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帝

中國夢引領著強軍夢,強軍夢也支撐著中國夢。在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過程中,軍旅舞蹈也在其中發揮著促進作用。中國的軍旅舞蹈屬于“當代舞”范疇,其中所體現的當代題材與角色、當代舞蹈語匯、當代精神價值等對實現“強軍夢”的實現具有積極意義。
自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以歌舞形式來反映當下的戰斗生活、鼓舞軍民士氣就一直是重要的宣傳手段,當代專業部隊舞蹈所呈現的成熟化、多樣化的格局就是此前“革命文藝”的延續。“軍旅舞蹈”(也稱“部隊舞蹈”),已然成為中國舞蹈創作的一個支系,“主要是指以戰爭、軍旅生活、軍人情感為表現對象的一種特殊題材的舞蹈樣式。”而“當代舞”則往往屬于其上級范疇,毋庸置疑,這一所屬關系是成立且有據可依的,軍旅舞蹈正是通過其顯著的“當代性”特征才能夠在我們事業不斷前進的道路上給予推動力量。
中國當代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不斷發展而形成的具有“當代性”藝術風范的舞蹈,主要表現現實生活題材,體現中國每個時代最鮮明、最前沿的題材,這要從當代舞的前身“新舞蹈”說起。20世紀初,西方舞蹈文化進入中國后,使得“新舞蹈”得以萌芽,新舞蹈在30年代具有強烈的革命性和進步意義,例如,新舞蹈的先驅吳曉邦先生曾在抗日戰爭時期懷著滿腔熱血創作了《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新舞蹈作品,用以鼓舞軍隊抗日士氣;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胡果剛成立了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宣傳隊舞蹈隊,標志著中國部隊舞蹈邁入了專業化、獨立化的階段。新中國成立后,代表部隊文藝最高水平的全軍文藝會演中接連誕生了《藏民騎兵隊》《五朵紅云》《洗衣歌》《戰馬嘶鳴》等優秀軍旅舞蹈作品。從題材上看,無不反映了每個歷史階段的現實戰斗生活樣貌。改革開放后,西方的舞蹈創作理論和思路開始影響著中國軍旅舞蹈的創作,例如郭明達先生在南京前線歌舞團教授現代舞后,《希望》《再見吧,媽媽!》等融入西方舞蹈語匯和表現手法的舞蹈作品為軍旅舞蹈的創作開啟了新的大門,但這些舞蹈所闡釋的主題仍然緊密結合當時的部隊生活或戰士們的精神狀態。“新舞蹈”的稱謂最終在2002年第三屆“荷花杯”時被“當代舞”所取代,因為當代舞包含了更強的共時性以及題材和舞蹈語匯運用上的時代性。例如解放軍藝術學院的《紅藍軍》就恰恰取材于當代軍事演練分紅、藍兩陣營的現實情況;《聯合演練》則是藝術化地再現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的情境。隨著時代的進步,軍旅舞蹈所塑造的軍人形象已轉變為在嚴肅中體現人文氣息,能夠讓我們內心產生激蕩的一群有血有肉的時代英雄。
因此,軍旅舞蹈作為中國當代舞創作的重要部分,它所體現的正是時代賦予軍隊、軍人的精神特征,從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到當下提倡的現實主義創作,軍旅舞蹈一直要求把握時代脈搏,努力貼近生活并反映生活,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軍旅舞蹈的當代性特征總是要把人民軍隊陽剛之氣、豪邁之情、壯美之歌揮灑在舞臺之上。“強軍”之“軍”并非只是一個嚴肅的符號,而是鮮活、富有情感且讓人為之產生共情的形象,緊密貼合當代現實題材的軍旅舞蹈能將軍人們艱苦卓絕的歷史形象、作風優良的當代氣質展現出來,對“強軍”起到極大的激勵與鼓舞的作用。
軍旅舞蹈之所以被歸為“當代舞”,除了舞蹈題材、角色顯示了鮮明的時代性外,從舞蹈本體角度看,軍旅舞蹈的語匯運用也突出體現了時代性特征。
如革命根據地上的“紅色歌舞”和延安的“新秧歌”,無不吸納了當時、當地普遍流傳、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舞蹈語匯。拿早期的“延安新秧歌”來說,一方面源自陜北黃土地的秧歌形式能廣泛地被群眾所接受;另一方面,融入其中的革命戰斗思想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軍民,形成了良性循環。因此新中國成立后,軍旅舞蹈創作所運用的舞蹈語匯也力求與時代發展相結合,來突出部隊文藝銳意進取的精神,例如新中國成立初期海軍的《輪機兵舞》就大膽地運用模擬機械的頓挫語匯來將機器擬人化的新穎表現方式。
新時期軍旅舞蹈在擇取語匯時,一方面尋求突破,借鑒新的動作組織形式;另一方面也從傳統中挖掘出適合當代性表現的舞蹈語匯。2011年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提出創作的新指向——“新古典主義”道路,“古典”是指堅持中國傳統價值觀和一直以來的強軍主題,“新”則是為了打破舞蹈語匯的單一及審美的枯燥。在當下的軍旅舞蹈作品中,可以窺見其中的身體語言囊括了多種舞蹈元素,如中國古典舞形神勁律以及跳轉翻的技術技巧,或是借鑒芭蕾舞的雙人舞把位切換,還會出現現代舞流暢的地面技術,近年來的軍旅舞蹈作品中將街舞中的“風車”、體操中的“托馬斯”等技術也融入其中,將如此多元的舞蹈語匯有機統一在作品中并服務于軍事主題,這也正是軍旅舞蹈獨特魅力所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求新求變的審美創造力。
從本體角度看,軍旅舞蹈所擇取的動作語匯大致可以分為中國傳統語匯與西方舞蹈語匯兩大塊,而這兩方面舞蹈語匯的融合實際上是為了創造一種更高效傳達作品理念的當代軍旅舞蹈形式。例如中國傳統舞蹈的身法是內收、走圓的,但軍旅舞蹈中常用開、繃、直的芭蕾元素,這在身體語言學中意味著自信與頑強,目的是塑造軍人剛勁勇猛、堅強不屈的形象氣質;再如現代舞的地面技術動作也常常融于軍旅舞蹈中,多數是刻畫軍人們匍匐前進或操練時的景象;而中國傳統武術中的跳躍、翻騰技巧則是為了淋漓地展現當代軍人訓練有素、體魄強健、驍勇善戰的形象和精神。此外,軍旅舞蹈還不斷地發掘新的動作語匯以促進作品主題的表達,如《士兵與槍》中對“舞槍”技法的開拓、《兵車行》中“顛晃”的主題動律等,都在一步步拓寬當代軍旅舞蹈的語匯邊界,并在“以我為主、多方吸收”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中國軍旅舞蹈自身的語匯體系。
從審美的角度看,軍旅舞蹈吸納多種語匯并熔鑄為一體的創作手法,實現了動作之間銜接的流暢度、更大限度地開拓空間層次,并且能將不同舞蹈語匯通過“力”和“動勢”使之統一起來。更為重要的是,用舞蹈的方式為實現強軍夢添磚加瓦,就更需要編導從部隊現實生活中獲得靈感,擇取、拼接、創造最適合的舞蹈語匯。
從傳播的角度看,軍旅舞蹈作為“主旋律”藝術的一部分,不斷突破創新舞蹈語匯,從大眾審美的角度給予軍旅舞蹈更加廣泛的受眾群體,使人民群眾能夠通過觀舞對中國當代軍人形象、部隊生活、戰斗之勢有更直觀和深入的理解,為“強軍夢”打好群眾基礎。
軍旅舞蹈以其強烈的時代性在我國舞蹈發展中占有一席,它不僅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政治文化語境的統一,同時也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因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對于軍旅舞蹈價值體系的探討,除了上述審美價值以外,還要鎖定于社會價值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從中正確認識與肯定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可以找到當代舞蹈發展中的價值規律,明確價值導向,以便更好地推動軍旅舞蹈的發展。
縱觀中國當代舞蹈的創作脈絡,其發展一直緊跟社會文化主流的腳步,與時代精神共振共存,軍旅舞蹈集英雄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于一體,與中國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相融合。軍旅舞蹈的創作一直以來以戰斗性、時代感、創造性強為其一貫的特色。自20世紀以來,集成了一系列經典佳作,實現了對歷史的回溯,對現實的呈現,對未來的展望。軍旅舞蹈發展至今,從本質上講,是在以革命文化生態與軍隊精神為主導的語境中的舞蹈創作實踐,透過舞蹈所反映出的是代代相傳的民族氣魄,向大眾所呈現的是堅毅剛強、保家衛國的國之棟梁。無論是革命歷史題材的部隊舞蹈、軍事題材的大型舞劇,還是當下更多元化的現實主義創作,都旨在用舞蹈藝術的形式,宣傳與弘揚愛國主義,教育與團結大眾,傳承與發展民族精神。
當下的軍旅舞蹈既是國家政治意識形態話語,同時也是公共話語,是國家意識形態下軍民融合的體系構建,也是對先進文化方向的堅持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理想的追尋,因此軍旅舞蹈中貼近生活的現實題材、情感豐滿的人物形象、符合大眾審美的舞蹈語言,是依托國家的發展、舞蹈的自律而逐漸形成的。“如今政治性之于舞蹈,是軍旅舞蹈的首要屬性,并為廣大官兵和社會群眾所認同和欣然接受的,是這個歷史時期政治文化立場中的一種功能,舞蹈與政治的關系是在特定歷史語境中雙向互滲互動的功能關系。”所以說,軍旅舞蹈作為中國當代舞蹈的重要支柱,一是具有文化復興的價值——對中國軍隊一直以來的優良作風和中國軍人的精神面貌進行不斷深化;二是具有促進舞蹈自律的價值——對軍旅舞蹈語匯的建構和創新必然推動中國當代舞的發展;三是具有作為主旋律話語傳播與反饋機制的價值——軍旅舞蹈可以作為人民、軍隊、國家意識之間溝通理解的橋梁。
在共筑中國夢的今天,中國人民解放軍所踐行的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軍目標,肩負的是捍衛國家與人民的使命。在人民軍隊文化發展中,軍旅舞蹈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經驗,在新的時代更要不斷地從軍隊現實生活中汲取題材,在紛繁的語匯中尋找契合的表現方式,在大眾審美視野中傳達強軍夢想,一磚一瓦共筑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