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晗,宋家華
中國專業碩士研究領域的可視化分析
倪晗,宋家華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
運用Citespace軟件對中國專業碩士領域文獻進行分析,對核心作者、研究機構以及關鍵詞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中國在專業碩士領域雖有大量的學者進行研究,但整體上還未形成較大的合著網絡;專業碩士研究領域存在6大熱點主題,即專業學位、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實踐能力、學位論文、比較研究;專業碩士領域的研究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研究重點,研究熱點受國家政策及社會需求的影響較大。
專業碩士;citespace;可視化;研究領域
在中國,專業碩士培養工作始于20世紀90年代。2002年,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專業學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專業學位的地位、作用及其發展的指導思想,促進了專業學位教育的較快發展[1]。本文從論文作者、發文機構和關鍵詞等方面進行數據分析,繪制期刊年度發表數量變化圖、關鍵詞聚類圖以及時區分布圖等,探討專業碩士領域研究熱點的脈絡和演進過程。
分析的文獻從中國知網(CNKI總庫)獲取,由于中國知網收錄的期刊眾多,期刊的質量參差不齊,為保證研究的可信性,所以來源類別選取北大核心和CSSCI。檢索條件設置為“主題=專業碩士”,為保證數據分析的完整性,檢索時間從“不限”至2019年,共檢索出1 316篇相關期刊文獻,剔除人物簡介、學院介紹、會議摘要等與本研究不相關的條目,最終篩選出765篇文獻。
為了使研究的結果更加直觀地呈現出來,借助陳超美博士研發的Citespace可視化軟件,該軟件主要應用于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教育學、社會學等領域。以Excel軟件為輔助分析工具,從核心作者、發文機構以及關鍵詞等方面進行數據分析。
為了從宏觀層面來窺探中國專業碩士領域的研究進展,試圖從期刊年發文量變化、核心作者和研究機構等方面進行分析。
通過繪制期刊的年發文量可以看出,最早的專業碩士領域的文章出現在1993年,往后的年發文量逐年增加,在2014年達到89篇,之后基本穩定在35~60篇之間。通過年度發文量變化圖可以看出,中國專業碩士領域的年發文量總體可以分為3個階段:①起步研究階段(1993—2004年)。從教育部網站以專業學位為檢索詞,通過分析這一時期發布的相關文件發現,這一時期發布的文件主要涉及農業推廣、建筑學、獸醫、教育,工程等專業的專業學位設置方案及試行辦法,可見這一時期中國的專業碩士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主要任務基本上都是關于某一專業學位的設置方案。這些文件的出臺使得學者們逐步開始專業碩士領域的研究。②快速增長階段(2005—2014年)。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國際世貿組織,加之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繼續堅持改革開放,這一時期國內的經濟快速發展,使得社會需要大量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這也就導致有很多學者開始探討中國專業碩士的發展,進而使得專業碩士研究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界的熱點問題之一。③穩步發展階段(2015—2019年)。這一時期發文量雖有小幅度下滑,但年發文量基本穩定在40篇左右,說明專業碩士這個主題的熱度有所下降,但是年均發文量沒有低于35篇,可以大膽推測這一時期的學者開始了專業碩士更深層次的研究。
核心作者是對這一領域有較大貢獻的科研人員,他們影響著期刊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這一領域的研究動態及趨勢。對發文作者中的核心作者進行分析,有助于了解這一研究領域的歷史脈絡。
根據普賴斯定律[2]來確定核心作者的入選標準,入選標準由最低發文數和最低被引量來確定,滿足其中之一就可以認定為是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的計算公式為:

式(1)中:p為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pmax為最高發文量。
數據顯示,發文量最多的是天津大學的高耀,其發文量為5篇,即pmax=5。經計算p≈2。最低被引量計算公式為:

式(2)中:c為核心作者累計最低被引量,cmax為累計被引最高次數。
數據顯示,累計被引次數最多的是南京中國藥科大學張萍發表的《碩士研究生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研究》,被引次數為605次,即cmax=605。經計算c≈19。
對滿足最低發文數和最低被引量的核心作者匯總去重后,結果得到162位核心作者,共發文241篇,占總數的31.5%。也就是這些核心作者的發文量基本占全部文獻的1/3,但是每一位核心作者的發文量只有1.5篇,說明專業碩士這一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還未形成。
在用citespace軟件對篩選出來的期刊進行分析后發現,發文量大于5篇的機構一共有3所研究機構,分別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華南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發文量最多的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發文量達到了10篇。進一步分析發現這3所機構發表的文章主要涉及專業碩士領域的3個方面:專業碩士的培養、教育政策、學位論文質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3方面是專業碩士領域的研究熱點問題。
通過Citespace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得到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可以用于反映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將時間范圍設定為1993—2019年,間隔為1年,采用對數似然比算法,得到關鍵詞聚類分布知識圖譜。
關鍵詞聚類圖譜如圖1所示。

圖1 關鍵詞聚類圖譜
Citespace軟件提供了模塊值(值)和平均輪廓值(值)兩個指標[3],當>0.3就意味著劃分出來的社團結構是顯著的;當值為0.7時,聚類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若為0.5以上,聚類一般認為是合理的。
對專業碩士領域檢索的文獻進行聚類后值為0.777 4,大于0.3,說明聚類得到的社團結構是顯著的;值為0.668 7,大于0.5,說明此聚類是合理的。經統計得到頻次大于20的關鍵詞共20個,有專業學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美國、會計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全日制專業碩士等關鍵詞。
對聚類后的20個子類別進行人工篩選,并對篩選后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最終得到6大主題:專業學位、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實踐能力、學位論文、比較研究。專業碩士研究領域熱點主題及對應關鍵詞如表1所示。
表1 專業碩士研究領域熱點主題及對應關鍵詞表
序號熱點主題研究熱點主題涉及的關鍵詞 1專業學位圖書情報專業碩士、教育碩士、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會計碩士、Mpacc(會計碩士專業學位) 2課程設置案例教學、課程體系、合作體驗學習 3培養模式模式探究、培養方案、過程管理、專業碩士培養、雙導師制、培養目標、培養方案 4實踐能力實踐教學、專業技能、核心競爭力 5學位論文學位論文質量、論文抽檢 6比較研究美國、國際經驗、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澳大利亞
如圖2所示,通過繪制時區分布圖,可以更直觀地梳理出中國專業碩士領域研究熱點的演進過程。根據關鍵詞首次出現的時間,節點被設置在不同的時區中。時區分布圖可以按照時間順序直觀地展示關鍵詞的分布情況。

圖2 時區分布可視化圖譜
圖2中節點越大,反映此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高,線段連接的節點兩端有一定的相關性。觀察時區圖譜中關鍵詞在每一年的分布情況,可知其研究的發展脈絡。
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并結合圖2,可以將專業碩士領域的發展過程分為3個階段,各個階段都呈現不同的特點。
第一階段(1993—2004年)為初步探索階段。中國在1991年才開始正式招收專業碩士,這一時期專業碩士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圖2顯示,這一時期的研究主題較為集中且單一,主要關鍵詞為“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等。進一步對這一時期發表的53篇文獻進行分析發現,其中有26篇文獻是關于某一專業碩士的具體論述,占這一時期文獻的49%,并且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在論述某一專業碩士創設的相關問題;有9篇文獻的內容是關于向國外進行學習借鑒的,占這一時期文獻的17%,其中有7篇是關于學習和借鑒美國專業碩士的經驗。
第二階段(2005—2014年)為多元發展階段。2009年,教育部黨組決定擴招碩士研究生,全部用于應屆畢業生攻讀專業學位,并逐年減少學術學位碩士招生計劃。特別是2010年,教育部下發《關于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64所高校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這些文件使得專業碩士的數量快速增加,也導致專業碩士成為了高等教育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圖2顯示,此階段學者關注的主題主要有“專業學位教育”“人才培養”“學位論文”“創新能力”“教育碩士”“美國”等。可以看出這一階段的研究主題更加多元,學者們關注的主題更加廣泛。
第三階段(2015—2019年)為深入探索階段。根據圖2顯示,這一階段出現的新的節點為實踐能力,其余的節點都是來自之前的研究熱點。可以大膽推測,此時期的研究已經往更深入的方向發展,并且從圖2也可以看出專業碩士實踐能力的培養成為這一時期的熱點問題之一。2017年初發布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這充分說明了專業碩士培養工作中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本文以CNKI數據庫中篩選的765篇核心期刊為基礎數據,借助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分析了中國專業碩士領域的研究進展與成效,可以得到以下結論:①通過對發文作者和機構分析后發現,目前雖有大量的相關學者對專業碩士領域進行研究,但在整體上還未形成較大的合著網絡;②通過對關鍵詞聚類后發現,專業碩士領域研究有6大熱點主題,分別為專業學位、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實踐能力、學位論文、比較研究;③通過對熱點時區分析發現,專業碩士研究領域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研究重點,研究前后有很大的繼承性和關聯性,而且研究的熱點很大程度上受國家政策及社會需求的影響。
中國自1990年開展專業碩士培養工作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進一步完善了研究生教育培養制度,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培養了大量的高層次人才,有利地適應了不斷變化的社會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要。但經過對篩選后的文獻分析后發現,專業碩士領域的研究有幾方面仍有待加強:①加強該領域學者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進而形成某些共識性的成果,促進一些主流學派的形成。②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全日制專業碩士培養環節與學術型碩士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校外實踐研究環節[4],雖然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應該實行分類培養,但在實際培養環節“兩張皮”的現象還是很多。課程方面應該調整優化課程體系,摒棄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方法、研討法,增加問題導向的課程。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在實踐實習環節中,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的問題來鍛煉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③進一步加強對專業碩士質量保障方面的研究。2017年,在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占在校研究生的51.2%[5],較2016年在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增長了33.2%。2020-09-30,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聯合發布《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方案明確指出到2025年,“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2/3左右”[6]。專業碩士的快速增加導致專業碩士的培養質量受到質疑,如何在招生數量快速增加的情況下保證培養質量是人們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④加強“本土化”研究。通過分析發現,專業碩士方面的研究有一部分是在借鑒學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做法。但是如何針對中國具體的國情,制定出適合中國發展的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是人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1]胡冰玉.中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比較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2]丁學東.文獻計量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204-209,220-232.
[3]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3.
[4]李忠云,曹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及改善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75-78.
[5]王戰軍.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年度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6]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3-15]http://www.moe. 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G643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8.021
2095-6835(2021)08-0060-03
倪晗(1969—),男,黑龍江人,博士,研究員,東北石油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
宋家華(1993—),男,河南人,東北石油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
〔編輯: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