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三平,劉志勇,曾志峰
(1.江西省新余市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江西 新余338004;2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衛生健康委員會藥檢所,江西 新余338000)
肝內膽管結石的治療難度主要與膽管結石位置有關,其多位于左右膽管匯合部以上部位[1]。由于肝內膽管結石屬于良性膽道疾病,具有復雜的解剖位置,且同時會受到結石數量與部位等諸多種外界因素的干擾,使其在接受外科治療上有所困擾[2]。腹腔鏡即微創手術,具有微創、切口小、對組織損傷小的特點,是目前肝內膽管結石的常用治療手段[3-4]。本研究選取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肝內膽管結石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探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取石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普外科接受治療的肝內膽管結石患者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30~57歲,平均(43.98±4.35)歲;病程5 d~16年,平均(10.59±2.13)年。實驗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2~57歲,平均(44.51±4.27)歲;病程4 d~15年,平均(9.54±3.05)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均經B超、CT及MR+MRCP等常規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肝內膽管結石者,無其他膽管疾病,可正常交流并積極配合完成治療者;同時無嚴重心肝功能障礙及其他嚴重器官性疾病,無合并肝膽腫瘤者,近期未接受過其他手術治療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接受傳統開腹聯合膽道鏡取石,行氣管插管,全麻,于腹直肌右側做一10~15 cm長切口,切除膽囊,切開膽總管前臂,清理結石,采用膽道鏡進行檢查,確保無殘留結石后,再將引流T管置入,之后將腹壁切口與膽總管均進行縫合。全部患者術后6周后經T管竇道,給予膽道鏡檢查,判斷是否還有殘留的結石,若有,則使用取石籃取出。
1.2.2 實驗組實驗組接受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取石術治療,麻醉同對照組,建立CO2氣腹,將Calot三角解剖,充分暴露膽總管與左右膽管,控制腹壓力在13 mmHg左右,按照順序穿刺Trocar,將奧林巴斯公司生產的腹腔鏡置入,切除膽囊,切開肝十二指腸韌帶漿膜,暴露膽總管后,于膽總管前壁處采用電勾做一1.5 cm左右切口,以沖洗或擠壓的形式,清除周圍較為松動的結石,采用石鉗取出大體積結石,后沖洗膽總管。在患者右上腹穿刺孔,將奧林巴斯膽道鏡置入膽總管內進行觀察,若有殘留的結石并將其取出。再次沖洗膽道,膽總管留置T管引流,術后8周常規經T管竇道行膽道鏡檢查。
1.3 觀察指標①手術指標。統計并記錄兩組圍術期手術具體指標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道恢復以及住院天數。②結石殘留率、復發率。經B超檢查結石殘留數量以及術后3個月復發情況,并計算發生率。結石殘留率=結石殘留患者數/總例數×100%;術后3個月復發率=術后3個月復發例數/總例數×100%。③并發癥。記錄切口感染、膽漏、膽道出血發生清潔。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手術指標比較實驗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腸道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結石殘留率、復發率比較對照組中,結石殘余7例(20.00%),復發5例(12.50%);實驗組中,結石殘余2例(5.00%),復發1例(2.50%)。實驗組結石殘留率、復發率均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03、1.622,P=0.077、0.125)。
表1 兩組圍術期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手術指標比較(±s)
?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實驗組膽道出血、膽漏、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5.00%)略低于對照組(17.5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目前,臨床治療該病多采用手術治療,但因肝內膽管結石較大,且復雜多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手術難度,還易誘發其他并發癥[5]。開腹行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是以往多見的一種治療方式,具有操作簡便、視野廣闊、手術時間較短等特點,可作為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主要手段。但經多次手術實踐發現,該手術方式對患者的組織具有較大的創傷,術后易引起并發癥,且遠期預后效果不理想[6]。因此,如何選擇科學、有效、微創的手術方式至關重要,也是臨床一直研究的重點話題。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手術一般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結石殘留率、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針對肝內膽管結石實施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取石術,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腹腔鏡作為微創手術,優勢在于切口小,對病灶周圍組織損傷小,術后恢復較快。且相關研究[7]指出,腹腔鏡因對膽管損傷小,繼而有效降低膽漏、膽管狹窄、膽道出血、膽管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通過實施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取石術發現,雖手術時間較長,但術中出血量、腸道恢復時間及住院等時間均較短,進而證實微創手術的優勢。術后并發癥與術中規范手術操作有關,醫療器械應避免接觸竇道壁,手法需輕柔,進退膽道鏡需緩慢。在手術中,針對較大體積的結石且難以取出時,可先進行碎石處理,將探頭對準結石中央進行,且需給予結石保留一定操作空間,碎石時間應<2 h。此外,手術視野也十分關鍵,尤其是在碎石時,若出現“爆炸樣”彌漫征現象,應及時停止操作,避免膽管損傷[8-12]。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兩組結石殘留率、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兩種手術方式對肝內膽管結石清除均有一定效果,故在臨床治療中,可根據患者意愿等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
綜上所述,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取石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患者,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