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清
摘 要:學習任務單是以活動作為形式、載體,通過活動的設計將教學意圖和教學目標都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達成教學目標,為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文章以滬教版的初中世界地理教學為研究對象,以學習任務單的設計為核心,嘗試對世界地理教學中的學習任務單設計的優勢功能及原則策略予以分析。
關鍵詞:學習任務單;世界地理;地理教學
一、 研究背景
說到世界地理,地理教師們總是非常糾結,有種“讓我歡喜讓我憂”的感受。因為它既好上,又難上。所謂“好上”,是因為其中所含的分國篇章節,涵蓋多個國家,讓學生有了接觸外面新奇、陌生世界的機會,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被激發。所謂“難上”,也正是由于其國家多,如何將數量多、結構散的知識點高效系統地為學生所接受是個不小的挑戰。
于是,學習任務單也就孕育而生了。所謂學習任務單,筆者通過查詢文獻并經整理分析,在文章中將其界定為就是以活動作為形式、載體,通過活動的設計將教學意圖和教學目標都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達成教學目標。這些活動和任務,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千變萬化,猶如萬花筒一般,為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二、 功能和優勢
(一)促進自主學習
所謂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活起來、動起來,這個“活”和“動”不是放任自流,老師放養式地教學,是有前提、有條件的。即要做到老師搭平臺,學生為主體。這個平臺的搭建就是活動的設計,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活動平臺上實現自主學習。
(二)倡導合作學習
活動有單體活動和群體活動之分,這里主要討論群體活動。當然群體不宜太大,如果以全班為群體,就比較難把控,學生參與、表現的機會也比較少。一般以小組活動較為常見,學生在小組活動中與組員們一起討論、分享、交流、辯論,思維得到了碰撞,讓學生從中學會了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更往上一層來說,讓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三)激發學習興趣
之前講到世界地理特別是分國篇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很感興趣,也就是在學習教學內容上實現了激趣,這是該學段學科的教材所決定的,但是教學方法上能不能實現激趣呢?使學生對學習方法感興趣,并把這份興趣遷移到學習中來,這就需要老師動腦筋了。而活動恰恰有著很多學生感興趣的點,抓住這些點,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就有利于在教學方法上實現激趣,提升教學效果。
(四)促培創新思維
當前十分注重思維的養成,特別是創新思維,怎么養,照本宣科肯定是不行的,可以針對不同的思維目標設計不同的活動,即通過活動的多樣化設計實現思維的多元化培養。創新思維就需要所設計的活動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而這對于教師的任務設計能力又提出了要求。
三、 設計原則
(一)目標性原則
首先活動的目標必須要明確,要依據教學的需要,即課標;結合學生“最近發展區”,即學情,制定目標,使活動目標與教學目標相統一,要明確活動的存在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而存在的。不能讓活動成為課堂的點綴,更不能兩兩不相干,形成兩層皮。宗旨,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
例如,在講《澳大利亞》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份任務單,讓學生找找澳大利亞物種的特殊性,如果僅僅是這樣一份活動的話,就成了生物課的任務單,和澳大利亞的地理知識點沒什么關系。但是再加個任務,要求分析原因,那么學生就需要從地理角度去找尋原因,從當地物種的特殊性出發,去探尋澳大利亞地理位置、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它的目標就和本節課的目標相統一了。
(二)活動性原則
必須明確學習任務單的“單”只是它的“形”,它的“活動”才是“神”,這個活動的設計者是教師,執行者就是學生。這里有幾點需要關注。
1. 充分創設活動情境
不是所有活動都是學生感興趣的,這就要求教師動腦筋,去了解學生喜歡什么,不能用自己理解的活動去設計活動,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學生喜歡怎樣的活動,創設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任務情境來吸引學生。有些學習單,乍一看設計得較為規范,目標、建議、任務、資源等都有,可謂是五臟俱全,但是學生是否喜歡呢?冷冰冰的任務推送,不說是學生,恐怕連成年人都不會感興趣,首先激趣的目的就達不到。不如通過創設活動情境,如組織一個論壇,給出各項任務,讓學生通過分組學習討論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在講到《巴西》一課時,由學生扮演不同領域的角色,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亞馬孫雨林的保護對策。這樣既給了學生站在決策者立場發表意見和決定的機會,樹立主人翁意識,更關鍵的是把學生的積極性給調動了起來,整個課堂就活了。所以我們通過創設適合學生的活動情境,達到“死去活來”的效果。
2. 采取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
在形式上也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既然是給學生的活動,就要貼近學生的學段和年齡特征,可以采取游戲、動漫、故事、小任務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使文本問題活動化、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還是以之前澳大利亞為例,通過給學生布置“破解活化石博物館之謎”這一任務,讓學生去探究當地物種獨特性的地理因素,學生的興趣提起來了,就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活動中。
3. 避免成為習題單
不少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單時容易陷入這樣一個誤區,就是將任務等同于習題,將學習任務單變成了習題冊,活動任務成了習題的堆砌。內容上完全不見活動和任務,而是一道道習題,等同于將練習冊、作業本換了個形式,知識加了情境讓學生去完成,這就違背了學習任務單的初衷。
(三)整合性原則
的確現在網絡很發達,許多老師也習慣了有事就問“度娘”(百度網站),當然并不是完全反對借鑒其他設計,但是不能簡單地執行“拿來主義”,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學情、教情予以整合,這樣才能符合自己的教學需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在講《印度》一課時,要求比較印度與澳大利亞兩國自然環境的異同點,但卻忽視了這時的學生連澳大利亞都還未接觸,又怎能完成這樣的任務單呢?這就違背了課標的學段要求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所以聰明的老師可以把它放在最后的復習課,這才叫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