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忠
摘? ? 要: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實現小麥的優質、高產,應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引導農民科學地種植小麥。山東省一些示范區圍繞農民增收的目標,不斷促進小麥產業的發展,優化小麥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分析了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化和管理,并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管理及應用進行了探索,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優化;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4-0039-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435.12;S512.11? ? ? ?文獻標志碼: B
小麥是我國主要農作物之一,有種類繁多、種植范圍廣、產量高等優勢,小麥的優質、高產對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有直接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和國家財政的支持,農業種植技術相比傳統的種植方式更加完善,促進了我國各類農作物增產,滿足了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但小麥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問題也影響著小麥種植的品質和產量。為了實現小麥優質、高產的目標,引導種植戶科學、合理地進行小麥種植,了解了在防治過程中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及后續處理工作,對小麥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為小麥種植的高產技術及防治措施提供支持。
1? ?小麥種植技術優化要點
1.1? ?選擇優質小麥品種,落實區域化種植
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小麥品種繁多,種植者為了獲得高產量和高收益,就需要及時關注小麥品種的生產和開發。隨著小麥品種的不斷增加,小麥種子質量參差不齊,對農作物生長和小麥產量有直接的影響。
在傳統小麥種植技術中,以小型機械化作業的方式種植小麥,生產效率跟不上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加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導致小麥生產率偏低,所以山東省示范區在對小麥進行選種時,通常都會選擇優質、高產的小麥種子,因其具有抗倒伏、抗病性等特點。早在前兩年,山東省示范區小麥種植面積已達到7 000 hm2,單產313.9 kg/667 m2。這是因為找到了適合種植小麥的土地,不斷改善土壤結構,保持土壤儲水保濕能力。一般適宜種植小麥的土地具有地勢平坦、土質疏松的特點,能夠為小麥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小麥的優質特性。
1.2? ?優化耕作方式
在合理選擇適宜的種植土地和小麥種子之后,就需要進行深耕細作,在播種前翻耕土壤,深度控制在25 cm以內,可以增強土壤儲水保濕效果。不同土地的翻耕深度均不同,旱地翻耕深度控制在20~25 cm,為保證土地處于良好的種植狀態,需要旋耕土地2~3遍,為后續的播種工作做好準備,而倒茬地則控制在20 cm以內[1]。小麥種植深度要適中,避免因深度過深而導致小麥出苗晚、品質差。同時,溫度也不能過低,否則會導致小麥生長不良,甚至死苗。
目前,我國小麥種植技術的研究取得了成功,隨著農業科技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小麥在選育和培育過程中需要做到精細化控制,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濕度及播種深度、距離等實現精量播種,這對小麥發芽率和播種速度都有著直接影響。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要進行科學灌溉,實現小麥的優質、高產,小麥種植者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了解小麥的生長規律,在耕種時必須做好土壤處理,保證土壤能夠滿足小麥健康生長的需求,為小麥的優質、高產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1.3? ?合理施肥,適度使用
通常在小麥苗期和抽穗期這兩個階段,需要科學、合理地施肥,保證土壤肥力,充足灌溉和有效施肥關系著小麥的產量和品質。經過研究發現,在小麥種植時需要做好底肥處理工作,保障小麥生長所需要的養分,科學、合理地施肥能夠提高小麥在嚴冬季節的抵抗力和抗病性,降低其死亡率,提高小麥生長的成穗率。還要定期檢測小麥種植土壤的肥力,利用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相結合的配料方式,綜合使用磷酸二銨、尿素、硫酸鉀等肥料,保證種植小麥的土壤處于微肥的狀態。例如:山東省某地區每667 m2小麥田使用縣農技中心研發的“耕田富”牌小麥專用肥N∶P2O5∶K2O(22∶10∶4)50~70 kg或威利達牌小麥專用肥N∶P2O5∶K2O(25∶10∶5)50 kg,配合播種前整地,每667 m2需施用農家有機肥3 000~4 000 kg,平衡科學施肥,實現小麥優質高產。
1.4? ?加強田間灌溉,做好田間管理
在寒冬季節,種植小麥完成長根、發芽等過程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及管理工作。采用科學的方式,在保證小麥發芽率達到一定要求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管理,提高小麥生長率,促使小麥在生長后期可以更好地完成生根、發芽等過程。同時,在小麥出苗后,需要及時檢查是否出現缺苗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補苗。小麥從灌漿到成熟階段,為提高小麥根系的養分含量,促進小麥快速生長,要結合生長條件控制肥力,進行科學、合理的施肥,適當配合磷酸二氫鉀等化學藥劑,滿足小麥生長的需求。同時,在遇到干旱情況時,需要進行合理灌溉,將干熱風害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穩固小麥根系水分,保持小麥穩定生長,還要合理間苗,保證均勻度良好。在小麥生長后期,種植戶要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加速小麥成熟。在小麥收獲時節觀察小麥的狀態,需要根據莖稈的顏色進行判斷,若莖稈顏色變黃,則具有良好的彈性,籽粒有較高的含水量。也需要科學去雜,保證小麥種植的品質,實現小麥高產的目標,保障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2? ?小麥病蟲害種類
2.1? ?小麥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主要出現在小麥生長的幼苗時期,顏色呈褐色,對作物光合作用有直接影響,如果紋枯病較嚴重,麥苗就會出現枯死的現象。同時,在秋后小麥的成苗階段也容易感染紋枯病,與幼苗時期的發病不同,葉鞘顏色呈灰色,而葉片整體呈暗綠色,在這期間小麥會因為水分不足而枯死。研究表明,小麥之所以感染紋枯病,其根本原因在于小麥播種時間早、密度大,生存環境無法滿足生長需要。
2.2? ?小麥白粉病
白粉病一般發生在苗期及成株期,在葉背面出現白色霉斑,發病時在發病位置表面附著白粉狀霉層,隨著發病程度的加大,白粉狀霉層會隨之慢慢擴大并融合,甚至會以2 mm的厚度覆蓋整個葉片。在孕穗抽穗階段,發病率可達到10%,為了有效抑制白粉病的蔓延,一般常采用噴灑藥劑的方式進行治理。
3? ?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
3.1? ?加強病蟲害預測
小麥病蟲害可以通過物理措施進行預防。以劃鋤除草、人工割草的方式展開,通過增加土壤溫、濕度的方式能夠讓其良好通風,為小麥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保持土壤中小麥生長所需的養分,從而使病蟲害防治達到預期效果。此外,還需要定期清理溝邊自生麥苗,防止其影響其他高品質小麥的正常生長。
除了物理預防之外,還可以通過生物技術綠色防控病蟲害的發生,生物技術具有成本低、效果顯著等特點,這種方法廣泛且有效應用于病蟲害防治。一般冬季小麥易遭受的病蟲害主要是蚜蟲,會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可以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培育蚜蟲天敵瓢蟲,避免降低小麥種植的規模,控制蚜蟲的侵害范圍。最關鍵的一點是,在培育蚜蟲天敵的時候,要注意小麥生態系統的平衡性,以免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
3.2? ?加強農藥質量管理
除了物理防治和生物技術防治之外,還可以通過噴灑農藥的化學方式減少病蟲害發生。選擇農藥時,應采用低殘留和低毒農藥,使用正確的計量方法,嚴格控制農藥劑量,且小麥種植戶需要把握好化學藥劑使用的時機。在使用農藥時需結合實際情況,通常使用化學防治時要結合殺蟲劑和復配殺菌劑,必要時也需要使用高氯甲維鹽、多菌靈類等藥劑進行噴灑防治,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削弱病蟲害擴大的風險,通過合理的選擇,避免農藥超標而導致小麥品質降低。此外,還需要了解小麥發病的原因,對癥下藥,掌握小麥發病規律,及時發現并治理,避免因錯誤使用農藥而無法保證預期效果[2]。
3.3? ?病蟲害綜合治理
小麥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可以有針對性和專業性地在小麥種植選種、生長監控、倉儲管理等各階段做好細節防控,精準掌握小麥生長及病蟲害的抵抗情況,在小麥播種前和生長期間做好防御工作。
播種前,要充分考慮地理環境因素,根據區域的土壤環境和小麥品種的適配問題仔細分析,了解該區域的氣候特點及土壤溫、濕度環境,掌握已發生病蟲害的類型有哪些,排查小麥生長中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提前做好充足準備。在小麥易感染紋枯病和白粉病的生長期,借助以往的種植經驗,分析其發展規律,全面防治病蟲害[3]。例如:在出現金針蟲害時,需要采用50%的辛硫磷、48%的樂思本及48%的地蛆靈和小麥種子進行充分攪拌,有效增強小麥抵抗力,以及阻隔蟲卵殘留的二次侵害。必要時,可以利用科學、合理的手段規避風險,根據不同程度的病蟲害,采取適當的藥劑配比,并選擇合適的治理手段。病蟲害嚴重時,也需要結合必要的化學方法,防止為害的擴大,提升小麥成活率,提高小麥質量。
4? ?結語
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會經歷不同的生長階段,為了保證小麥的優質高產,就需要不斷地優化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只有采用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結合多種防治手段,才能實現小麥的健康生長,保證小麥的優質高產。
參考文獻:
[ 1 ] 王海霞.小麥的高產豐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家參謀,2020(18):76.
[ 2 ] 劉香華.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要點淺析[J].種子科技,2020,38(20):42-43.
[ 3 ] 姜淑芳,明淑蓮.淺談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9):167-168.
(編輯: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