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網上,一位叫“怒吃雞胸肉”的網友整理出了一張上海各行各業真實稅前收入的表格,上面顯示:小區里的保安,一個月2500元;健身房的前臺小妹,做一休一,月薪3500元;每天往返高大上寫字樓的白領,拿著6000元的月薪;星巴克全職,月薪稅后4000元;消防隊專職開消防車的司機,6000元月薪,同單位的普通消防員拿著5000元的月薪,還得每個月交300元的伙食費;科級或副處級的警察,365天待命,一年到頭就15萬元上下的收入……如果你有幸進入四大會計事務所,一個月的收入也只在10000到15000元之間。反而是木工、電工、泥瓦工以及程序員,收入普遍更高。
一張表格,徹底掀開了打工人的遮羞布。要知道,這可是在房價動輒千萬的上海。刨去社保、日常開支、房租房貸、社交消費、供養孩子、贍養老人、醫療支出,這樣的收入,實在少得可憐。
有句話說,以為錢好賺,是年輕人最大的錯覺。你以為身在大城市里的人必定穿金戴銀,實際多數人不過是為了一碗飯,幾十年如一日地在今天重復著昨天。可偏偏,外界向你傳輸的信息是:今天誰豪擲千金買了一套房,昨天誰發了六位數年終獎,明天誰又大手筆為孩子買下出國交換學習的機會。生活慢慢讓你產生一種錯覺:“我好像是同齡人里混得最差的那個。”
怎能不焦慮?可這些,不過是一個“圈套”。
先說一個故事。塔勒布的《黑天鵝》里,有一個2300多年前羅馬雄辯家、思想家西塞羅講過的案例。有人拿出一幅油畫給一個無神論者看,油畫上面,是一群正在祈禱的拜神者,他們在一次沉船事故中幸存了下來。畫作原本想宣揚這些人由于祈禱拜神,才得以幸存。不料無神論者卻問:“那些信奉神明,祈禱后卻被淹死的人的畫像在哪里呢?”沒有人回答,因為死人是不會說話的。這就是“幸存者偏差”。
人們只看到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卻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所以,我們提到“上海”兩個字,總是想到奢華的生活。可事實上,根據上海社保網的官方數據,2018年上海月平均工資比去年增長了9%,達到了6504元,年平均工資是78045元。扣除社保、納稅等各種需要繳納的費用后,全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8988元;城鎮常住居民高點兒,到手有62596元;農村常住居民,只有27825元。
褪去華麗的幻象,每個折返于職場和居所的普通人,肩上都扛著一樣的重量。網上動輒年薪百萬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少得可憐。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70.7%的網民月收入不足5000元。
這就是“幸存者偏差”。再舉個例子,當你覺得身邊大學生已經爛大街的時候,實際上以2018全國錄取率來計算,本科生只占4.43%。可為什么你會覺得大學生遍地都是?因為你是年輕一代,你在大城市里,所以你身邊大學生的概率更高。這也是“幸存者偏差”。
每一座城市,都像是一座冰山似的存在。山頂的繁華浮于水面,沉在水底的基底才是沉默的大多數。但別忘了,水面之下的大多數,才最真實。
他們是在疫情期間,從大山里肩挑背扛出85噸物資,送往武漢的農民;他們是在性命攸關時,用瘦弱的身板托起每一位病患,從死神手里搶人的醫生護士;他們是在除夕之夜撇下親人,前往疫區用10天10夜建造出3萬多平方米火神山醫院的建筑工人;他們是一年365天游走在大街小巷,不論嚴寒酷暑都弓著身子,默默清掃城市道路的環衛工人。他們和你我一樣,構筑起這個國家最堅實的底座。
不必羨慕網上動不動就給你打雞血,灌輸高消費幻覺的案例。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各自的生活里,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
最后,送給你一首小詩:
紐約時間比加州早三個小時,但加州并沒有變慢。
有的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5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的人25歲就當上了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直到50歲才當上CEO,然后活到99歲。
有些人依然單身,同時也有人結婚。
世界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身邊有些人看似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在你后面。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里,你也一樣。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松。你沒有落后。你沒有領先。
一切都準時,在命運為你安排屬于你自己的時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