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學生閱讀興趣不高的現象,提出改變現狀的做法,即利用影視資源優化課堂導入,巧設問題激發閱讀興趣,創設文本情境喚起學生關注,借助生活實踐開展閱讀活動,利用角色扮演加深閱讀理解等,讓學生重拾閱讀的快樂,領略閱讀魅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悅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6-0099-02
閱讀本應成為學生的自發行為,但在高考壓力之下,學生既要承擔繁重的課業壓力,還要高度關注成績變化,分身乏術,根本顧不上享受閱讀的快樂,反而將閱讀視為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基于此,高中語文教師應在完成閱讀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優化閱讀教學策略,采取有效措施,讓學生對語文閱讀課的看法有所改觀,在保證學習成效的同時,享受閱讀的快樂。
一、利用影視資源優化課堂導入
導入是任何類型的語文課上課前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也是整個教學環節中最為關鍵的步驟。優質的課堂導入,能在瞬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憧憬,讓學生產生深入學習的欲望,提升學生的聽課效率,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特級教師于漪先生認為,導入是極具價值的教學環節,和歌唱家定調、提琴家上弦同等重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為了推進教學進度而忽略課堂導入,而應充分發揮導入的優勢,將導入環節打造成一塊課堂“吸鐵石”,牢牢吸住學生的目光。因此,教師可將影視資源引入課堂導入環節,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加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
以《祝福》一文教學為例。教師有選擇地對電影《祝福》進行剪輯,并將剪輯片段于課堂中為學生播放。在這部電影中,一共有兩處鏡頭最能體現魯迅筆下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描寫。第一個鏡頭出現在過年期間,魯四老爺家為了準備福禮闔家忙碌的景象;第二個鏡頭是在結尾處出現的畫面:大年夜的雪地里,祥林嫂挎著一個破籃子,拄著一根拐棍,顫顫巍巍地走著、走著,倒下了。學生一邊觀看電影片段,一邊找出原文中的環境描寫進行對比。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發現自然環境的描寫主要出現在第一自然段、第三十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中,而且這三個自然段都營造了特定的環境氛圍:永遠陰沉的天空,雪花簌簌而落。而原文中的社會環境描寫主要體現在魯鎮的過年習俗上。與此同時,教師還可讓學生思考電影鏡頭展現的畫面和文本的描寫存在哪些差距,如果自己是導演又該如何拍攝這一段文字,而學生通過欣賞這部電影,能從音樂和電影鏡頭中理解整篇課文的情感基調。
二、巧設問題激發閱讀興趣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不耽誤教學時間,常常“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沒有對課堂教學做任何優化。這樣的教學模式容易營造出一種沉悶、枯燥的教學氛圍,不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被動地吸收知識,難以保持高度的關注,難以調動主觀積極性,課堂高效但趣味不足。因此,教師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突破和改良,做到“平地起波瀾”。所謂“平地起波瀾”,就是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問題,增添課堂的吸引力,為課堂增加一些“起伏”,增加一些懸念。教師可結合文本設計一些有深度、有趣味性的問題,將高中生帶入一個嶄新的閱讀世界,讓他們產生主動探索的欲望,鍛煉他們的自主閱讀能力。
在經典篇目《我與地壇》一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問題鍛煉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如:“你如何理解《我與地壇》這個題目?作者寫的是自己游覽地壇的經過嗎?如果不是,作者寫了些什么?為什么課文標題是《我與地壇》,而不是《人與地壇》?這一字之差說明了什么?”如此一來,教師圍繞課文標題展開問題設計,讓學生在正式閱讀以前先進入思考狀態。學生不再大腦空空,而是帶著一個問題、帶著一點好奇走進文本,這將帶來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此外,原本被動的閱讀逐漸變成了學生對文本的主動探索,學生的閱讀更加具有針對性,離實現閱讀的目的又近了一步。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仍可以繼續追問,“讀到現在,你們知道作者為何要描寫地壇了嗎?人和地壇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呢?”通過追問,教師繼續保持趣味性的教學氛圍,學生也更加專注于課堂。
三、創設文本情境喚起學生關注
心理學家、教育專家布魯納倡導“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原則”的理念。他認為,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強動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需要喚醒學生對文本的關注。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活動前深入發掘文本內容,對文本展開形象、生動的情境創設。通過創設這些和文本意境高度相關的情境,瞬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情不自禁產生閱讀興趣,自發、積極、主動地展開文本閱讀。
以《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為了提高整本書閱讀效果,教師首先需要預設教學目標。根據教材中“要求體會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的任務二,教師以“林黛玉”這個人物進行分析。“林黛玉”是《紅樓夢》中非常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人們提到林黛玉,多半會想到她“尖酸刻薄、敏感多疑”的一面,但是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時,絕對不會塑造臉譜化的人物,因此林黛玉的個性同樣極為多元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林黛玉的人物個性,教師篩選了“林黛玉進賈府”“黛玉葬花”“香菱學詩”“瀟湘子雅謔補余香”等閱讀素材,并從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剪輯對應的視頻,將文字和影視相結合,制作成一個微課視頻,并用王立平先生所作的《葬花吟》配樂。課上,教師為學生播放編輯好的微課視頻。伴隨著凄婉纏綿的旋律,學生看到桃花林中,黛玉手捧花鋤一邊葬花、一邊落淚,很快進入了《紅樓夢》特定的藝術氛圍中;看完視頻的同時,學生也發現了林黛玉個性中的另一面:冰雪聰明、多愁善感、坦率胸懷、風趣幽默……通過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學生對類似林黛玉這樣的“紅樓人物”個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四、借助生活實踐開展閱讀活動
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進學生對所讀文本的理解,教師應結合文本內容開設一些多元化的生活實踐活動,讓生活來滋養語文課堂,讓豐富的生活經歷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不論是從功能還是實用價值,又或者是從起源與發展來說,語文教學活動都必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必須得到來自生活元素的滋潤和涵養,否則語文教學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水斷源、木斷本”或者“水中月、鏡中花”的干涸結局。語文課堂的教學氛圍無疑是緊湊且充滿壓力的,學生很難享受閱讀的快樂。鑒于此,教師不妨開設一系列有趣的“生活化悅讀”活動,為學生開通一條“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通道”,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一文為例。這是一篇新聞評論,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為我們闡述了工匠精神的內涵,引起了讀者的思考:工匠精神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堅持的必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該如何踐行?這些問題關系著現代人如何定義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引人深思。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如果只是讓學生簡單地讀一讀課文,即便教師將文章解讀得極為深刻,學生也根本理解不了“工匠精神”這四個看似簡單的字背后蘊藏著的深刻內涵,也理解不了“工匠精神”在現代社會的重要價值。在執教這節課時,教師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給學生設計一個“生活化語文”活動,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實際出發,找一找自己身邊有哪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找到以后,學生可以和對方進行面對面溝通,讓對方談一談自己對“工匠精神”的認識。比如,有的學生找到了做皮影戲的工匠藝人。祖孫三代回憶起當初是如何走上皮影戲藝人這條路的過往,表達了這樣的匠人心理:“全憑熱愛,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根本不可能堅持到現在。”而在談到所謂“工匠精神”時,皮影戲藝人們表示自己沒有想那么多,只是想把這項手藝傳承下去,想把更多老祖宗的東西留下來,讓更多的人見識到皮影戲的魅力,于是,這么一堅持,便是20年。類似的對非遺手藝傳承人的訪談也在進行,匠人們無一例外地表示,他們都是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手藝,希望將自己的手藝傳承下去,但同時也表達了目前的困惑:在堅持傳統和創新之間,該何去何從。這樣一項貼近生活,啟迪學生思考的生活性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接觸到了“工匠人”,感觸到了“工匠精神”背后的深刻內涵。
五、利用角色扮演加深閱讀理解
高中語文教材收錄的課文本身以文學作品為主,內涵深刻、形式多樣,往往有著不同的體裁,比如戲劇、小說等。真正理解這些文學作品的內涵并不容易,不僅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還需要學生擁有一定的生活閱歷。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面對這類文學作品時,教師要么給學生補充一些文學知識,要么從關鍵詞句的品讀入手,試圖用這種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但是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對此,教師不妨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加深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讓學生愛上“悅”讀的過程。
以曹禺的《雷雨》一文教學為例。語文教材中《雷雨》所展示的是整出戲劇最為精彩的選段,主要講述了魯侍萍與周樸園以及周萍重逢的故事。這是一個極具戲劇張力的情節,人物的內心戲極為豐富,但學生很難抓住文本的精髓。面對這一問題,教師在課堂中引入了角色扮演模式,鼓勵學生加入自己的理解去詮釋人物個性,展現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和情感糾葛,將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具體而言,教師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圍繞文本素材展開討論,并從自身角度出發,談談對人物個性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與“雷雨”有關的知識,以及和課文選段相關的情節,讓學生充分揣摩人物之間的關系。另外,在課堂演繹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增加一些背景音樂或者音效,為學生營造更為真實的表演氛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演繹。
閱讀占據了高中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在高考的緊張氛圍下,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成了教師首要解決的問題。文章以高中語文教學為基礎,深入探討了從“閱讀”到“悅讀”的轉化問題,以期讓學生享受語文魅力課堂,領略閱讀魅力。
【參考文獻】
[1]楊尉蘋.高中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1(26).
[2]林振遠.高中語文“碎片化”閱讀的理性分析與應對[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8).
【作者簡介】葉彩霞(1984— ),女,漢族,廣西賀州人,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一級教師,現就職于賀州第五高級中學,研究方向為新課程基礎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