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夜幕降臨,獵人們將灰鯨的肉吃掉后,回到家中。根據楚科奇人的傳統,在回來的路上,獵人只能對灰鯨說話,他們要請求它們的原諒,并解釋他們為什么要獵殺它。

上岸的海象圍住阿爾布加耶娃和科學家居住的小木屋。她說,這一次有約10萬只海象上了岸。

尼古拉·羅夫廷在談及去年去世的妻子時,神情失落。他現在獨自生活在一個廢棄的氣象站里。而從前他住在“雅蘭加”里面——楚科奇人用木頭和馴鹿皮做成的傳統住所。
俄羅斯北部最偏遠地帶的一座小村莊里,生活著一小群以漁獵為生的楚科奇族人。曾經,他們的生活方式幾乎沒有受到現代化的影響。但隨著社會變遷和全球變暖現象的加劇,他們的生活也在發生變化。
根據俄羅斯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楚科奇族大約有5萬人,大多數生活在楚科奇自治區的一些定居點中。其中,坐落在該區域最北部邊陲,靠近美國阿拉斯加一側的小定居點埃爾努米諾(Enurmino)備受研究者和藝術家們關注,這里生活著300名左右的楚科奇人,他們千百年來沒有受到太多外部文明世界的影響,依然維持著千年前的漁獵生活方式。
2019年,生活在倫敦的攝影師葉夫根尼婭·阿爾布加耶娃(Evgenia Arbugaeva)前往埃爾努米諾進行拍攝。她出生在俄羅斯薩哈共和國(雅庫特地區)的提克西,這里距離楚科奇人生活的區域不算太遠。蘇聯解體后,她家鄉的城市景觀也跟著衰落,但童年的苔原景觀和壯麗的北極光一直留在她的記憶之中,這些情結促使她在20多年后重返俄羅斯,開始拍攝俄羅斯北極圈附近的村莊。
來到埃爾努米諾后,阿爾布加耶娃才體會到了這里交通不便的問題:村民出遠門必須使用直升機,一個月僅有1到2個班次,有人偶爾也會也會乘坐雪橇去大城市——但這樣要花掉7個小時。網絡是恩米爾村和外部世界連通的最便捷方式,不過在這里上網偶爾還是會“掉線”。
埃爾努米諾僅有兩條街道那么大的范圍,但它在世界地圖上的位置卻是獨一無二的。這里的古跡、遺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附近生活著鯨魚、海象、不同種類的海豹,海岸上會見到各種鳥類,北極熊、棕熊、狼獾、北極狐等也經常出沒。典型的楚科奇人有兩種生活方式:住在內陸地區的傾向游牧,馴鹿且住在帳篷中,而海邊的楚科奇人生活在木屋里,家家都擁有由木頭制作、被動物皮膚覆蓋的大船,組成家庭船隊外出捕獵,埃爾努米諾村的村民屬于后者。
如今,埃爾努米諾的楚科奇人仍在距離村莊大約15公里的一塊地方捕獵海象、鯨魚,這是政府為他們劃定的捕獵區。楚科奇人的祖先信仰薩滿教,盡管以捕獵動物為生,他們仍會通過傳統方式,借助祈禱和懺悔請求自然之母的原諒。“這種信仰,來自于他們對人類與其他所有生物的聯系的理解,他們并不會將人類的優越感凌駕在動物身上。”阿爾布加耶娃說。
歷史證明,楚科奇人是一個難以被改變的民族。自18世紀與俄羅斯內陸人接觸開始,倔強的楚科奇人就一直不承認沙俄的霸權地位;蘇聯成立后,楚科奇人受到少數民族政策扶持,開始嘗試接受更多的教育,努力融入現代生活,建立國營農場,但因為無法舍棄漁獵生活和自身信仰,變革還是以失敗告終。
氣候變化讓這個寧靜的地區再起波瀾。近些年,埃爾努米諾的春天來得越來越早,秋季逐漸變長,氣候愈加不可預測,還有一些從未見過的動物出現在人們的領地上。在過去的30年中,北極地區的升溫速度幾乎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氣候變暖造成的海冰融化使海象們少了棲身之地,而海象是楚科奇人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現在每年10月左右,埃爾努米諾村的居民都會看到成千上萬的海象從海底爬出聚集在海岸邊的陸地上,擠進人類生活的區域,在這一過程中,經常有海象被擠死。阿爾布加耶娃拍攝到了海象闖進人類住所的場景,她和一位科學家在小木屋里被海象們圍困了整整三天,海象們的體溫讓屋內的氣溫迅速上升,吼叫聲震耳欲聾。

維卡·塔諾姆身穿民族服飾“卡姆利卡”在埃努米諾文化中心排練傳統舞蹈。楚科奇人的傳統舞蹈中,很多動作都是在模仿動物。

海象肉是楚科奇人的主要食物之一,楚科奇人每年都能拿到海象和鯨魚的配額。

楚科奇人居住的木屋。
由于定居點的氣候和衛生條件較差,一些楚科奇人開始搬到內陸城市,但也有人堅守傳統。2008年,俄羅斯導演阿里克謝·瓦赫魯舍夫的獲獎紀錄片《歡迎來到埃爾努米諾》中提到,一位當時30多歲,已從埃爾努米諾遷出到大城市工作的楚科奇人講述,盡管條件艱苦,仍有年輕人選擇留在當地,或者和家鄉保持著緊密聯系。“他們學習楚科奇語,參加民族慶典,靠捕鯨為生”。
隨著氣候問題的日益嚴重,埃爾努米諾也受到了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的關注。2017年以來,WWF開始與當地村民合作,把一些因為自然原因死亡的海象遷移到楚科奇海附近的北極熊覓食區,供北極熊食用,試圖通過這個辦法把影響海象生存的天敵“引誘”到其他地區覓食。
通過在“北極村”中的拍攝,阿爾布加耶娃在大自然中找回了她消逝的童年景象,而她也格外珍視這些傳統。“我希望年輕的楚科奇人可以牢記并踐行祖先的傳統,這并不容易,他們的語言和文化正在消失,世界上很多土著人民也有同樣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