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松
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同時,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也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局面。他強調,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解決現實問題,往往要借助于歷史的智慧。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化危為機的實踐經驗。北魏時期的孝文帝改革,就是通過自身主動變革,創造契機,擺脫危機,開創繁榮的典型事件。
建立北魏政權的是鮮卑族拓跋氏,他們原先居住在今天黑龍江省嫩江流域大興安嶺北部嘎仙洞附近,是鮮卑族中比較落后的一支。直到拓跋珪建國之前,還在過著游牧的生活,以部落為單位,共同生活共同作戰。曹魏時期,拓跋部遷居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并舉行了部落大會。西晉末年,中原陷入混亂,拓跋部乘機擴大勢力。公元338年,成立代國,設置百官,有了國家的雛形,經濟開始發展。然而好景不長,公元376年,前秦苻堅出兵擊垮代國,國王逃亡,部落離散,代國滅亡。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鮮卑族等來了復國的契機。386年,鮮卑族拓跋珪聯絡舊部,召開部落大會,重建代國,不久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拓跋珪稱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就是北魏道武帝。
北魏建立后,經過歷代統治者的不懈努力,于439年統一了北方黃河流域,勢力強盛,與南方劉裕建立的宋政權形成南北對峙,這就是南北朝時期。
在強盛的表象背后,北魏政權積弊重重。從內部看,主要有宗主控制基層政權、地方官貪污腐敗導致民不聊生、民族矛盾尖銳等問題。從外部看,周邊政權林立,威脅著北魏的穩定。
1.宗主控制基層政權
自從西晉末年以來,北方地區長期戰亂,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破壞。戰亂中最先遭殃的就是普通百姓,要么死于戰爭屠殺,要么死于流亡道路,要么逃往南方地區,史載:“自永嘉喪亂,百姓流亡,中原蕭條,千里無煙。”動亂之中,北方出現了很多世家大族建立的塢壁(堡)。塢壁是建有圍墻的堡壘,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往往是同一宗族的人,有時也會包含一些依附的百姓,首領一般由宗族的組長擔任。塢壁自己種田紡織,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的半獨立狀態。
北魏建立前,塢堡已經存在。北魏建立后,為了取得宗主的支持,對宗主采取聯合拉攏的策略,授予他們“宗主督護”的職務,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特權和勢力,由他們管理塢堡內的百姓,并負責為北魏征收賦稅。他們名為“督護”,實際上控制了地方人口。宗主督護制雖然使北魏政權得到了地方勢力的支持,但從長遠看,不利于北魏統治。依靠遍布各地的塢壁,隱瞞人口,偷稅漏稅,史載“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人口非常有限,統計戶籍和征收賦稅都遇到很大障礙,不但影響到政府的財政收入,而且地方勢力過于強大,對政府統治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
2.地方官貪污腐敗,盤剝百姓,導致民憤極大
建國之前,北魏是游牧民族,經常處于流動作戰中。官員的收入主要靠戰爭掠奪。這是拓跋族自古相傳的財富分配方式,有利于凝聚全族的戰斗力。北魏建國后,戰爭逐漸停息,卻沒有建立完善的官員俸祿制度。由于通過戰爭掠奪的機會驟減,又沒有穩定的收入,官員們都會通過貪污腐敗、盤剝百姓來維持奢靡的生活。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官場中腐敗現象非常普遍,官員們“縱奸納賄,背公緣私”。官吏貪污腐敗,剝削百姓,漢族和各族人民不斷爆發反抗爭斗,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嚴重威脅到統治穩定。
北魏建立初期,統治者也曾經試圖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但由于官員們并沒有固定俸祿,最后只好法不責眾,不了了之。獻文帝統治時期,曾經下令:如果官員接受一頭羊和一斛酒的賄賂,就要被判處死刑。大臣張白澤勸他說:官員沒有固定收入,如果接受一頭羊和一斛酒就要被處死,誰還會幫你治理天下呢?獻文帝聽聞,只能作罷。如何有效整頓吏治,緩和社會矛盾,已經成為擺在北魏統治者面前一項急迫的任務。
3.民族矛盾尖銳
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長短不一的政權。各民族之間關系錯綜復雜,民族矛盾尖銳。作為外來民族,鮮卑族和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矛盾重重。鮮卑族在建立北魏政權過程中,保留了很多原始的民族習慣和風俗,民風樸實粗野,容易與相對先進發達的漢族爆發矛盾和沖突。入主中原后,北魏依然對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采取民族歧視政策,推行了很多民族壓迫措施。比如作戰時驅趕各族人民在前面沖鋒,充當炮灰。魏太武帝進攻劉宋時,親自給守衛盱眙的宋將寫信說:
吾今所遣斗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氐羌。設使丁零死,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減并州賊;氐羌死,減關中賊。卿若殺之,無所不利。
這種民族歧視政策,必然引發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據史料記載,在孝文帝即位后的十多年里,各地爆發的民族起義,達到了18次之多。北魏采取的民族政策,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統治的穩定。
從外部看,北魏周邊林立著大大小小的政權,強鄰環伺,尤其是北部的柔然和南方的劉宋政權。柔然是4世紀中期崛起于漠北的游牧民族,首領稱“可汗”。柔然勇敢彪悍,軍力強大,經常襲擾北魏北部邊境。太武帝即位后,為了徹底解決北部邊疆問題,多次發動了對柔然的進攻,其中429年對柔然的進攻戰果最大,降伏了柔然統治下的高車等部30余萬人,繳獲各類牲畜幾百萬匹,極大削弱了柔然的勢力。此后柔然雖不能大舉南侵,但依然威脅著北魏的都城平城。在北魏進攻柔然時,南方的劉宋也時常北進。450年,宋軍北伐,攻占了河南部分地區。太武帝派兵反擊,擊潰宋軍。此后,雙方又多次發生戰爭,北魏逐漸處于有利地位。在內憂外患之下,孝文帝即位,年僅5歲。
如何維護統治?如何化危為機?這成為擺在孝文帝為代表的北魏統治者面前的急迫任務。孝文帝在位時,北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統稱為孝文帝改革。事實上,孝文帝年幼繼位,前期的改革主要是在太皇太后馮氏主持下進行的;490年馮太后去世后,孝文帝親自主導了后期的改革。孝文帝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推行“班祿酬廉”,整頓吏治
針對官員貪污腐敗的現象,北魏統治者實行“班祿酬廉”,給官吏發放俸祿。俸祿有米、田、布帛及力役等多種形式,保障官員獲得固定收入。俸祿制實行后,進而規定嚴禁貪污受賄,官員貪污絹一匹以上就要被處死,一旦涉嫌枉法,不論貪污多少,都要被處死。新法頒布當年,北魏政府就處死了四十多位貪贓枉法的官員,其中包括馮太后的兄弟。北魏在發放官員俸祿的同時,大力整頓吏治,使官場腐敗現象有了很大改觀,緩和了社會矛盾。
2.推行三長制和均田制,與宗主爭奪人口
在宗主督護制下,宗主直接控制人口,削弱了北魏對基層政權的控制力。孝文帝開始用“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根據三長制規定,五家為一鄰,設鄰長;五鄰為一里,設里長;五里為一黨,設黨長。鄰長、里長、黨長,就是三長,直接聽命于中央政府任命的郡縣長官。他們負責核查戶口,征收賦稅,征發徭役。通過三長制,把原來由宗主控制的人口,變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加強了政府對基層政權的控制。
控制了人口,還要給百姓安身立命的土地。魏晉以來,黃河流域長期動亂,出現了很多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無主的荒地。為了恢復農業,太和九年(485年),北魏實行均田制。規定15歲以上的男子,政府授予露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女子獲得露田二十畝。為了實現土地休耕以保護地力,露天會加倍授予,即男子八十畝,女子四十畝,一個家庭可以得到一百二十畝土地。授田百姓死后,露田要歸還給國家,以備繼續授田。桑田不用回收,可以繼承或買賣。得到土地的一夫一婦,要向國家繳納兩石粟,稱為租,一匹帛,稱為調,這就是與均田制配套的租調制。均田制將無地農民和無主荒地結合起來,重建黃河流域的小農經濟,推動了北魏經濟發展,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同時,很多被宗主隱瞞的人口,紛紛要求政府授予土地,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三長制和均田制相互配合,使政府在跟宗主爭奪勞動力方面,取得了完勝。
3.遷都洛陽,移風易俗
北魏長期定都平城,在控制黃河流域后,這種政治格局的弊端就日益凸顯出來。首先,平城作為北魏都城,守舊勢力異常強大,阻撓抵制北魏政府的政治改革和漢化進程,也難以有效控制黃河中下游地區;其次,平城偏處北部,自然條件比較惡劣,農業生產條件不足,難以滿足都城糧食物資的供應;再次,北方的柔然依然存在,而且時常南下,兵鋒所指,威脅平城的穩定。
孝文帝決心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他擔心鮮卑貴族們反對遷都,就在493年借口南征,率三十萬大軍到達洛陽。此時,洛陽陰雨連綿,道路不通,隊伍行進緩慢,隨行的文武百官苦不堪言,不愿繼續南征。孝文帝下令,要么繼續南征,要么遷都洛陽,無奈之下,百官只要同意遷都洛陽。494年,孝文帝親自回到平城,曉之以理地向貴族們解釋遷都的例由。對敢于公開反對遷都的貴族,他堅決鎮壓。這樣才將遷都洛陽鞏固下來。
定都洛陽后,孝文帝開始大刀闊斧地推行漢化政策。首先是改說漢語,孝文帝具有良好的漢文化修養,認為要想更好地學習漢族文化,改革鮮卑舊俗,就要改說漢語。他下令30歲以下的鮮卑人,一律說漢語,如果改不了,就要被降爵黜官;30歲以上的人,倉促之下不易更改,可以在說漢語時夾雜鮮卑語。其次是改穿漢服。鮮卑族服飾文化不同于漢人,是編發左衽。孝文帝命人仿照漢服設計新的冠制,并下令鮮卑人不論男女,一律改穿漢服。一旦發現有人穿鮮卑服,官員就要負責糾正。再次是改漢姓。孝文帝將皇族鮮卑族改姓元氏,其他鮮卑大族也都改成漢姓。最后是通漢婚,鼓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他自己率先示范,娶了漢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之女為妃,還為自己的弟弟分別迎娶了漢族大姓之女。通過婚姻,鮮卑族和漢族在血緣關系上也逐漸融為一體,進而取得了漢族大家族對北魏政權的支持。這一系列的漢化措施,緩解了民族對立,加強了民族融合,鞏固了北魏政權的統治基礎。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化危為機是時代對北魏孝文帝統治能力的一次考驗。他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整頓了吏治,加強了中央集權;實行三長制,重建了黃河流域的小農經濟,使北方經濟從破壞走向恢復;推行漢化政策,推動了民族融合。孝文帝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能在危機中尋找契機,主動變革,自我革命,體現了他作為政治家的宏闊視野。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歷史的不斷進步,就是在排除萬難中取得的。化危為機不可能自動實現,靠的是主動應變、奮力攻堅,靠的是善于找到化危為機的對策、路徑和辦法。孝文帝通過主動克服危機,提高了統治能力,提升了官員素質和治國理政的能力。危機變成了契機,在動蕩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作者系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