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瀆之宗”,黃河既是母親河,孕育了華夏文明,推動了沿岸社會經濟的發展;黃河又是災害河,兩千多年來下游河道的頻繁水患導致百姓流離失所、經濟凋敝。人類在適應黃河生態環境的進程中不斷做出改變,又在改變中深化認識和完善自我,二者間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系統研究人與黃河的關系,對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具有借鑒意義。《明清時期黃河水患與下游地區城市變遷研究》一書從黃河水患入手,以城市變遷為主線,通過對黃河水文與水患、黃河水患與城市形態變遷、城市經濟與社會變遷等問題的探討,系統分析了黃河水患與下游社會經濟間的關系。
通過該書的具體事例分析可知,歷史上黃河水患頻發,是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水利興盛和衰敗是人為因素中的重要環節,而在自然因素中,氣候起到決定性作用。歷史上氣候變遷影響了中下游水量、沙量,季風氣候導致降水量和干濕狀況的顯著季節性差異,雨量時空分布不均衡造成水患頻發。而黃河水患對于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多方面且連鎖性的。自然和社會生態系統需在一定承載閾值內才能保持穩態,若超出閾值,原有平衡將被破壞。持續的水患必然導致社會生態發生巨大變化,其中農業領域所受影響最為顯著。明清時期頻發的水患淹沒了農田,導致地形改變、河湖淤塞、土地沙化和鹽堿化加重,使原有灌溉工程大多淤塞失去了灌溉便利,湖澤及河流淤淺,排水系統陷入混亂。黃泛區大片土地變成沙荒地、淤地和鹽堿地,誘發旱、蝗等次生災害。在水患沖擊下,農業勞動力大為減少,政府動用大量資金治河消耗了本該用于農業生產的財力。最終農業生產無法開展,導致農業經濟恢復渺茫。沒有了農業支撐,手工業和商業隨之萎縮。水運功能因水患喪失,失去了原有發展條件和保障的城鎮經濟輝煌不再,進而引發文化習俗的轉變。一方面,黃泛區大量遷出人口依然保留著原有文化生態和思維方式,對遷入地風俗習慣無疑會產生較大影響。另一方面,黃泛區內民眾的文化習俗變化呈現被動性、沉重性和多面性的特點,日常營生、飲食起居、出游賞玩等無不與水患休戚相關,民眾變得好斗、尚武,且更加消極厭世,社會矛盾凸顯,只能通過河神崇拜讓恐懼心理得到安慰。總之,“水利不修,河患頻仍,旱災屢至,豐歉不常,生計日嗇,貧者不謀朝夕,富者亦鮮巨資,然多安土重遷,縱兇荒亦少去其鄉者”,這句古語精準概括了水利—河患—社會經濟—文化風俗間的因果聯系。
面對惡化的環境條件,黃河下游民眾也非完全消極對待,而是充分利用有限的技術手段積極應對。在生產上,或修筑水利工程或推廣種植冬小麥避開夏秋水患多發期,或種植能適應黃泛區環境的棉花和甘薯,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土地利用不足,帶來了農業經濟新增長點。在生活上,或選用成本低的草房降低水患損失,或在鹽堿地區利用混合麥秸草、麥穰的泥土層層夯實墻體防止鹽分上浸,或設計建造“臺房”抵御洪水沖擊。社會層面則呈現各界廣泛參與救助的局面,既有官方為主導,又有地方士紳參與配合,既有備災倉儲建設,又有其他靈活措施。但應對措施不當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如為防御洪水而盲目砍伐樹木,森林被破壞,自然生態逐漸惡化,土地失去了屏障,狂風一起飛沙蔽天,農業生產衰退,削弱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失去了發展的內源動力。
以史為鑒,今后要想將黃河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最小化,必須堅持黃河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兼顧沿黃九省區協調發展。推進上中游地區水土保持工作,做好流域內生態環境保護、水安全保障等專項規劃以及防洪防災體系建設,完善氣候對全流域影響的研判機制。沿線地區應盡快完善農業現代化水利聯動機制,構建特色可持續農業產業體系。同時應充分認識到實現黃河文化的創新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是落實保護與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提升文化軟實力功能的關鍵。在理清黃河文化發展規律和明確黃河文化體系基礎上,深入推進文化產業和文旅融合是實現該目標的關鍵。通過深挖沿黃文化資源,建設沿黃景區,開發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的精品文化旅游產品等,充分展現黃河文化的魅力,帶動文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以文化熏陶逐步引導民眾轉變行為習慣,積極投身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程中。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黃河文化多維度融入高校課程體系育人模式教學探索與實踐研究”(2019SJGLX289);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項目“基于區塊鏈的黃河生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產業發展研究”(2020GGJS102)
作者簡介:陳超(1984—),男,河南平頂山人,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后,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人文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黃河文化、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