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在促進區域合作與對外開放方面有共通之處,“一帶一路”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接融合,創新引領發展建設是歷史必然。京津冀協同創新與“一帶一路”建設融合發展并發揮了推動作用,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驅動“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發展。應進一步加強京津冀區域內部協同創新,提升京津冀區域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不斷融合。
[關鍵詞]" 京津冀協同創新;" “一帶一路”建設;" 區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 F125.1;D616"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1)09-0067-03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1落實這一目標要求,關鍵是實現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創新引領,建立創新要素流動、創新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和制度創新等發展路徑。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和國家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和重大國家戰略。“一帶一路”是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具有深遠意義的、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化倡議,對于我國融入開放型世界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在促進區域合作與對外開放方面有共通之處,“一帶一路”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接融合,創新引領發展建設是歷史必然。
創新引領“一帶一路”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創新對“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京津冀區域是“一帶一路”廊道與中國區域經濟布局交匯的關鍵節點,是兩條陸上廊道與一條海上廊道的起點,是國內對外貿易的交通樞紐和橋頭堡。“一帶一路”根基在國內發展、重點在國際合作,京津冀協同發展是解決國內特定區域發展問題重大戰略,二者在創新要素流動、創新技術成果轉移轉化以及制度創新等方面不斷融合對接、相互促進,而京津冀協同創新對“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了推動作用。
打通國內國際合作新路徑是我國深入參與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因應選擇。2020年,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國際需求在下降,加之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影響,我國原有的依靠對外貿易的國際合作模式受到沖擊,亟待在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中尋求方式更加靈活多樣的深度參與與合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創新引領區域協同發展,需要打通國內國際合作新路徑。近年來,我國與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較為穩定的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關系,科技合作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在其中起到引領和支撐作用。
京津冀區域是我國參與世界經濟大局的重要節點。從國內來看,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協同發展大多是從交通、環保以及科技創新等領域率先突破,最終以創新引領區域協同發展,并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產業結構布局、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全面鋪開。因此,創新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具有整體協同性。
京津冀協同創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分析
京津冀協同創新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科技創新成為支撐“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國通過多種模式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合作與交流。“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可以歸納為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共建科技園區、推動重大工程建設等幾種模式。在人文交流方面,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科學家、青年學者開展科研交流活動,通過人才的交流帶動區域科技合作;探索鼓勵支持相關國家產學研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與菲律賓、印尼等8個國家啟動或者探討建立科技園區合作關系;與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中亞、中東歐構建了多個區域技術轉移平臺,并開展創新挑戰賽等活動搭建交流平臺。在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方面,我國注重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技術輸出。我國面向“一帶一路”技術輸出活躍,京津冀地區是“一帶一路”國家技術輸出的重要主體。2020年,北京技術流向5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涉及技術合同200余項,成交額超500億元,主要集中在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與高效節能領域,約占85%。天津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國際產能合作,落實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實施方案,推動優勢產能走出去。如:建設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推動雙方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開發投資、企業管理等領域的合作。河北省是“一帶一路”渤海灣的重要節點地區,注重利用產業結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業互補性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鼓勵光伏、鋼鐵、玻璃、水泥等行業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到境外建設一批生產基地,帶動裝備、技術、資本及勞務輸出。
京津冀協同創新驅動“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發展。京津冀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創新源頭,具有較強的輻射效應,其中,北京發揮著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驅動“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發展。以技術要素的輻射為例,“十三五”時期,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輻射到京外省市占比約為54.8%,流向全部省份的330多個城市,對地級以上城市實現了全覆蓋。其中,流向“一帶一路”沿線省市技術合同120267項,成交額達7000億元,比“十二五”增長約58.4%,占流向外省市的50.4%,主要集中在現代交通、電子信息、城市建設與社會發展和新能源與高效節能領域。2020年,北京流向“一帶一路”沿線省市技術合同26662項,成交額1902.1億元,比上年增長28.1%,占北京流向外省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的51.2%。
京津冀協同創新與“一帶一路”節點城市融合發展。在京津冀協同創新的過程中,與“一帶一路”節點城市通過技術輸出與吸納,形成融合發展格局。從京津冀吸納“一帶一路”沿線省市技術來看,仍以北京吸納技術量最大,遠超津冀。2020年,北京吸納“一帶一路”沿線省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約為684.3億元,占吸納外省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的近5成。“十三五”期間,京津冀吸納“一帶一路”技術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城市建設與社會發展、先進制造、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等領域,為北京的高精尖產業發展、城市建設以及社會發展貢獻了技術力量。
制度創新夯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基礎。從目前看,我國區域協同發展體制機制的構建尚在探索階段,而京津冀區域正是肩負著探索這一重要使命的先驅者。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打破行政壁壘,也在探索完善區域間的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架構,不斷完善府際間協調合作機制。近年來,在規劃、交通、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諸多領域創新改革、深化合作,形成體制機制模板,積累經驗成果。在京津冀協同創新方面,不斷破解固有觀念和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在人才流動、資金扶持、成果轉化、項目建設等方面,打通傳統的行政區域壁壘和堵點,探索了很多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如共建科技園區、共建創新基地、共建轉化基金、共建創新聯盟、共建技術市場等。而“一帶一路”建設也需要通過構建合理的機制,推進沿線各國對接發展模式,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沿線各國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這與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相關機制有共通之處,都是制度創新的實踐探索,可以相互借鑒、共同作用,促進與沿線各國形成國際國內互動、互通、互補的跨國界大區域和國內區域的新布局、產業新動力、合作發展新格局。
京津冀協同創新與“一帶一路”建設融合發展路徑
加強京津冀區域內部協同創新與發展。推動京津冀區域內部合理分工,深化核心城市的非核心功能疏解與中小城市培育相結合,推動區域內部商品市場、要素市場、產業空間布局、基本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一體化。加快形成共建共享市場體系,推動創新鏈、資金鏈、產業鏈、政策鏈和監管鏈五鏈融合發展,提高區域規模集聚效應。強化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形成合理創新梯度,構建與優化區域創新生態。
進一步提升京津冀區域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京津冀地區不僅是我國海陸交匯、內外聯通的重要節點,也是東北亞地區的樞紐,其國際競爭力水平直接影響我國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以及對于“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撐作用。因此,需構建更加合理的區域經濟結構,綜合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縮小地區差異,強化京津冀區域國際交往平臺功能,推動京津冀地區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其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十四五”時期北京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時,發揮京津冀自貿區率先全覆蓋的優勢,推動京津冀地區的天津自貿區、河北自貿區和北京自貿區發揮各自特色、錯位發展,進一步加強國際貿易與交流;深化北京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建設,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助力提升京津冀國際競爭力。
加大科技合作力度,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相融合。發揮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優勢,與相關各省市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科技合作,促進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實現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圍繞重大科技問題、共同發展挑戰開展科研公關和技術研發,以服務于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需求,使科技創新與區域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切實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以北京為核心形成國際技術交易重要樞紐,跨越國際整合科技創新資源,融入國際科技大市場。通過多種形式加強京津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人才交流、科技項目合作以及科技園區共建等。促進科技人才往來便利化,推動國際交流,建立雙向互動的人才體系,提升科技管理國際化能力。
[參考文獻]
[1]孫久文.論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發展與創新[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4).
[2]北京技術市場統計年報(2016—2020)[R].北京: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3]王坤巖,藏學英.“一帶一路”與京津冀區域對外開放新路徑[J].產業經濟研究,2019,(7).
(作者簡介:畢娟,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王婧,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 蔡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