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在中職數學教學中運用體驗式學習的策略:創設問題情境,激發生本體驗學習思維;組織探究活動,強化生本體驗學習感知;傳授操作方法,提升生本體驗學習品質;啟動反思機制,促進生本體驗學習內化;延伸訓練長度,開闊生本體驗學習視野。
【關鍵詞】中職數學 體驗式學習 學習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6-0091-02
體驗式學習凸顯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環境,組織學生開展探索學習活動,及時傳授一些操作方法,指導學生開展學習反思,都能夠帶來豐富體驗感知的機會,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不斷體驗中完成學科認知構建。學生體驗需要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教師要做好必要的教學設計和課堂組織,引導學生利用手、眼、耳、腦等感官開展體驗學習,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在實際體驗中提高學科基礎能力和學習效率。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行教學設計,促使學生主動開展體驗式學習,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生本體驗學習思維
在進行數學學科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深潛教材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研究,提煉出一些數學問題,并適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些數學問題,以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促使其在深度思考中建立體驗認知。因為不同的學生的學科認知基礎存在一定差距,對問題的敏感性也不在同一層次上,因此教師要做好學情調查,并有針對性地設計數學問題,為不同學生群體準備不同的問題,以提升教學適配性。
例如,教學蘇教版中職教材《復數》時,教師先提出一個思考題:自然數集、整數集、有理數集、實數集,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呢?學生很快就給出答案:這是層層包含的關系,也就是前一個數集是后一個數集的子集。教師繼續提出案例性問題:x+1=0是最簡單的方程,你能夠在自然數集中求其解是多少嗎?再看方程2x+1=0,你能夠在整數集求出其解嗎?……學生開始逐題觀察和思考,進行求解操作,在復習中建立新認知。數集之間的關系以及簡單方程屬于學生的舊知范疇,教師讓學生在充分預習之后,推出復數概念,讓學生對復數內涵、復數代數形式等內容進行深入探索,使課堂學習漸入佳境。
教師提出問題,成功引導學生逐漸進入學習核心,雖然涉及的是比較簡單的舊知,但能形成學習鋪墊,為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創造條件。教師設計問題情境時,要參照學生的學力基礎,唯有與之契合,才能贏得教學設計的主動權,使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建立良好學習起點,進而建立學科認知。
二、組織探究活動,強化生本體驗學習感知
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設計探索學習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學實驗,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多體驗感知的機會。學生對數學實驗和探索學習活動有主動參與的意識,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設計并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在主動學習和探索中提高學科認知能力。實踐性探索活動形式眾多,教師要做好篩選并進行創新設計,組織學生集體討論、合力操作、展示交流,從而給學生帶來新的體驗認知。
數學活動和數學實驗都能夠創造更多的體驗機會,教師要精選學習活動,讓學生自然進入操作環節,在互動交流和自主操作中建立學科體驗認知。例如,教學《對數函數》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概念解讀,提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概念內涵。為激發學生的學科思維,教師布置集體探索任務:自行組建合作團隊,每小組5—6人。任務一,借助描點法畫出函數log2 x和log[12]x的圖象;任務二,觀察函數圖象,總結對數函數性質;任務三,對對數函數進行探究,歸結其圖象特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具體行動,課堂學習融入團隊活動之中。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進行思考和互動,為任務順利完成出謀劃策。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和指導,確保學習任務順利完成。
教師設置集體活動任務,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學生自行組建團隊,自然形成內驅動力。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必要的關注,并針對性地進行指導,為學生順利進入學習核心創造有利條件。學生對合作學習充滿期待,這正是教師所追求的目標和效果。
三、傳授操作方法,提升生本體驗學習品質
學生雖然有自己的學法積累,但面對復雜的數學操作問題,學生的學法明顯存在一些短板,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傳授學法,給學生提供更多方法,以提升其學習品質。特別是數學實驗和數學操作中的方法應用,學生的學法積累明顯不足,教師應借助實驗案例展開具體介紹,有意識傳授一些學法,為學生帶來更多借鑒和體驗的機會,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
例如,在教學《概率的簡單性質》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對相關數學內容和作用進行梳理性解讀,并示范展示,包括計數原理——計數的基本原理,隨機事件和概率——事件分類、概率的統計定義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具體歸結性學習,課堂學習氣氛濃厚。為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教師繼續提出問題:集合之間有哪些關系和運算呢?學生對這個問題比較熟悉,能夠進行準確的解讀。教師借機引導:事件之間的關系和集合之間關系相類似,說說事件間的關系有哪些?學生開始深入思考和互動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梳理性閱讀和思考,對接知識點,理順概念之間的關系,借助集合推進學習進程,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深度思考,自然建立學科認知基礎。數學知識點歸結、思考問題探索,需要方法支持,教師做出積極引導和組織,能讓學生自然進入學習核心,在廣泛交流和探索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四、啟動反思機制,促進生本體驗學習內化
學習反思是科學的學法應用,不少學生缺乏學習反思的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時滲透反思內容,對學習體驗進行總結分析,其內化效果會更為顯著。教師不妨給學生布置一些反思任務,讓學生撰寫數學學習日記,或者進行學習反思展示,讓學生通過撰寫、展示、討論、交流等方式,提升體驗學習品質。學生進入反思狀態后,教師要在反思角度、反思方向、反思呈現、反思展示等方面給予指導;要有意識地建立學習反思機制,引導學生在學習之前、學習之中、學習之后都要進行反思,這對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有重要作用。
中職學生的數學認知基礎存在較大差異,對學習反思也持不同見解,教師要做好必要的指導,讓學生主動開展學習探索,在主動反思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例如,在教學《平面向量的加法減法》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創設學習情境,將直航飛機發生位移作為導入材料,讓學生結合平面向量概念進行理解和探索,學習感知位移對結果的影響,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引導學生對加法結合律、交換律等進行實例展示,幫助學生掌握其操作要領。在課堂學習結束時,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學習反思,梳理歸結學習認知和體驗,歸結出系統學法,完成學科認知的內化。
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反思環節,給學生提供自我檢查的機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學習體驗更為深刻。反思是一種主動性學習,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建立反思機制,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反思,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
五、延伸訓練長度,開闊生本體驗學習視野
設計數學訓練時,教師要做好對接和延伸處理,對接學生生活認知、對接學科實踐要求、對接教學環境條件,為學生設置更多的訓練任務,以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增加學生的體驗頻度。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學生的訓練創造了良好條件。教師可讓學生借助網絡開展信息搜集、學習交流等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機會。數學體驗性學習貫穿學科教學始終,學生的學習體驗得以不斷升級,對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成長有積極意義。
學生的生活體驗認知呈現差異性,教師對此需要進行學情分析,以便在訓練設計時有更強的參照性,為學生提供適合的訓練任務。例如,教學《兩點間距離公式》,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是掌握兩點間距離公式以及中點坐標公式,借助情境設計手段,感受和體驗數學思想的應用,包括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在訓練設計環節,教師先選擇教材相關內容,然后設置一些課外訓練題目,讓學生對接生活認知進行分析和計算。可以結合題目引導學生:A、B兩個城市要架設一條網絡線路,需要知道兩座城市之間的距離是多少,我們可以用定位系統將兩座城市的位置做成平面直角坐標系,并標記出具體位置,然后借助輔助線求出兩座城市的距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思考和操作,順利進入拓展環節。
教師結合學生生活認知設計訓練內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生活對接中進行訓練操作。教師從學生生活認知角度進行引導,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真切的體驗,由此形成的學科認知會更為深刻。課堂訓練設計有多項選擇,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實際進行理性設計,為學生準備合適的訓練內容。
在中職數學體驗式學習中,教師要從諸多方向進行教學設計和調度,為學生創造更多真實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順利進入體驗學習環節,在深入探索和感知中自然形成學科認知。學習體驗內容和活動眾多,教師對其進行篩選,為學生提供體驗幫助,傳授一些操作方法,確保學習實踐活動順利推進。問題思考、實踐探索、實驗操作、學科反思、訓練延伸等都能夠提供更多體驗學習機會,教師應進行整合性設計,讓學生在多種體驗性學習中提高學科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緒文.中職數學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法的運用探析[J].成才之路,2021(1).
[2]隋中合,李慶蓮.體驗式教學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教育,2020(1).
[3]金鳳慧.體驗式教學模式在中職數學課堂中的實踐與探索[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8(11).
【作者簡介】王賽君(1995— ),女,江蘇常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中職助理講師,主要從事中職數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