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鵬
信息類專業大學生科技活動的系統性規劃*
景鵬
(北京科技大學,北京 100083)
信息類專業大學生對信息技術和科技創新活動大都具有濃厚的興趣,但單一的課堂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需求。圍繞育人目標與教學工作協同配合,加強和提升第二課堂工作,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矛盾,促進學生的專業成長。圍繞學風堅持學用結合,分年級逐層開展,通過校級比賽促進學科交叉,指導科技活動形成科技成果,加強思政教育和團隊意識培養,多方面系統性規劃和推進大學生科技活動,對于配合好課堂教學,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類專業;大學生;科技活動;系統性規劃
近年來,信息產業蓬勃發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概念深入各行各業,新時代的工程技術人才具備創新創業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成為了當前中國工科高等教育的重點和核心目標[1]。另一方面,網絡資源不斷豐富,學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渠道更加豐富。信息類專業大學生對高科技產品的了解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在對這些產品充滿好奇的同時,他們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然而,目前低年級的課程還比較注重理論教學和基礎知識,課程任務重,難度大,相比于新技術和新發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接受程度也相對較差。因此,需要對包括信息類專業大學生在內的工科大學生開展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進行研究,設計培養學生應用與創新能力的實踐方法,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
許多學生進入到大學后,由于學習方式及環境的變化,產生了諸多的不適應。分析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一的學習與他們想象中的大學生活之間產生了落差,很多學生認為到了大學就是要搞發明,做設計,研發高科技產品。可是到了大學,他們發現,這里的學習任務和高中一樣很重,而且課程難度明顯提高,再加上缺少了班主任、家長的督促,有些學生不知道每天除了上課還應該干些什么,個別學生表現出迷茫、無助,終日無所事事。到了期末,個別學生出現了不及格現象,有些理工科專業大一第一學期一個班有1/5左右的學生出現了不及格的課程。這種現象如果不及時采用有效的措施,不僅會導致學生基礎課學習的不扎實,而且會影響到他們后續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學生對于專業的興趣和認同感有下降的趨勢,部分學生對專業不認識、不了解、不認可。隨著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平行志愿政策的實施,很多高校制訂了較為寬松的轉專業政策,每年都能看到學習成績專業排名比較靠前的學生轉到其他專業學習。從生源情況來看,有些高校的信息類專業中個別專業的入校第一志愿率不到50%。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不強的問題亟待解決。
本科階段更多的是課堂教育,而艱深的課程學習讓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減弱。如果在課堂之外,學生缺乏充分的動手實踐、鍛煉技術的機會,有些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升很慢,專業知識也不夠扎實,有些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足,進而也導致了部分學生在就業時的競爭力不強。
統籌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需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在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銜接課堂教學、理論聯系實際中的作用,系統開展技能培訓、科技創新和學科競賽的指導工作。在學生中發揮“傳、幫、帶”的作用,組建多學科交叉的學生創新團隊,除了完成規定的學習內容外,學生還可以獨立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探索未知領域,完善知識體系和結構,極大地提高自身的工程素質[3]。
高校應從加強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創新學生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深化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改革等方面[4],進一步研究和規劃好第二課堂的大學生科技活動,促進高校育人質量的提升。
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教育,組織各類講座和培訓,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理論課程的興趣,從大一到大四,需要設計相應內容的培訓項目、比賽活動。通過培訓和競賽活動幫助學生將專業課所學原理應用到工程實踐當中,在實踐中深入理解課堂所學,學用結合,從而幫助部分學生走出無所事事、迷茫無助的尷尬處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風建設和專業知識學習。
要注意根據專業培養計劃和目標,結合各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圍繞軟硬件技能培訓、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學科競賽及畢業設計等環節開展相關工作。大一的基礎培訓側重增強感性認識和專業興趣;大二培訓側重專業技能和校級競賽;大三鼓勵學生組隊參加機器人和智能車等省部級和國家級比賽;大四為學生畢設和就業能力提升提供技術培訓。通過有計劃地開展遞進性分階段的科技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全方位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類專業受到了各行各業的青睞。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科技創新項目和科技創新競賽,加強團系合作,充分發揮各系的科研力量,配合各系的課堂教學,創辦一些校級比賽,擴大專業的影響力。同時積極組織優秀學生,準備參加專業性的省部級和國家級科技創新競賽。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信息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自豪感,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校內向相關專業尤其是理工科專業普及信息類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科交叉,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信息化素養。
雖然大學生還沒有像研究生那樣進行系統性的科研訓練,但大學這個階段是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非?;钴S的一個階段,很多奇思妙想經過一些科技創新活動或者科技競賽后會形成一些初步的成果或者粗糙的作品,這就需要專業教師積極加以引導,經過專業指導或者提升優化,鼓勵和指導學生發表論文、申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形成科技創新成果。這將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專業獲得感,有利于引導部分學生走上科研道路,投入科技創新工作。
注重在大學生科技活動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科技比賽和科技項目工作中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國情和科技發展水平,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專業獲得感。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特點,注重發揮團隊合作的作用,在科技活動中,學生們一起找問題、想辦法、分工配合、分享成功的喜悅,有助于促進學生的交流和溝通,體驗集體學習的樂趣和力量。
根據專業培養計劃和參加科技競賽的時間安排,結合學生學習特點,開展階梯型適應教育,逐步培養學生的科技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大一上學期配合程序設計基礎課,開展Python和C語言培訓,為之后的軟件編程打下基礎;同時開展焊工培訓,為電路和電子技術課程的學習以及硬件電路的設計打下基礎;大一下學期則開展單片機培訓,為與其相關的各項比賽做好知識和技能儲備,更為之后的“單片機及其應用”和“嵌入式系統”兩門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根據課程和比賽的安排,靈活開展Java語言、嵌入式技術等各項具體技能的培訓,這樣可以克服課堂教學缺少實踐的不足,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深入理解專業理論,提高專業學習興趣,學風將得到好轉。
大一雖然沒有專業課,但學生對專業的渴望和期待還是很高的,通過組織專業實驗室參觀、焊工培訓、富有趣味的單片機培訓等活動,增強新生對于專業的感性認識,鼓勵新生進行專業的探索性認知。這些活動與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教學過程相輔相成,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理論課程的興趣。高年級的培訓和科技競賽活動注重幫助學生將專業課所學原理應用到工程實踐當中,在實踐中深入理解課堂所學,培養專業認同感,提高實踐動手能力??萍甲髌返耐瓿珊涂萍几傎惖某煽?,能夠激發學生的專業自豪感和榮譽觀,增強就業自信心。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將會提高,轉專業意愿會逐年降低,就業率則會逐漸提升。
通過每年為本科生組織焊工培訓、單片機培訓多項培訓,提供充分的動手實踐平臺;指導和組織學生參加本科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鍛煉科技開發能力和實戰練習。各項活動組織趣味性強,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學生們的參與熱情。組織開展各項校級比賽,為學生們提高競賽能力,積累競賽經驗,日后參加市級、國家級競賽做足了理論和技術準備。培訓和競賽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針對大四面臨就業的情況,每年臨近畢業時,針對性地舉辦Java語言、單片機技術等技能培訓,提升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提高他們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
目前國內許多高校,尤以“985”為代表的研究型大學已把大學生科研訓練、學生自主研究計劃等學術科技創新活動列為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層面,教育部、團中央主辦的“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和創業計劃大賽,各專業學科研究會、行業協會主辦的豐富的學科競賽、行業挑戰賽也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廣泛的創新教育資源[5]。因此,高度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系統性地規劃和推進第二課堂中的大學生科技活動,配合第一課堂鞏固課堂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對于高校信息類專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新時代發展培養合格建設者具有重要意義。
[1]李曉媛,曾慶山.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方法改革探索[J].科技與創新,2021(1):96-98.
[2]丁鵬飛.工科大學生應用與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與創新,2021(1):171-173.
[3]柴西林.應用型本科信息類專業CDIO工程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J].軟件,2020,41(10):277-281.
[4]郭軼,紀尚革.工學結合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管理機制構建[J].中國高??萍迹?017(9):77-79.
[5]鄧晶.高校第二課堂對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研究[J].高教探索,2018(1):11-15.
G642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8.069
2095-6835(2021)08-0168-02
景鵬(1982—),男,山東萊蕪人,博士,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兼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系統工程、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科技大學教改課題“以學風建設為目標的學生科技活動系統組織與優化”(編號:JG2015M21);北京科技大學青年教師社會調研項目“高校在青年創業中的角色定位研究”(編號:XCB2018004);北京科技大學黨建重點課題“以自動化專業課為例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編號:XXZZ20180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