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伊
數學家之間的代際差異,放到數學史的縱向時間軸中去考察,繞不開波譎云詭的大時代背景。
上世紀80年代到千禧年之前,中國數學開始繁榮,并逐漸和國際接軌。時間往前推,從辛亥革命之后到改革開放前夕,中國出現了最早的幾批數學家,比如中國第一個獲得美國數學博士學位的胡明復,創辦了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姜立夫,三次赴法的熊慶來,以及最早蜚聲國際的華羅庚和陳省身。
楊樂是熊慶來的學生,據他回憶,在他讀書的60年代,數學研究生極少,師資也完全無法和現在相比,條件艱苦。但讓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話是:“那個時代,選擇學數學的人反而很單純。”在運動最狂熱的時候,楊樂背毛選時在腦子里演算數學。而90年代之后,隨著資本主義浪潮的裹挾,誘惑變多,這種純粹變得少見。
在90年代前后進入數學系的學生,后來留下來選擇基礎數學的人并不多。這些年來,隨著經濟基礎的提高,因為愛好而選擇數學的學生變多了,但對很多人而言,仍無法將選擇數學這件事,徹底剝離功利色彩,全民奧賽是一個信號,它的另一面是全民內卷,在教育這件事上,無論是哪個學科,有時反而需要經常回看歷史。
2000年前后進入北大數學系的“黃金一代”,可以算作中國數學青年一代的代表人物。80后數學家惲之瑋稱自己是“轉型的一代”,他們開始更多地接觸到國際前沿數學,本科畢業后很快進入美國頂尖名校開展研究,現在成為中國數學的中堅力量。而比他們更年輕的互聯網世代,也有新的煩惱:接觸到的新的數學、前沿知識太多太雜,反而不知如何選擇。
惲之瑋強調,無論是哪一代數學家,要想做好的數學,都有一些共同特點:其一,可以較快接受新鮮的知識和工具;其二,要在某個領域有過硬的本領;其三,眼界要寬。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對數學有純粹的喜愛。

13/2021 總第991期
@Dang Jun:數學教學應該積極擴展范圍,普及各基本分支的入門知識。而不是用簡單的知識向題海的縱深前進。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有人說現在手機支付,現金沒有什么市場了,但很多縣城和農村地區,還是有大量現金流通,很多中老年人也習慣用現金。假幣大量流通的話,后果很嚴重!(@文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