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敏 陳喬 諶國鵬 薛艷 邢麗紅 侯靜嵐 方君
在當前我國油菜籽價格低迷的形勢下, 多功能利用已成為油菜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熱點,也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重要手段。其中, 菜油兩用油菜發展尤為迅速,深受人們的喜愛。甘藍型雙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的菜薹具有適口性好、 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豐富的特點。油菜薹上市正值春節前后蔬菜供應淡季, 能夠緩解淡季市場蔬菜供應不足的問題, 是一道時令新鮮蔬菜, 此外還可脫水制成干菜,因此,發展前景廣闊[1~3]。廣大科研院所積極開展菜薹品種的選育和推廣, 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漢中院士團隊利用陜西安康地區富硒優勢選育的富硒菜用油菜品種推廣效果最為顯著。
試驗前期對46個甘藍型油菜品種的適口性、產量和效益進行比較分析,篩選出漢中地區最適菜油兩用型油菜品種之一漢油6號, 該品種為2012年漢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自育甘藍型油菜兩系雜交種[4]。本研究以漢油6號為試材,研究不同采薹次數對其菜薹品質、菜薹和籽粒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為陜南地區菜油兩用型油菜品種推廣提供技術支撐。
試驗品種為漢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自育的早熟甘藍型油菜品種漢油6號。
試驗地點位于漢臺區宗營鎮新校村漢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旱作試驗基地。試驗地前茬為水稻,黃棕壤,肥力中等。
試 驗 于2019年9月25日播種,直播,播種量300 g/667 m2,試驗分別設采摘1次、2次和采摘0次(對照,CK)共3個處理,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長6 m、寬2 m,小區面積12 m2。條播,行距30 cm,播種密度為1.5萬株/667 m2。試驗地四周設1 m 寬的保護行。
主薹長至25 cm 時,進行第1次采摘,采摘部位為主莖加1個分枝;10 d 后進行第2次采摘, 采摘部位以主薹下部留3~5片葉以利側薹生長。采摘后直接用電子秤稱鮮菜薹質量。2020年5月5日,在每小區中間1 行連續取10 株, 分別測量株高(子葉節到植株主花序頂端), 有效分枝數(主莖上著生的具有1個以上有效角果的第一次分枝數),有效角果數(含有1 粒以上正常種子的全株角果總數),5月15日收獲油菜籽后稱取千粒質量。菜薹葉綠素含量測定采用混合液法, 可溶性糖含量測定采用蒽酮比色法, 維生素C 含量測定采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5]。
數據處理采用Excel 軟件進行。
由表1 可知, 采薹次數對漢油6號經濟性狀有一定的影響。摘薹后,株高呈下降趨勢,采摘0次株高最高,平均為170 cm,采摘2次株高最低,平均為142 cm;采薹能使分枝數明顯增多, 以采薹1次分枝數最多,為16個;有效角果數以采薹1次最多,為289個,采摘2次有效角果數下降;千粒質量以不采摘的最大,為3.85 g,采摘2次的最小,為3.49 g,兩者相差0.36 g。經濟性狀與油菜是否適合摘薹和摘薹后菜籽產量息息相關, 漢油6號營養生長旺盛,分枝數較多,摘薹后,繼續分枝能力仍較強。

表1 漢油6號不同采薹次數的主要經濟性狀和生育期表現
籽粒成熟期隨采薹次數的增加而推遲,且生育期(出苗到成熟)天數增加明顯。采摘0次,生育期最短,為239 d;采摘2次生育期最長,為246 d,比摘薹0次晚熟7 d。
在本試驗中等肥力條件下測試菜薹品質,結果表明,漢油6號可溶性糖含量為157.32 mg/g,維生素C 含量為578.32 mg/kg(表2),菜薹品質優良。

表2 漢油6號菜薹品質
①菜薹和油菜籽產量 由表3 可知, 漢油6號采摘1次的菜薹產量為107.50 kg/667 m2,采摘2次的菜薹產量為153.89 kg/667 m2, 比采摘1次增產43.15%。采摘1次的油菜籽產量最高,為207.33 kg/667 m2,比采摘0次增產2.23%,比采摘2次增產32.34%; 采摘2次的油菜籽產量最低,為156.67 kg/667 m2,比采摘0次減產22.75%。

表3 漢油6號不同采薹次數的菜薹和油菜籽產量

開花
②667 m2產量和經濟效益分析 漢油6號采摘0次菜籽產量202.80 kg,經濟效益1297.92 元;摘薹1次菜薹產量107.5 kg,經濟效益為537.5 元,菜籽產量為207.33 kg, 經濟效益為1326.91 元,總經濟效益為1864.41 元; 采薹2次菜薹產量153.89 kg, 經濟 效 益 為769.45 元, 菜 籽 產 量 為156.67 kg,經濟效益為1002.69 元,總經濟效益為1772.14 元。
采摘1次比采摘0次增收566.49 元/667 m2、比采摘2次增收92.97 元/667 m2,采摘2次比采摘0次增收474.22 元/667 m2??傮w來看,漢油6號采摘1次的經濟效益高于采摘2次。總之,油菜適度摘薹可以增加收益。中早熟油菜漢油6號作為1個適宜油蔬兩用的油菜品種,采取1次摘薹時可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油菜是我國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陜西省第一大油料作物。我國油菜生產機械化程度較低,近年來由于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加上油菜籽市場價格一直低迷,因此生產效益較低,導致出現了大量冬閑田。油蔬兩用品種的篩選培育和菜用技術推廣是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戶種植積極性和提高冬閑田利用率的有效途徑。
菜薹產量、品質、分枝再生能力、產量構成因素的補償調節能力及菜籽的產量和品質都是判斷油菜是否適宜作為油蔬兩用品種的重要標準[6,7]。本研究結果表明,①甘藍型雙低油菜油蔬兩用栽培的綜合經濟效益明顯高于傳統的單收菜籽栽培,這一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②漢油6號營養生長旺盛,維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較高,品質優良,同時分枝再生能力強, 適度摘薹可以明顯增加農民收益,且以采薹1次效果最好,該品種可以作為油蔬兩用油菜品種在陜南地區進行推廣。

菜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