達拉奉是臨床常用的治療藥物,可有效清除患者腦出血后產生的自由基,但單一用藥的治療效果有限。丁苯酞是新型抗腦缺血藥物,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及生活能力恢復有顯著作用,且安全性較高[2]。故本研究選取84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丁苯酞軟膠囊聯(lián)合依達拉奉注射液的臨床治療效果,為腦梗死患者病癥治療提供可靠依據,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84例,依據摸球法均分兩組,各42例。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50~82歲,平均(62.35±3.61)歲;病程3~35 h,平均(12.16±3.26)h;文化水平:初中以下16例,初中與大專以下15例,大專及以上11例。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52~81歲,平均(61.47±3.59)歲;病程3~30 h,平均(13.24±3.76)h;文化水平:初中以下14例,初中與大專以下13例,大專及以上1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與病程、文化水平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臨床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并經臨床CT檢查確診者;均為首次病發(fā)者;知曉本研究目的并自愿參加,簽署知情同意書者;近期均未接受手術治療者;獲得本院臨床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臨床資料齊全者。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與癌癥擴散者;合并嚴重心肺器官功能缺損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處于重度昏迷者;藥物過敏者;患有吞咽困難、認知障礙、語言障礙者;患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者;有出血癥狀者;近期反應炎癥、免疫等抑制劑激素者;有腦梗死病史者。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依達拉奉注射液治療(國藥集團國瑞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168.0-172.0,規(guī)格:20 mL∶30 mg),盡可能于患者發(fā)病24 h內給藥,每次30 mg,經適量0.9%氯化鈉溶液中稀釋后,靜脈滴注,保持30 min內滴完,每天2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丁苯酞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規(guī)格:0.1 g×24 s),于空腹口服,每次0.2 g,每天3次,均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①療效判定[3]:經治療患者頭暈、惡心、四肢無力等癥狀完全消失,且患者神經缺損功能評分減少>90.0%為治愈;經治療患者上述臨床病癥顯著改善,且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50.0%~90.0%為有效;經治療上述臨床病癥無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②不良反應:腸道反應、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等。③神經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以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定患者神經功能,共12項,滿分42分,>16分時,患者易死亡,<6分表示恢復良好,得分與患者神經功能呈反比;以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定,共10項,滿分100分,其中>60分為基本自理,40~60分為生活需要協(xié)助,20~39分為生活大部分需要協(xié)助,0~19分為無法自主生活,完全依賴。④炎癥因子與血清神經營養(yǎng)因子:采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5 min后取上清液,經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白細胞介素-10(IL-10)、白細胞介素-8(IL-8)、C反應蛋白(CRP)、神經生長因子(NGF)、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86%,高于對照組的71.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治療前,兩組IL-10、IL-8、CRP等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IL-10、IL-8、CRP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
2.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營養(yǎng)因子比較治療前,兩組NGF、BDNF、NSE因子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NGF、BDNF、NSE等因子水平顯著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營養(yǎng)因子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營養(yǎng)因子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
2.4 兩組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NIHSS、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NIHSS、ADL評分均顯著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比較(±s,分)
?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僅1例患者出現(xiàn)腸胃反應,發(fā)生率為2.38%(1/42);對照組有2例患者出現(xiàn)腸胃反應,1例患者出現(xiàn)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發(fā)生率為7.14%(3/4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62,P=0.608)。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病癥之一,發(fā)病機制與患者血小板活化、脂質沉淀等因素密切相關,患者發(fā)病后體內的自由基與新陳代謝發(fā)生紊亂,從而造成自由基過剩,引發(fā)核酸、蛋白質、脂質過氧化,繼而形成氧化應激反應,嚴重損傷患者細胞,甚至導致細胞壞死凋亡,同時患者體內的炎性因子大量合成、釋放,從而加重患者病情,其危險性極高[4-5]。臨床以抗炎、抗氧化、改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為治療腦梗死患者疾病主要措施。而依達拉奉作為自由基清除劑,可有效阻止患者脂質過氧化,清除自由基[6]。且該藥物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時,可有效抑制次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從而阻礙患者炎癥反應,擴張血管,可有效保護患者神經功能,改善腦水腫,對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有保護作用[7]。丁苯酞軟膠囊主要由dl-3-正丁基苯酚活性成分組成,患者用藥后可作用于多個靶點,對缺血性腦損傷的多個病理環(huán)節(jié)均有作用;可有效發(fā)揮抗缺血性腦損傷作用;顯著改善患者線粒體功能,提高前列環(huán)素和一氧化氮在腦血管內皮中的濃度,阻礙谷氨酸釋放,有效清除自由基,改善患者微循環(huán),解除微血管痙攣,促進患者腦能量代謝,有效縮小患者腦梗死面積[8]。同時可有效發(fā)揮阻礙凝血機制,減少纖維蛋白水平,促進抗血小板聚集與抗腦血栓形成,加大抗氧酶活性,有效抑制患者炎癥反應,繼而修復患者神經功能,保護神經元[9]。故二者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從而達到保護神經元的目的,對患者疾情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IL-10、IL-8、CRP、NGF、BDNF、NSE等因子水平與NIHSS、ADL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可見相較于單一藥物治療,采用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改善腦梗死患者臨床病癥,縮小梗死面積,清除過量的神經營養(yǎng)因子,減輕炎癥反應,繼而促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有效緩解神經功能障礙,減輕腦組織損傷,且安全性較高,臨床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采用丁苯酞軟膠囊聯(lián)合依達拉奉注射液治療可有效改善腦梗塞患者的神經功能,保護患者神經元,促使日常生活能力恢復,對患者血清神經營養(yǎng)因子和炎癥反應水平改善有積極作用,且臨床效果確切,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