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為解讀“日常生活審美化”提供新的語境和視角。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和消費文化不斷普及,“日常生活審美化”逐步成為社會普遍現象,是體驗經濟時代的必然趨勢。從審美體驗維度應將多元化審美、民族化審美和個性化審美有機結合,注重傳承本土文化價值。從審美教育維度應大力發展以藝術教育為中心的審美教育,倡導審美生存和審美境界。
[關鍵詞] 日常生活審美化;" 新時代;"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0-014"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1)06-0047-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1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對生活的追求已經從“有沒有”“夠不夠”發展到了“美不美”“好不好”,滿足審美需求成為美好生活的題中之義。“日常生活審美化”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也反映了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普遍性的向往和追求。
“日常生活審美化”最早是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當時歐美進入消費社會,隨著電視媒體的普及,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吸引眼球的美的視覺符號和影像。傳統美學最為關注的是藝術審美,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藝術作品是典型的審美對象。為了描述審美活動超越傳統審美領域進入了日常生活的現象,在讓·鮑德里亞、沃爾夫岡·韋爾施等人研究的基礎上,英國社會學家邁克·費瑟斯通于1988年對“日常生活審美化”進行了理論概括。21世紀初,我國美學界、文藝理論研究界圍繞“日常生活審美化”命題曾進行討論。
新時代背景下辯證認識“日常生活審美化”
當前,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為再認識“日常生活審美化”提供了新的語境和視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全國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僅包含物質層面,也包含精神層面,尤其是對以審美需求為代表的精神生活需求更為迫切。“日常生活審美化”使審美從藝術的殿堂走向日常的生活,是對日常生活和物質需求的超越,有利于人們在享受美好生活中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
“日常生活審美化”具有兩大顯著特征。一是產品審美的符號價值超過使用價值成為消費的主導價值。隨著我國快速進入消費社會,人們消費不再只是為了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一種精神享受,追求一種快樂和幸福的體驗,追求一種審美氣氛”。1二是人們通過圖像化、視頻化、虛擬化對現實世界進行美化,或者重新建構美的世界。
需要關注的是,審美化與信息化的疊加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虛擬化特征越來越明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短視頻、游戲、線上直播、美圖等為代表的視聽內容成為人們的重要信息源和主要文化休閑消費品。這使得審美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但也容易導致人的物化和異化。同時,基于線上游戲、社交軟件、彈幕、曬圖等形成的網絡互動,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重要人際交流空間,90后特別是Z世代(Z世代是美國及歐洲最早提出的,指在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又稱網絡世代、互聯網世代,統指受到互聯網、即時通信、MP3、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很大的一代人)的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也在審美化。在互聯網平臺上基于興趣愛好和共同體驗形成的社會群體,盡管具有松散性、流動性和短時性特征,但也是社會治理中需引導和關注的力量。
在體驗經濟時代更加注重軟創新,順應“日常生活審美化”發展趨勢
體驗經濟是服務經濟的升級,其核心特質是企業通過商品和服務“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2體驗經濟代表著經濟模式和消費形態的新發展方向。在體驗經濟中,體驗成為一種有價值的經濟提供物,讓顧客滿意不僅包含使用需求的滿足,也包括愉悅體驗的滿足。體驗可以分為娛樂體驗、教育體驗、審美體驗等,其中審美體驗是直覺的、直觀的,也是最易打動人心引發共鳴的。正因如此,體驗經濟也被稱為審美經濟。如北京已進入體驗經濟時代,并呈現出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體驗式沉浸式消費場景持續打造、夜間經濟繁榮發展等特點。“日常生活審美化”是體驗經濟時代的必然趨勢,如何順勢而為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
“軟創新”是相對于科學技術等“硬創新”提出的,既包含對傳統產品和服務的品牌創新、審美創新等,也包含本身帶有審美屬性的音樂、電影、時裝、電子游戲等產業的創新。當前,要順應體驗經濟的規律,著眼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和審美需求,加強系統策劃,通過軟創新實現實用與審美、產品與體驗雙結合。不僅考慮客戶需要什么功能,更要通過品牌塑造注入文化內涵,通過整體設計注入審美價值,將功能好、技術新與藝術美、生態美等結合起來,為消費者提供多維度超預期的體驗。同時,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育文化IP,以文化與創意驅動經濟升級。特別是要順應信息技術發展和數字新消費的需求,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將游戲產業、影視產業、音樂產業等作為重點,以“文化+科技”的豐富產品順應大眾對于形式美和技術美的審美需求。
倡導多元化審美、民族化審美和個性化審美的有機結合,在“日常生活審美化”中傳承本土文化價值
多元化審美意味著主體多元、主題多元、形式多元和媒介載體多元等,需要多層次的審美對象和高豐富度的審美產品供給。要充分運用古今中外的優秀內容、多樣態的藝術形式、多類型的傳播載體,來設計、創造和提供審美作品和服務。民族化審美意味著要立足于中華民族和地域性的審美文化。國際化語境下的民族化審美,意味著要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求審美經驗,向反映時代精神的現代文化尋求審美創新,凝結和展示以中國意象、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為特征的審美文化。在本土語境下民族化審美,意味著充分挖掘和展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有歷史底蘊和地域特色的審美文化。個性化審美,意味著對求新求異求變的包容與推動。“日常生活審美化”越來越深刻地影響社會個體的自我認同和社會群體的建構,個性化審美成為Z世代把我、我們與他者進行區分的文化標簽。以共同的愛好或關注點為基礎、通過網絡交流形成的社會群體有很強的個性化審美需要,對此既要重視和鼓勵,也要明辨和引導。
審美認同是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對“日常生活審美化”,要保持對本土現實的敏感和自覺。通過多元化審美、民族化審美和個性化審美的有機結合,要在中外比較中把握自身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在古今對照中把握當下的獨特性和時代性。歷史積淀、民族特色是獨特的審美資源,時代命題則為尋找現代化路徑指明方向。因此,既要將審美文化所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傳播,促進文明的交流和互鑒;也要在“日常生活審美化”中傳承和發掘本土文化價值,滿足本國人民的審美需求。
大力發展審美教育,以審美境界超越“日常生活審美化”
要大力發展審美教育,以藝術欣賞為重點提升全民的審美素養,以藝術教育為重點提升青少年的審美能力。通過兜底性的公共文化服務和多元化的文化市場供給,讓大眾廣泛欣賞到優質的文化藝術作品。通過藝術教育發展青少年審美教育,以藝術技能和藝術鑒賞為重點提升青少年的審美感知力和審美鑒賞力。通過兼具民族性和國際性、傳承性和創新性的審美教育培育青少年的審美自信,培養和引導青少年感受美、欣賞美、探索美、創造美。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日常生活審美化”存在著審美異化、審美層次淺表化等風險和問題。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工業生產制造的“平均美”1隱藏著資本控制和意識形態滲透,具有一定的欺騙性。
要積極培育審美思維,倡導審美生存和審美境界。“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他人、自然與自身”,2審美生存作為審美化的生活態度和生存方式,是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深化和超越。美學家張世英將人生境界分為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其中審美為最高境界。審美境界也是“日常生活審美化”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倡導人們以審美的、詩意的態度享受日常生活,通過美走向真和善,不斷追求精神世界的豐盈和自由,讓生活和生命獲得生生不息的創造活力。
[參考文獻]
[1]葉朗.美在意象[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凌繼堯等.藝術設計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吳婧,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北京市豐臺區文促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張文君,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責任編輯 / 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