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雪蓮,司相山,湯瑞琪
(聊城市婦幼保健院檢驗科,山東 聊城252000)
宮頸病變屬于女性常見疾病,其中,宮頸癌作為致死率較高的疾病類型,開展合理臨床篩查可有效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1]。多項研究[2-4]顯示,現階段的臨床篩查方法中,通過宮頸細胞學進行宮頸病變相關檢查,仍屬于主要篩查方式。但是,在實際篩查工作中,采用宮頸細胞學檢查的方法具有較高的誤診率,形成臨床宮頸活檢率偏高但陽性預測值偏低的情況[5]。因細胞學與組織學診斷結果不符時,不利于臨床醫師對疾病的準確診斷,因此,本研究將宮頸活檢病理診斷與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TCT)進行合理對比分析,為臨床宮頸病變相關疾病的準確診斷提供數據支持,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婦科門診行宮頸疾病診斷的54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0~68歲,平均(43.89±7.56)歲。納入標準:①患者認知功能正常,可配合本研究;②造血、凝血系統功能正常;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②入組前接受抗生素等藥物治療;③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標本采集標本采集避開經期,采集前24 h不上藥、不沖洗、禁止性生活。
活檢標本采集:患者經陰道鏡檢查后,用無菌棉枝沾取3%~5%醋酸溶液,涂抹在子宮頸及上段陰道,停留30 s后,活檢宮頸可疑病變組織處,將陰道鏡活檢下來的組織用固定液固定送至病理檢查。TCT標本采集:使用TCT專用宮頸刷深入宮頸后,采集到移行帶的宮頸脫落細胞;將刷取下脫落細胞的宮頸癌放入裝有細胞保存液的瓶中,送至病理檢查。
1.3 細胞學診斷方法組織學診斷命名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系統腫瘤分類》[6],細胞學診斷命名參考(the bethesda system,TBS)診斷系統[7]。
活檢組織學診斷標準為:①正常或炎癥;②CIN:輕度不典型增生(CINⅠ)、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Ⅱ)、重度不典型增生(CINⅢ);③原位癌;④SCC;⑤腺癌。
TCT檢查細胞學診斷標準為:①意義不明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②不能排除高度上皮內病變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SC-H);③低度上皮內病變(LSIL)包括HPV細胞變化、輕度異型增生和宮頸上皮內瘤變Ⅰ級(CINⅠ);④高度上皮內病變(HSIL)包括宮頸上皮內瘤變Ⅱ級(CINⅡ)和宮頸上皮內瘤變Ⅲ級(CINⅢ)及原位癌;⑤鱗狀細胞癌(SCC);⑥不典型腺細胞(AGC);⑦腺癌。
1.4 觀察指標通過查看宮頸活檢報告的細胞學檢查結果,比較活檢與TCT檢查的診斷符合率是否存在差異;收集行細胞學及組織學檢查的細胞學圖像數據及組織學切片,由2名有經驗的主任醫師共同對比分析宮頸活檢病理診斷與TCT結果。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TCT檢查結果542例患者中,共檢出陽性病例442例,陽性檢出率為81.55%;其中,ASC-US 270例(61.09%),ASC-H 16例(3.62%),LSIL 84例(19.00%),HSIL 60例(13.57%),SCC 2例(0.45%),AGC 6例(1.36%),腺癌4例(0.90%)。
2.2 TCT檢查與病例活檢病理結果的對比分析542例患者中選取442例TCT檢查陽性者行宮頸活檢,TCT檢查陽性結果與宮頸活檢診斷符合率,見表1。
現階段,臨床對宮頸疾病的篩查仍以宮頸細胞學檢查為主,但在實際診斷中,因診斷水平參差不齊,細胞學診斷結果在臨床上也缺少足夠重視[8]。在宮頸疾病的相關診斷中,宮頸活檢病理診斷為金標準。通過對可疑病變區域進行定位活檢,取材準確性較高,且可對疾病的轉歸及發展進行動態跟蹤隨訪,在宮頸病變的篩查過程及宮頸癌前病變的研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9]。TCT在宮頸疾病的應用中,以獨特的取材方式及制作方法,可保留取材器上的>90%的標本,經程序化處理后,可將黏液、血液、炎細胞與上皮細胞分離,制成薄層涂片,在改善涂片質量的同時提升宮頸異常細胞的檢出率。

表1 TCT檢查與病例活檢病理結果比較
結合臨床細胞學診斷情況分析,在漏診率較高的情況下,患者存在低級別病變,需重視高級別病情的診斷。多數細胞學診斷醫師在發現陽性細胞的同時,會忽略其他病變,如高級別細胞病變等。由于臨床上缺乏對宮頸腺細胞病變的認識,通過提高細胞學診斷水平,規范細胞學檢測管理與質量控制,可通過增加宮頸病變的相關檢測,提高診斷準確率等。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宮頸組織的表達中,Ki-67在宮頸上皮內病變及宮頸磷癌等組織中,其陽性強度隨病變嚴重程度而增加,且陽性細胞位置也逐漸從基底部高達中表層甚至全層;p16在高級別上皮內變及宮頸磷癌中,主要呈現為彌漫強陽性。在臨床宮頸疾病的診斷中,Ki-67與p16均可作為宮頸腺上皮病變的輔助診斷指標[10]。TCT是新柏氏液基細胞學檢測的簡稱,屬于液基細胞學檢測產品。常規巴氏涂片由于血液、黏液、炎癥等因素影響,多存在樣本模糊的情況,導致檢測出現誤差。將TCT作為宮頸病變的初篩手段,陽性檢出率及病理診斷符合率均較高。本研究結果顯示,LSIL符合率為19.00%。陳晴等[11]研究指出,陰道鏡下隱匿CINⅢ不易識別,可能與非HPV16型陽性、病灶范圍小、病灶的鱗狀上皮較薄有關。對非HPV16型陽性及年齡偏大者行陰道鏡檢查時,通過在子宮頸轉化區域行病灶活檢及多點隨機活檢,可提高CINⅢ的檢出率,減少漏診率。因此,臨床對TCT診斷結果為LSIL的患者不能以常規炎癥對待,需結合宮頸活檢明確診斷,以降低臨床漏診率。ASC-US是臨床常見的宮頸細胞學異常,是常用的排除性診斷指標。本研究中,TCT檢出ASC-US 270例,在陽性患者中占比61.09%,與美國國際癌癥協會報道的數據趨于一致。多項研究[10-11]顯示,宮頸高度病變及宮頸癌患者在宮頸病變患者中占比高于ASCUS患者,因此,推斷ASC-H存在潛在宮頸高度病變或宮頸癌發展傾向。在陽性預測值分析中,ASC-H高于ASC-US患者,但低于明確診斷為HSIL的患者,因此,需要重視ASC-US患者的宮頸明確診斷及治療。
綜上所述,TCT是臨床發現宮頸病變的有效方法,TCT檢查與宮頸活檢在宮頸病變診斷中聯合應用,可提高病理診斷的陽性符合率,提高宮頸癌前病變的病理診斷準確率,降低漏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