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寧寧



泗水縣簡介:泗水縣位于山東省濟寧市,是魯中南地區一個典型的山區小縣,全縣總面積1118.96平方公里,轄13個鎮(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03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63.8萬,其中農業人口43.07萬,占總人口的67.5%;境內耕地面積83.6萬畝,有林地面積47.5萬畝,甘薯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15萬畝。泗水縣是濟寧市唯一的純山區縣,這里生態環境良好、景色秀美,但是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較差。近年來,泗水縣委、縣政府立足“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一理念,攻堅克難,奮力拼搏,探索出了一條山區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在農業領域,泗水縣先后榮獲“中國優質地瓜原產地”“中國優質西瓜之鄉”“中國優質花生之鄉”“中國優質林果之鄉”“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推廣與監管示范縣”“全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等國家級榮譽稱號。
記者:泗水縣在外有“生態美、底蘊深、區位優、產業強”的美譽,麻煩您介紹下這句話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夏理華:“底蘊深”是指泗水縣文脈興盛、圣賢輩出。泗水縣是伏羲、舜帝的故鄉,東夷文化的搖籃,卞姓、仲姓的發源地,是至圣孔子的誕生地、先賢仲子的故里、儒家學說的重要發祥地。
“生態美”是說泗水縣境內天藍地綠、山清水碧、泉多景美。在全縣1118.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了561座山、33條河和上百個湖塘,以及美麗古老的八大泉群,森林覆蓋率達50%以上。
“區位優”是指泗水縣位置優越、交通便捷、通達四方。兗石鐵路、魯南高鐵橫貫東西;日蘭高速、董梁高速分列南北;東連京滬高速,西接京臺高速、京滬高鐵,距濟寧機場僅30公里。優越的區位優勢,使泗水縣融入了京滬高鐵經濟圈。
“產業強”是指泗水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種養業走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綠色化發展道路。泗水縣有耕地面積83.6萬畝,實施土地治理建設高標準農田40萬畝,土地流轉率達47.9%,全縣“三品”認證基地達142處、60萬畝。“泗水地瓜”“泗水花生”“泗水核桃”等30個農產品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我們依托優質的農產品資源,大力發展生態食品加工產業,產能規模和競爭層次得到快速提升,形成了薯類淀粉制品、礦泉水及果蔬飲料、肉類加工、糧油精深加工四大食品加工產業。
記者:泗水縣自古以來就有“川上糧倉”的美譽,優良的生態環境造就了泗水縣特有的農業稟賦,請您介紹下泗水縣的農業情況。
夏理華:泗水縣地處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溫和日溫差異較顯著,全年無霜期有180~220天,適合農業發展。泗水縣物產豐饒,常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近百億元,農作物播種面積117.8萬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地瓜、花生、雜糧、西瓜、蔬菜、中藥材等作物,養殖牛、羊、豬、鱘魚、虹鱒魚等經濟動物。全縣糧油播種面積88萬畝,糧食總產量22.4萬噸,油料產量5萬噸。甘薯產業是全縣重點發展的產業,年種植面積保持在15萬畝。在此基礎上,我們將農產品生產優勢轉化為了品牌優勢,全縣開發了多個優質農產品品牌,其中“柳絮”甘薯淀粉制品銷往韓國、日本、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尤其受到了韓國消費者的喜歡。“泗水地瓜”是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全縣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達到142個,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200多個。
記者:泗水縣農業產業種類多,為何選擇甘薯產業作為全縣的重點產業進行發展?
夏理華:之所以選擇發展甘薯產業,一是因為泗水縣甘薯種植歷史悠久。據《泗水縣志》記載:早在清乾隆年間,泗水縣就開始栽培甘薯。甘薯曾經是泗水縣最主要的旱作糧食作物,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20世紀80年代,泗水縣甘薯種植面積一度達到30萬畝。近幾年甘薯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年產量37.5萬噸左右。二是甘薯(當地人稱為地瓜)產業作為泗水縣獨特資源“三蛋一水”(地瓜蛋、石頭蛋、坷垃蛋、礦泉水)之首,歷來受到我們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我們這里的山地是礦物質沙壤土,土壤呈微酸性,通透性好,富含鐵、磷、鉀、鍶等17種礦物質和微量成分,適合甘薯生長。我縣出產的甘薯富含多種纖維素、鍶、氨基酸等營養元素。我們的種植戶采用180天自然生長的方法種植甘薯,一年只種一季,甘薯生長周期長,積累的養分豐富。優質的甘薯品質也為甘薯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泗水地瓜”在2009年就通過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2020年4月,“泗水地瓜”被認定為“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記者:泗水縣致力于把小甘薯做成大產業,你們對于甘薯產業的發展是如何規劃的?
夏理華:泗水縣是國家甘薯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區,常年種植甘薯15萬畝,帶動周邊縣區種植甘薯60萬畝。“三品一標”認證占比63.5%,甘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覆蓋率在82%以上。我們采用綠色、高效、質量高、品牌響的發展方式,初步形成集“種苗繁育、綠色種植、保鮮儲存、精深加工、品牌營銷、文化休閑”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全縣甘薯加工企業達30家,省級技術中心1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在甘薯產業的發展規劃上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標準編制了甘薯產業發展規劃。為解決甘薯優質種苗供應不足、田間生產機械化水平不高、企業自主創新力不強等制約產業發展的短板,提升構建了甘薯全產業鏈發展體系,泗水縣與江蘇省徐州市農業科學院首席科學家馬代夫統領的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簽訂了甘薯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書,共建了國家甘薯產業技術研發基地。組織人員高起點編制了《甘薯產業發展規劃》,積極申報現代農業甘薯產業園項目,在山東省現場答辯評審和專家組實地核查中,從32個參評縣(市、區)中脫穎而出,最終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成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單位。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見成效、五年成體系”的總體規劃,我們計劃將泗水縣打造成為全國品類最全的甘薯健康種苗繁育基地、全國最有影響力的甘薯全產業鏈產品加工集散中心、國際甘薯科技要素集聚高地、貧困山區鄉村產業振興“齊魯樣板”。目前,園區擁有各類企業116家,其中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7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46個,農民參加合作社的比例達86%;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3000余元。
二是科學推進甘薯產業項目建設。圍繞省級現代農業甘薯產業園創建,2020年建設甘薯品種展示園2處,占地150畝,收集甘薯新品種106個,開展了優質鮮食類、淀粉類和高花青素類甘薯新品種篩選試驗。2020年9月22日,泗水縣召開了第二屆中國(泗水)甘薯產業發展大會。今后,泗水縣將加快“泗水地瓜”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步伐,強化“泗水地瓜”二維碼溯源防偽管理機制,有效維護泗水甘薯信譽和品牌,從而將泗水甘薯打造成全國知名品牌。
記者:有產量有銷路,才能帶動產業的持續發展。請問泗水縣對甘薯的銷售和深加工是如何運作的?
夏理華:我們抓住甘薯產業發展的機遇,打造了特色鮮明的倉儲、物流與電商齊發展的“泗水模式”,大力發展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泗水利豐食品有限公司倉儲物流建成了可同時容納10萬噸甘薯的保鮮庫,并形成了年周轉量100萬噸的現代物流能力,同時每年向基地甘薯種植戶提供2萬噸優良甘薯品種種薯。同時,縣里依托現有傳統甘薯儲存土窖1000多座,半地下式儲存窖205座,年保鮮儲存能力20萬噸,年綜合加工能力60萬噸的優勢,成為全國最大的薯類淀粉加工基地。泗水縣的甘薯產品也由單一向多元發展,既有粉皮、粉條、薯泥、全粉等傳統淀粉型產品,又有薯條、薯片、甘薯糕點、酸辣粉等新型和鮮食型產品,還研發推出甘薯蛋白、多糖、膳食纖維等高端保健產品。這些甘薯產品暢銷日本、韓國、歐盟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記者:泗水縣的龍灣湖鄉村振興示范區被確定為山東省政府聯系點和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也被稱為是一條山區鄉村生態振興的“泗水路徑”,請您介紹下它的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
夏理華:龍灣湖鄉村振興示范區位于泗水縣西南部,規劃面積7.9萬畝,示范區涉及南仲都村、東仲都村、夾山頭村等12個村(行政村建制優化后),3576戶、12255人。區內有大小山頭18座,龍灣湖水面7500畝,生態公益林2.8萬畝,林木覆蓋率達64.7%。這里產業基礎條件較好,其中有匯源葡萄莊園4000畝,珍珠油杏園1500畝,核桃園3600畝,芳香花卉2500畝,設施農業1000畝,新型經營主體34家。這里的鄉村研學游體驗區、儒家文化傳承區、甘薯產業引領區、林果生態產業區、山水林田湖康養區、返鄉創業人才集聚區已初見雛形。
在龍灣湖鄉村振興示范區內,田彬等藝術團隊扎根夾山頭村附近的廢舊閑置戰備糧倉,將藝術構思和文化創意融合實體建筑改造,與鄉村融合發展,利用閑置宅基地建設了鄉村音樂廳、龍灣書房、魯班工坊、陶藝體驗中心等設施,開辟出研學寫生、手工藝工作室、農事體驗等文旅產品,通過合伙人招募機制,延伸出戶外拓展、民宿旅游等經濟業態。充滿藝術氣息的等閑谷藝術小鎮、東仲都閱湖尚儒研學基地、文創街建設都初見成效,實現了文旅經濟帶動村民共同富裕的目的。目前,等閑谷藝術小鎮、龍灣湖藝術小鎮已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實現經濟收入2000余萬元。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模式,也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該區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正在形成。2020年,龍灣湖示范區內的東仲都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閑谷藝術小鎮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
記者:泗水縣在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方面也走在山東省的前列,請問具體有哪些好的做法?
夏理華:泗水縣探索了六種促進農戶和村集體增收的利益聯結模式:一是推進土地依法流轉、托管,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土地保障,實現規模化經營,帶動農民獲得長期穩定的土地收益。目前全縣已完成土地流轉面積21萬畝。二是推進農戶以空閑宅基地、房產出租或入股方式參與項目合作,為項目方提供建設用地,將農戶閑置、日漸衰敗的不動產盤活利用,增加租金或股金分紅收入,把“死資產”變成“現金流”。三是推進集體房屋、建設用地、基礎設施等經營性資產租賃、入股,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四是發展訂單農業,簽訂購銷合同,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戶、新型經營主體形成穩定購銷關系,確保群眾“旱澇保收”。五是通過產業項目實施,為駐地村民提供更多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增加村民務工收入,緩解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無人照料等社會矛盾。六是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推動農村電商企業與村集體(合作組織)、農戶深入對接,促進更多本地優質特色農產品線上銷售,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村集體(合作組織)、農民的收益空間。
記者:2020年,泗水縣農產品直播帶貨開展得有聲有色,縣長、局長、科長相繼走進直播間,推介宣傳縣里的優質農產品,該項工作是如何開展的呢?
夏理華: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發展、農產品銷售的影響很大,農業農村局作為泗水縣的農業主管單位,迅速采取措施,及時對農產品進行檢測,合格后發放合格證;在生產過程中進行技術指導;攜帶農產品參加各類展銷會等,拓寬了銷售渠道。我們與濟寧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合作,在多平臺舉辦西瓜、櫻桃、珍珠油杏、桃、甘薯等特色農產品“七公里直播活動”,提高了泗水縣農產品的美譽度,擴大了銷量,增加了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