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對標東京、紐約、新加坡、釜山、迪拜、阿姆斯特丹,對標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2019年8月20日,以“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國家戰略”為使命的上海臨港新片區誕生,8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今正以創新的畫筆繪就新篇章!
臨港,位于上海東南長江口和杭州灣交匯處,是長江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重要區域,區位優勢得天獨厚。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上海進博會上宣布:“我們決定,將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新片區,鼓勵和支持上海在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大膽創新探索,為全國積累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2019年8月6日,國務院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臨港新片區的規劃范圍由大治河以南、金匯港以東、小洋山島、浦東國際機場南側區域,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原則先行啟動南匯新城、臨港裝備產業區、小洋山島、浦東機場南側區、面積為119.5平方公里的先行啟動區。
同年11月初,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對臨港新片區作出重要指示,明確要求臨港新片區進行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開放。總書記囑咐,要把新片區建設成“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基地、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通道、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試驗田”。
這“五個重要”的新要求,為臨港新片區下一步發展明確了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實現路徑和具體措施。
一家韓國企業,每周都要從美國進口,正常路徑是從美國直接空運或者航運至韓國,但如今,貨物卻不厭其煩地先繞道上海的臨港,其理由是“既快又省錢”。設計這條路線的,是位于上海的跨國公司梅特勒-托利多集團。
這家企業在臨港新片區的洋山綜合保稅區設立國際物流亞太分撥中心后,拿到了上海海關簽發的全國首份《中國海關未再加工證明》,然后,該企業就可以享受美國直送韓國一樣的待遇,不需要交稅,直接向上海分撥中心采購,就可以一次性購齊所需的物品,訂單難度、頻次大幅下降,運輸成本和交貨期也可大幅縮減,這對企業來說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像這樣的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在臨港新片區特殊綜合保稅區里,有很多家。越來越多的企業正享受著特殊綜合保稅區的政策和便利。”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主任顧長石說。
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規劃面積25.31平方公里。2020年5月12日,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一期)通過海關總署等八部委組成的國務院聯合驗收組驗收,成為我國151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唯一的特殊綜合保稅區。
據顧長石介紹,與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跨境工業園和邊境合作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相比,洋山綜合特殊保稅區獨具的四個特點,使其具有獨特投資優勢。
首先是高度開放的特殊政策制度。這里實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制度和政策,除法律、法規和現行政策另有規定外,境外貨物入區均保稅或免稅;境內區外貨物入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
其次是自由便利的特殊監管模式。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明確,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在全面實施綜合保稅區政策的基礎上,取消不必要的貿易監管、許可和程序要求,實施“一線充分放開,二線高度自由”的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

從一無所有到全球第一,全球單體規模最大全自動碼頭——洋山港碼頭。
第三是具有在岸離岸融合發展的特殊功能定位。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以建設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最強的自由港為目標,與自由貿易園(港)區及高水平投資貿易協定相關通行規則相銜接,實施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示范意義的國際投資、貿易、服務自由化、便利化、一體化的最佳實踐區。
第四是擁有國際化的特殊產業鏈體系。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選擇國家戰略需要、國際市場需求大、對外開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區尚不具備實施條件的電信、保險、證券、科研和技術服務、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進一步擴大開放,實施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使區域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逐步達到國際最高水平。
截至2020年11月,這個開放新高地取得了一系列驕人成績:進出口總額近767億元,累計注冊及簽約基金總資金規模超2614億元,3300多名各類人才以及與信息產業、數字經濟相關的370余家企業和20多家平臺被臨港吸引。
特斯拉、ABB等世界500強先后在這里扎根,中國機器人行業龍頭沈陽新松、國家語音產業龍頭合肥科大訊飛在這里落戶……
在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的通知中清晰寫明,在適用自由貿易試驗區各項開放創新措施的基礎上,支持臨港新片區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等為重點,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這套制度體系的設置,將自由放在便利之前,既體現了新片區的制度創新重點,同時也是臨港新片區有別于其他自由貿易區的關鍵所在。
自2019年8月20日以來,占地873平方公里的臨港自貿區以其特有的制度體系響應擴大開放的國家戰略,跑步沖向“十四五”。
“奔跑這個詞太符合臨港人了。臨港新區成立的這一年每天都在奔跑,政府用奔跑的速度發布新政,‘店小二用奔跑的速度招商引資,干部用奔跑的速度完成各項工作,奔跑應該就是臨港新片區的精神內核。”
2021年新年第一天,連續4年參加臨港新區迎新跑后的顧長石說:“在寒冬中奔跑,別有滋味。當你長途跋涉奔向終點,在東海邊看到新年初升的太陽,你一定會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建設自貿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奔跑前進的自貿試驗區跑出了令人驚喜的成績。據商務部自貿區港司司長唐文弘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前18家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占全國17.6%的外商投資和14.7%的進出口,為穩外貿穩外資發揮了重要作用。”
“構建世界級開放型產業體系,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快馬加鞭,狠抓推進,推動上海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建設向縱深發展。”2021年3月30日,上海市市長龔正指出,要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對標意識,聚焦重點難點,更好地發揮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作用。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奔跑,是一種精氣神。顧長石說,“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建設特殊經濟功能區,到2035年整個GDP要達到1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