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具有極其強烈的個人藝術風格,在音樂專業方面也是登峰造極的。不過這些鋼琴奏鳴曲都不是在同一個時期內完成的,在風格方面雖然有著比較明顯的整體性,不過各自的特性和特征也是頗為引人注目的。按時間劃分,可以分為早年時期古典主義、中年時期的成熟創新、以及晚年時期的理性主義階段,可以看做是一個循序漸進發展的整體,所以在對貝多芬藝術創作的研究中,我們有必要對他的鋼琴奏鳴曲做出分階段的探討,進而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作為人類寶貴藝術精神財富創造者的創作歷程,給實際業務的推進和相關研究的深入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中圖分類號]J60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4-0090-03
作為世界樂壇上最偉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貝多芬是享譽全球音樂界的代表人物,是德國音樂史上的奇才,也是為人類音樂歷史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他傾其一生在創作事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更是讓他在世界鋼琴藝術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除了這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之外,貝多芬還創作了諸多的經典音樂作品,包括九部交響樂、五首鋼琴協奏曲、十七首弦樂四重奏、九首小提琴奏鳴曲和其他藝術形式,比如歌劇、大合唱等,在音樂歷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得到了世界各地諸多專業人士的追捧。不過從其一生的影響來看,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是其藝術創作事業的高峰,也將其藝術生涯推向了高潮。
一、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創作綜述
貝多芬作為德國著名的作曲家,也是鋼琴演奏家,也可以將其看作是多項藝術的創造者和歷史的開拓者。他最重要的藝術先河開創,莫過于將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在那個時代,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基本代表了最進步的思想,他將個人發展、命運抗爭、不幸悲苦、解放個性等內容結合,以不屈的斗志來反抗生活,給無數人以動力和積極向上的拼搏斗志。雖然貝多芬在自己的生活中遭遇了很多的不幸,也有不少的坎坷,嚴重地影響了他的生活和個人發展[1]。不過他從來沒有放棄,一直在以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出反抗和斗爭。在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中,很多的情緒都是反抗、悲憤、斗爭,這也可以看出他個人的思想以及觀察世界、認知生活的態度。所以在藝術角度來看,貝多芬鋼琴音樂中充滿了矛盾,在沖突中力圖達到統一。
雖然貝多芬的作品在日后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世界各地專業人士的高度贊譽,可在那個時代,由于時代背景的影響,以及整體上的傳播力有限,所以沒有得到太多的認可,以至于貝多芬沒有成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音樂人。不過這完全沒有影響他的創作信念,他依舊將自己對于音樂的態度、對于生活的認知和對世界的看法融入到了作品的創作過程。他堅持自己的信念,甚至在遭遇了失聰后,仍然大膽挑戰困難,特別是生理上的困難。如此作為更進一步的動力,努力去創作優秀的音樂作品。
貝多芬所創作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都頗具特色,貫穿了他的一生,無論是青年時期,中年時期還是晚年時期。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都有著極強的活力和對于世界的反抗精神,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了不少的變化和創新,不過在繼承性方面還是十分優秀的。除此之外,貝多芬也充分地結合時代的發展,在創作中加入了很多新鮮元素,比如引入法國革命中的英雄調性,充分體現出了時代性和民族性,實現了古典音樂在藝術演奏角度最高境界,所以對于實際的從業者特別是學習者,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應當充分地對這些作品作出大量深入的研究,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分析出創作風格,進而在自己的藝術學習、演奏中借鑒和使用,這對于整體的音樂事業推進也有重要幫助。
二、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
(一)早年時期的古典主義風格
正如筆者所提到的,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創作的早年時期,特別是在他還沒有遭遇諸多不順前,很多的作品都充滿了古典主義風格色彩。在時間點上,音樂學界認同的都是在1801—1810年所創作的鋼琴奏鳴曲[2]。包括作品22號之前的十一首作品,以及作品號為26、27、28的三個。在早年時期所創作的奏鳴曲,大部分都是模仿或吸收他人成果最終成稿的。比如以海頓和莫扎特的古典主義作為創作的基礎,在模板的輔助下,將自己對于音樂的認知和對于生活的感受加入其中。所以,在早期的作品中,可以比較明顯發現海頓和莫扎特等人的影子,反映出了古典主義風潮的特征。在曲式結構方面,大部分都采用對比式,這也是古典主義風格的直接代表。
隨后,隨著貝多芬個人技術的不斷提升和專業素養的提高,特別是自我認知的不斷增強,開始逐漸加入了一些頗具個性的元素,在精神動力的驅使下創造出屬于自己的風格。在貝多芬的筆下,鋼琴奏鳴曲和過去以往的傳統設計思路及創作風格,有了明顯的不同了,更加優雅、更加精致、更加高貴[3]。除此之外還增加了很多思考所帶來的嚴肅的味道。事實上這類的嚴肅味道和當時的音樂風格是存在很多出入的,特別是對于歐洲的貴族,他們所喜歡的是帶有華麗風采的活潑節奏,而不是這些嚴肅的風格。所以很多的創作者都是為了迎合他們的喜好,在個人的創作中只圖輕快,沒有做出過多的思考,以至于在情感融入方面過于膚淺。貝多芬則和他們存在明顯不同,在鋼琴奏鳴曲方面,大部分都是融入了自我認知,無論是對于生活的認識,還是對于世界態度,都會十分明顯表達個人的情感。
比如在早期的作品中,個人英雄主義風格的體現,就是十分直接的,這可以看作是其未來能夠登上巔峰的重要原因。在深刻的心理表述影響之下,他的鋼琴奏鳴曲雖然還以古典風格作為基礎,不過在實際創作和演奏中所表現出的不同特征,已然得到了展示,個性也十分鮮明。這個時期的作品也成了他的代表作,如作品F小調、A大調、C大調奏鳴曲風格迥異頗具個性色彩,在整體的創作模式上已經擺脫了傳統的影響。在充分體現個人情感基礎上,有的甚至加入了一些特別元素,比如諧虐曲設計風格,這在過去是完全沒有過的。最著名的代表莫過于《c小調悲愴奏鳴曲》,這可以看做是他內心的獨白,也是對于命運反抗的直接代表,表現出了貝多芬勇往直前的不放棄精神。對于后來的學習者以及聽眾們,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激勵價值。
(二)中年時期的多元創作特征
貝多芬的創作風格在中期時,和早期有了很多的不同。貝多芬的創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得越發成熟。在學者的研究方面,大部分都將其具體時間點,設定為1802—1816年的15年間,所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作品集合[4]。在這個時期,貝多芬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早期模仿,在此基礎之上,他想改變整體的創作形式,因此加入了大量自主設計的元素,以此作為根本的方向,來改變傳統模式對于他創作所帶來的束縛,希望以更加自由的方式,來帶動鋼琴奏鳴曲創作的革新。特別是想象力的加入,形式為其創作和演奏服務,是貝多芬的理念,在中期所表現出的特征十分明顯。這個時期的貝多芬在技術和創作方面已經十分成熟,生理還是心理等方面,也越發向著中年人的視角靠攏,越來越成熟。在表達方面也顯得更加的深沉而富有內涵。
除此之外貝多芬在鋼琴機械方面的改進,也是頗具研究價值的。他自主設計的鋼琴機械件,以及對鋼琴外部機械零件所做出的技術改進,對于他整體上的創作和對鋼琴藝術的理解,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這對于鋼琴制造和相關從業者也起到重要影響。在這個時期,貝多芬所創作的作品中,57號作品可以看作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影響力相對最大的。在這首作品中,鋼琴奏鳴曲的內容和情感融合達到了巔峰,相互之間的平衡也是后世所無法超越的經典。
積極創新走向成熟,可以看作是這個時期貝多芬作品的最好描述。在個人生活方面,貝多芬也開始向著大膽逾越、追求自由的方向邁進。多個因素共同的作用,讓這個時期的貝多芬,基本確立了自己的風格,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鋼琴奏鳴曲創作特征。這和早期階段中所提到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傳統模式,存在著相對明顯的差別,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新風格的融合。在這個時期,貝多芬也更加重視個性的發揮,甚至將其演繹到了極致,對于傳統樂曲創作模式中所存在的各類禁錮,都努力地打破。特別是在情感限制方面,使得鋼琴的樂曲頗具旋律,在感情的表達上達到高潮,以激情的模式來提升鋼琴奏鳴曲的表現力。除此之外,在表現手法方面也越來越豐富。
這個時期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創作,在技術角度來看,確實存在多元現象。無論是哪個類別的作品,他都加入自身獨特的創作情感和思想,可以看作是其音樂天賦和個人認知集合。這個時期可以看作是貝多芬創新的最重要時期,
也是對于傳統創作突破最大的時期。無論幻想曲似的奏鳴曲,還是將進行曲引入奏鳴曲,或是標題性的音樂創作,都充分地將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融合起來,做了大量創新和發展,個人作品值得相關從業者認真研究。
(三)晚年時期的理性主義風格
在經歷了早年階段探索、中年階段的成熟后,到了晚年時期,由于遭遇了很多生活的不順和打擊,貝多芬的個人作品逐漸向著理性主義的風格靠近,在學術界所定義的大概時間是1816—1825年,包含作品101、106、109、110、111這五首頗具代表性的著作。這個時期的貝多芬已經擺脫了早年模仿和中期成熟的思路,在完全脫離束縛和限制的基礎之上,對傳統音樂做出了革命性的創新。由于其身體狀況存在較大的問題,所以在這個階段,理性主義的風格顯得有些悲涼;不過,他依舊沒有放棄任何可以“訴說”的機會,在作品中依舊有很多對生活的不屈、對磨難的抵抗、對人生的挑戰外露出來,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享譽全球的經典作品。
這些作品的創作風格,已經完全以他內心世界的情感為主,沒有任何受限于曲式結構外部要求,充分地展示出了完全自由化的創作特征,在即時性、心理性、哲理性、浪漫性的綜合色彩下,充滿藝術外在魅力[5]。除此之外,在晚年時期的理性主義風格創作中,貝多芬依舊不忘自己的突破和創新思路,無論是在手法方面,還是在表達方式方面,亦或是在創作元素方面,都更加大膽和前衛,甚至加入了一些戲劇性的朗誦元素,極大地提升了其作品藝術風格魅力,不過對于演奏者而言,卻是巨大的挑戰。
在學術界,很多的研究者都將這五首作品視作貝多芬的頂峰。無論是在思想內涵的深度,還是在表現力以及專業視角,亦或是在感情生活上,都可以看作是他作品集大成,也是個人水平的巔峰。因此,演奏者人員必須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也要有極其高端的演奏技巧與之適配。在晚年時期,貝多芬沒有因為自身疾病的原因停止創作,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之外,他還在很多的篇幅較小的作品中做了新嘗試,企圖突破各類限制。在這個時期,貝多芬的精神世界已經變得完全豐富而自由,其精神力量融入是支撐他繼續創作的根本。在曲式結構創作中徹底擺脫了傳統束縛,音樂天賦得到了完全的自由釋放,特別是在最后的奏鳴曲創作過程中,似乎用盡了貝多芬所有的精力天賦。整體來看注重賦格以及各類變奏曲式的運用是主要的特點,在模糊和削弱樂章、段落的界限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實驗。
整體來看,貝多芬經歷了不同的人生階段,無論是在早年的模仿,還是在中期的成熟,亦或是在晚年的巔峰時期,其鋼琴奏鳴曲都有著獨特的風格。雖然藝術特征方面存在著很多不同,不過,都能凸顯出他對于傳統束縛的打破,以及對于創新的重視。在學術界研究中學者提到,貝多芬的奏鳴曲在創作中,結構上頗具特色是對傳統改進最大的部分,特別是在中晚時代,他的作品采取“主題+副題+結論”的創作結構,而不是過去的“快慢快”,這是極其難得改進。其次,在賦格曲的創作上,也做了大量創造設計,對整體重點做了改進,這就是所提到的“貝多芬風格”。此外,對第一樂章的重點設計,貝多芬也做了突破,轉向了最后樂章,這在他的作品中十分多見。這些改變都對音樂事業和鋼琴演奏發展,起到了顛覆性推進作用,也是貝多芬偉大之處的最好展示。
結"語
貝多芬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所創作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是個人技術、思想越來越成熟標志,不僅大大地超越了前人的創作水平,也給后世的音樂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因此,應當充分地對其作品進行研究,借此來提升自身的水平,給音樂事業的發展帶來更多助力。
(責任編輯:莊"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