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慶國
民國初年,由于軍閥割據,連年混戰,河南東南地區的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土豪劣紳乘機高利盤剝,兼并土地,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河南息縣流傳著一首民謠,“農民頭上三把刀,租重、債多、利息高”“農民門前三條路,逃荒、要飯、坐監牢”。在重重壓迫下,自1924年開始,息縣農民自發組織“紅槍會”,在首領金保仁等帶領下與官兵進行對抗。至1926年,息縣紅槍會組織已達10萬眾。他們打擊土匪和散兵游勇,抗拒軍閥的苛捐雜稅和剝削,沉重打擊和動搖了軍閥在河南的統治。
這些斗爭活動引起了中共豫陜區委的重視。為了引導這股力量走向正確的發展道路,遵照中共豫陜區委指示,中共息縣特支委書記孟昭鑒(1926年底回息縣組建黨支部,任書記,后長期從事地下工作,與吳芝圃等單線聯系。1952年被錯殺,1980年平反)、包信區黨組織負責人胡廷璧利用與共產黨有過接觸的紅槍會頭目李子光、王克榮等人,勸導長陵、夏莊紅槍會首領趙天祿帶領10萬紅槍會會員,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改編,宣布成立河南農民自衛總團,由趙天祿任團長。
1927年4月,武漢國民政府宣布第二次北伐,北洋軍閥吳佩孚企圖據武勝關之險隘,阻止北伐。奉系軍閥魏益三率部南下支援吳佩孚,中共豫陜區委指示息縣河南農民自衛總團,聯合正陽、羅山、確山的農民自衛軍浩浩蕩蕩開往敵人必經之路——羅山伍家坡,將魏益三部的炮兵團包圍。雙方展開激戰。最終,魏益三部在河南農民自衛軍的優勢打擊下,繳械投降,死傷300余名。
這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息縣農民自衛軍的士氣。此后,受息縣農民運動的影響,河南農民運動得到迅猛發展。
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廣州共舉辦了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參加的學員總計772人,旁聽生25人。其中第六屆廣州農講所是學員最多的一屆,學員達327人,旁聽生25人,也是學期時間最長的一屆,4個月余。當時是為了“適應北伐戰爭的發展,培養各地農民干部”而舉辦的。由毛澤東主持,改主任為所長,蕭楚女為教務主任。教員有毛澤東、周恩來、彭湃、惲代英、阮嘯仙等。另外還邀請了不少社會名流參與課程或觀摩教學,有林伯渠、郭沫若、何香凝等,他們豐富的斗爭經驗和知識,拓展了教學和學生的知識面。當時,毛澤東主講的內容是《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地理》《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
為辦好第六屆廣州農講所,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在發布的招生《通告》中提出“為發展全國農民運動起見,特擴充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從各省選派學生來所肄業”。講習所雖然是以國民黨中央名義開辦,但是由于是共產黨人彭湃提出來的,所以農講所自然也就成了共產黨主導的教育活動場所。因此,中共中央根據 《通告》 指示要求,決定將第六屆廣州農講所辦成一屆“預備民眾奮起的接應”北伐征戰的一次教學。
而河南地處中原,為北伐必經的重要通道,為培養革命后備力量,中共豫陜區委決定派吳芝圃(1955年任河南省省長,1958年5月任河南省第一書記)等29名河南革命青年到廣州參加第六屆農講所的學習。
由于河南學員即將成為“接應”北伐軍的“預備民眾”之代表,因此在學習期間,毛澤東親自來到河南學員中間,及時了解當時河南農民運動的發展情況。而作為河南29名學生代表的吳芝圃自然也引起了毛澤東的極大關注,兩人從此結下了師生之緣。
吳芝圃在第六屆廣州農講所學習結束后,回到河南杞縣,1926年秋擔任中共杞縣縣委農運部長,1927年3月任豫東農民自衛軍主任,豫東別動隊司令員兼黨代表。同年5月,豫東農民自衛軍在吳芝圃帶領下,發動了著名的豫東起義。
為順應當時國民革命中心由廣州轉移至長江
流域(北伐軍于1926年10月10日占領武昌)的發展趨勢,黨中央決定在第六屆廣州農講所講學期間完成中央在武漢召集的河南等省的武裝農民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為完成這一重要工作,毛澤東親自召集河南學員對召開這次武裝農民代表大會籌備工作給予具體指導和安排。
1927年3月15日至21日,河南武裝農民代表大會在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召開。息縣特支委派出共產黨員胡廷璧、李子光、谷正芳和青年農民王克榮參加了這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成立河南農民協會組織,農民自衛軍組織及領導機構等議案。
會議期間,毛澤東向與會的河南武裝農民代表講授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講到“矯枉必須過正”的時候,他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根向右彎的桿子,隨即向左又畫一個彎,然后在正中畫一直線,一邊畫一邊說:“要把這根桿子搞直,必須把它先向相反的方向狠扳幾下,才能使它直起來,這就是‘矯枉必須過正的道理。”
毛澤東講課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很受學員的歡迎。他善于用幽默和比喻的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為了拉近與河南代表的距離,毛澤東說:“河南我去過,并且還行走過。1918年,我25歲,為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我和同學們從長沙乘火車去北京,途經漯河,河水漫溢,火車被迫停開,我們在漯河滯留三天,去了附近農村考察,了解社情民意。后來,我們等車無望,只好從漯河步行到許昌。”“ 我不但到過河南,我還是你們河南老鄉喲!”毛澤東接著說,“我們毛氏祖先是河南人。當年,周武王讓毛氏始祖毛公叔鄭食邑封地在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宜陽。后來周公分封諸侯時,毛氏立國,叫毛國,封地就是今天的河南原陽。后來毛公叔鄭的后人以國為姓,你們說,我算不算是你們河南老鄉啊?”學員聽完后,高興地回答:“毛所長,說的‘中,你還真是我們河南老鄉咧!”

毛澤東接著說:“河南杞縣有個吳芝圃,他在廣州農講所聽過我講的課。息縣有個孟昭鑒,我看過他寫的文章。你們那里的農民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敵人很害怕呀!” “息縣農民運動不但搞得好,孟昭鑒的文章寫得也好喲。他的 《河南省息縣的土豪劣紳》《息縣土豪劣紳甘做狗肉將軍(張宗昌)的走狗》兩篇文章,均以頭版頭條刊登在《漢口民國日報》上。豫東、豫南的農民運動為什么搞得轟轟烈烈,就是有像吳芝圃、孟昭鑒這樣有擔當的共產黨人去領導農民,宣傳我們共產黨的主張,揭發那些軍閥危害百姓,土豪劣紳魚肉鄉里的事實,廣泛宣傳革命道理。組織廣大農民,武裝人民群眾,向反動勢力進行堅決斗爭。只有這樣,我們中國的農民、工人,才能獲得自由和解放,才能當國家的主人。”
這堂課毛澤東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堅定了河南農民代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
會議結束后,毛澤東又吩咐講習所的同志從河南武裝農民代表中挑選一批有文化、有能力的人留下來,進入“特別訓練班”,對他們進行農民武裝軍事知識和軍事技能訓練。息縣農民代表谷正芳、胡廷璧兩人被毛澤東留下參加了一個月的特別訓練。
1927年5月17日,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十四師師長夏斗寅趁北伐軍北上之機,在宜昌發動叛亂;麻城的土豪劣紳勾結反動民團發動暴亂。武漢國民政府接報后,立即采取果斷措施,將正在農講所學習的學員分成兩部分,組成學生軍,參加平亂。一部分學生軍會同在漢口的國民革命軍留守部隊,火速馳援麻城,連克匪巢10余處,消滅叛匪100余名,取得了解圍麻城的勝利;一部分學生軍和中央軍校的學生會同武漢留守的部隊組成中央獨立師,在葉挺指揮下,將夏斗寅擊敗,保衛了武漢的安全。正在農講所參加特訓班學習的胡廷璧和谷正芳有幸參加了這次平叛戰斗,接受了戰斗的考驗。
大革命失敗后,參加過河南武裝農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及講習所的學員,后來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河南和全國各地發動武裝暴動的骨干。他們為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麻城起義及全國各地的武裝起義和創建湘贛、鄂豫皖、閩西、湘鄂西、陜甘寧革命根據地都做出了卓越貢獻。
(責任編輯: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