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庭勝,張斌,劉丹,范少勇,陶志強,熊杰,周龍殿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骨十科,江西 南昌330008)
膝關節炎屬于慢性、進行性加重的骨關節病,好發于中老年人,以軟骨下骨改建、關節軟骨退變、骨贅形成為主要病理表現,還可累及關節囊、滑膜等,導致膝關節病變呈現進行性發展趨勢[1]。膝關節炎患者存在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等癥狀,對其日常社交、行動、睡眠、心理健康等均有不良影響,應及時接受高效、安全的治療干預,以改善生活質量。目前,關于膝關節炎的治療以保守療法為主,如物理療法、中藥熏洗、針灸等,但效果均不甚理想,容易復發,只能短暫地緩解病情,無法阻止病理過程與進展。近期,本科引入了腰交感神經節射頻介入術,該術式在下肢血管性疾病等治療中均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否適用于膝關節炎治療,尚未可知。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腰交感神經節射頻治療膝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膝關節炎患者60例,以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56~79歲,平均年齡(67.8±4.1)歲;病位:左側3例,右側5例,雙側22例;病程2~9年,平均病程(5.1±0.8)年。研究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56~78歲,平均年齡(67.5±4.0)歲;病位:左側4例,右側4例,雙側22例;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3±0.7)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膝關節影像學檢查、病史查詢、體征與臨床癥狀分析等綜合診斷為膝關節炎;②病歷資料、檢查數據等均完整無缺;③入組前未進行過相關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腫瘤、關節內骨折等影響關節功能的疾病者;②關節間隙狹窄或存在明顯關節內外翻畸形者;③有驚厥病史者;④合并精神病或哺乳期女性等特征人群。
1.2 方法對照組根據膝關節炎患者病情,擬定中藥熏洗基礎方:川芎、宣木瓜、當歸、伸筋草、蘇木各20 g,桑寄生30 g,乳香、艾葉、沒藥各15 g,血竭5 g。取清水3 000 mL浸泡藥材0.5 h后,再煎煮15~20 min,將藥液置入盆中,而膝關節置于盆上方,以毛巾擦洗、熱敷、揉搓、按摩關節部位,每次15 min,每天2次,堅持治療15 d。
研究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進行腰交感神經節射頻介入術治療,即在C形臂X線片引導下,經患側L2椎體下1/3前外側邊緣處穿刺,前后位透視下可見針尖在小關節投影線上,側位透視可見針尖在椎體前緣。注射歐乃派克1~2 mL,側位、前后位透視提示造影劑彌散于椎體前側緣,經電刺激測試誘發背部深處酸痛、局麻實驗性阻滯試驗提示下肢變暖,可進行射頻熱凝治療,針尖電極溫度為85℃,持續治療120 s,共治療2次,針尖降溫到40℃,將射頻針退后5 mm,再注入無水酒精2 mL。
1.3 觀察指標參考骨關節炎指數評分(WOMAC)[2],評價患者的治療效果差異。WOMAC量表共24個項目,涉及疼痛(5個項目)、關節僵硬(2個項目)、關節功能(17個項目)三個維度,單項評估參考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計算三個維度的WOMAC評分,分值越低表明相應癥狀越輕,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病情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在疼痛、關節僵硬、關節功能三個維度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前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膝關節炎是在生物力學改變的情況下,生物因素、機械損傷互相作用而引發的一系列生理病理變化,以軟骨損傷為主要特征,同時存在關節軟組織無菌性炎癥、局部循環障礙等表現,致殘率≥50%[3]。當前,臨床上對于膝關節炎的治療基本原則是改善關節功能、緩解疼痛、保護關節軟骨,從而延緩軟骨受損進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然而,保守療法如中藥熏洗治療等,僅能在一定時間、程度上減輕癥狀,遠期療效不甚理想,患者可因反復發作、就醫次數增加、長期止痛藥物的不良反應等因素而產生心理問題,并加重經濟負擔。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量表評分比較(±s,分)
腰交感神經節射頻介入術作為一種微創術式,在交感性反射疼痛等病癥治療中已取得良好效果,如頑固性下肢疼痛、糖尿病神經痛等疾病治療中,均有突出療效[4-6]。腰交感神經節射頻介入術可一次性有效、長期阻斷交感神經,實現持續擴張血管、改善組織血液以及營養供應、減輕疼痛、消除易感的目標[7-8]。因此,本研究認為可在膝關節炎治療中嘗試應用該術式,并證實其可行性、優越性;治療后,研究組疼痛、關節僵硬、關節功能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腰交感神經節射頻介入術在改善膝關節炎患者疼痛感、關節功能障礙、關節僵硬等方面有突出優勢。骨關節炎指數評分(WOMAC)為評價骨關節炎好轉程度的標準工具。而腰交感神經節射頻介入術的應用優勢突出,推測作用機制如下:腰交感神經分布于人體結腸左曲以下消化道、盆腔臟器,伴隨血管分布于下肢,負責腹部臟器、腰椎及骶椎血管、下肢感覺和運動。膝關節炎患者實施腰交感神經節射頻介入術,可促使下肢小血管持續擴張,從而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并清除致痛物質,達到“通則不痛”的目標。同時,該術式在改善下肢血液循環、增進組織營養的同時,還可修復關節軟骨、延遲病理變化過程,對控制病情進展、改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腰交感神經節射頻介入術可作為膝關節炎保守治療基礎上的輔助治療技術,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