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賓,張志成,丁建萍,宿 鵬,張 爽
(新疆藍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昌吉831100)
傳統涂料、橡膠、膠黏劑等物質中含有的揮發性有機物(VOC)會對環境及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因此隨著人們對健康、環保、綠色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具有耐磨、強度高、彈性好的水性聚氨酯成為了熱點研究方向[1-3]。
高固含量有利于減少聚氨酯的表干時間、提升膠黏性能,降低運輸成本。傳統外乳化工藝制備的聚氨酯固含量要高于內乳化法,但是存在穩定性差、易結塊的問題,故本實驗采用內乳化工藝。磺酸型親水單體親水能力更強,更易合成高固含量聚氨酯,但其反應活性高,容易凝膠,難以控制[4],故常采用羧酸型親水擴鏈劑如DMPA、PEG 等。親水擴鏈劑含量對聚氨酯乳液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過少會導致粒子粒徑大、乳液穩定性差,靜置易分層;過多會使親水性過強,乳化后體系粘度太高容易結塊[5]。
本文通過調整R 值、親水擴鏈劑種類及含量、軟硬段比例來合成水性聚氨酯,并對乳液穩定性、分散性、固含量、粘度等進行測試分析,在良好綜合性能的基礎上提高水性聚氨酯的固含量。
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Mn=250): 煙臺萬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工業級,使用前120℃真空干燥除水分;聚四氫呋喃(PTMEG,Mn=1800):新疆藍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業級;1,4-丁二醇(BDO):新疆藍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業級;2,2- 二羥甲基丙酸(DMPA):濟寧華凱樹脂有限公司,分析純;三乙胺(TEA):上海試劑一廠,分析純;乙二胺(EDA):上海世紀一廠,分析純;丁酮:分析純,天津科密歐試劑有限公司。
將稱量好的PTMEG、DMPA 加入到2000mL 四口燒瓶,連接攪拌棒、溫度計、真空泵,升溫至120℃脫水2h,降溫至70℃,加入一定比例的MDI 和丁酮,反應3h,加入BDO、TMP、丁酮和催化劑辛酸亞錫,待反應至體系內異氰酸酯含量穩定(通過體系粘度進行測定);將體系降至室溫,加入TEA 反應0.5h。進行剪切乳化,首先提高攪拌器轉速至1200r/min,將一定量的消泡劑的蒸餾水溶液先加入至燒瓶,再將含有EDA 的蒸餾水加入燒瓶,剪切乳化得到穩定的水性聚氨酯乳液,通過減壓蒸餾除去乳液中的多余溶劑丁酮。
1.3.1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FTIR)測定乳液成分
將聚氨酯乳液固化成膜,膜厚為30 ~60 μm,通過傅里葉紅外光譜儀對聚氨酯膜進行測定,測試波長范圍從500~4000 cm-1。
1.3.2 乳液穩定性分析
取100mL 乳液于密閉容器中,室溫靜置,觀察乳液狀態有無分層、團聚、沉淀等情況,出現此類情況的時間即為穩定時間。
1.3.3 乳液粘度分析
取適量乳液于燒杯中,用斯托默粘度計BGD184(標格達精密儀器有限公司)進行粘度測定。
1.3.4 乳液固含量分析
將聚氨酯乳液真空脫除溶劑丁酮,取1 ~2 g 乳液,均勻涂覆于四氟乙烯模具,在70℃恒溫箱中烘干24h,冷卻至室溫,稱量干燥后的質量,根據前后質量差可得出乳液的固含量。
通過對聚氨酯膜進行紅外光譜測定,得到如圖1 所示紅外光譜圖。
圖1 為以MDI 和聚醚PTMEG 為主要原料,總R 值(n-NCO/n-OH)為1.28、DMPA 含量為4%、TMP 含量為1.3%、硬段含量為40%、中和度100%,采用EDA 后擴鏈法制備的水性聚氨酯。如圖1 所示,未發現位于2280~2220 cm-1之間的-NCO 基團特征吸收峰,且3289cm-1處出現了N-H 伸縮振動吸收峰,說明樣品中-NCO 基團與-OH基團基本反應完全;在2970 ~2845 cm-1出發現了-CH3和-CH2的伸縮振動峰;氨基甲酸酯的羰基- C=O 的伸縮振動峰出現在1728cm-1;- CO - O - C - (酯鍵)的吸收峰出現在在1219cm-1;- C - O- C-(醚鍵)的吸收峰出現在1103、1017 cm-1。紅外光譜分析表明,合成物質為水性聚氨酯。
在加料過程中,由于DMPA 為白色結晶粉末,直接加入會導致反應不充分、不均勻,可以先與PTMEG 加熱共混,除水、熔融后再參與反應。DMPA 作為親水擴鏈劑,在反應中將-COOH 與-NCO 基團反應接入到聚氨酯鏈段中,為內乳化法提供親水性基團。DMPA 對乳液性能及粘度有巨大影響,當DMPA 含量小于2.4% 時生成的乳液不穩定,極易分層固化,這是由于DMPA 含量較低時形成的粒子粒徑大,在存放過程中相互碰撞發生團聚結塊、分層;當DMPA 含量大于6% 時,會導致乳液黏度劇增,這是由于每一份親水性官能團在乳化時生成一份聚氨酯粒子,高含量DMPA 導致粒子粒徑變小、數目增多,粒子表面吸附的水合層增多,降低乳液流動性,乳液黏度升高。
根據內乳化法分散工藝原理,乳化前,反應物是羧酸型聚氨酯離子體的雙離子締合結構,這使得體系黏度增大;隨著水的加入,聚氨酯中的親水性離子與水分子結合取代了雙離子締合結構,體系黏度降低;隨著水的進一步加入,溶劑丁酮對聚氨酯疏水鏈段溶解能力降低,疏水鏈段從丁酮中分離而相互締合,黏度上升,完成相轉化的首次相分離;隨著水的進一步加入,聚氨酯的疏水鏈段團聚在膠粒內,含親水基團的鏈段分布于膠粒表面,形成完備的聚氨酯乳液[6]。
保持總R 值為1.28%、硬段比例為40%、TMP 含量為1.3% 不變,改變DMPA 用量得到以下結論,如圖2所示。

圖2 DMPA 含量對乳液性能影響Fig.2 Influence of DMPA content on emulsion performance
隨著DMPA 用量增加乳液粘度先減小后急劇增大,剛開始乳液黏度降低是DMPA 的親水性發揮作用,當DMPA 含量在4.0%時黏,度最小,固含量為47.2%,之后黏度劇增。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其一,DMPA 用量增加乳液粒徑減小,粒子數與表面積增加,粒子間相對距離減少,使粒子間相互作用力增加,粘度增大;其二,分子鏈上的COO- 增多,電凝滯效應增強,粒子流體動力學體積增大,位移阻力增加,粘度增大。隨著DMPA用量增加,乳液固含量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這和上文提到的乳液分散機理有關,相轉變越早越易制備高固含量聚氨酯乳液,當DMPA 含量為4% 時,體系親水性增強,容易發生相轉變,當DMPA 含量繼續提高時,體系離子化程度高,軟硬段極性差異大,水合層效應明顯,使體系粘度增大,不利于相轉變。
如圖3 所示,保持總R 值為1.28%、TMP 含量為1.3%、DMPA 用量為4.0%,通過調整硬段含量從30%到55% 發現,固含量呈現先增加再降低的整體趨勢。這是由于醚鍵易旋轉,聚醚分子鏈間易纏結,導致乳液粘度增大,固含量隨著軟段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聚氨酯軟段為聚醚鏈段與硬段之間極性相差較大,氫鍵主要在硬段間形成,硬段易結晶,從而使軟硬段微相分離程度高,相對規則的相疇結構限制了分子鏈的運動,使體系粘度上升固含量降低。

圖3 硬段含量對乳液固含量的影響Fig.3 The effect of hard segment content on emulsion solid content
從表1 中可以看到,當保持硬段含量為40%、TMP含量為1.3%、DMPA 用量為4.0% 時,隨著總R 值的增大,分散體固含量先升高再緩慢降低,粘度逐漸變小,外觀從透明到乳白,穩定性變差。由于當R 值接近于1 時,理論上聚氨酯鏈段接近于無限長,在R=1.1 時預聚物分子量非常大,乳化之前粘度就很大,使得乳化時加水多,相轉變延遲,甚至可能導致凝膠無法乳化,不利于固含量的提高。隨著總R 值的繼續增大,聚氨酯預聚階段的硬段相對含量增加,同時NCO 基團剩余含量增加,在乳化分散中預聚物與水反應生成疏水性的脲基,使得分散體粒徑增大,透光性降低、穩定性下降。因此,在總R值為1.28 時得到的聚氨酯乳液固含量最高,粒徑適中,粘度合適。

表1 總R 值對乳液固含量的影響Table 1 The influence of total R value on the solid content of emulsion
采用聚醚作為軟段、DMPA 作為親水性擴鏈劑的水性聚氨酯固含量要低于以聚酯為軟段、磺酸型單體(如乙二胺基磺酸鈉)為親水擴鏈劑的水性聚氨酯。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DMPA 含量、軟硬段比例、總R 值等方法在適度范圍內盡可能提高聚氨酯的固含量。通過實驗研究表明,隨著DMPA 含量的增加,聚氨酯乳液粘度逐漸增加,固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隨著硬段含量增加,固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總R 值提高固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綜合來看,當DMPA 含量為4%、硬段含量40%、總R值1.28 時固含量最高為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