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九一八事變后,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全國人民意愿,立即發表宣言,提出系統的抗日主張,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本質,批判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向中國人民宣示了堅決抗戰的決心。中國共產黨及時調整戰略,在東北積極開展武裝抗日斗爭,東北抗日聯軍成為東北主要抗日武裝力量,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為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事業所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
[關鍵詞] 九一八事變;" 中國共產黨;" 抗日主張;" 中流砥柱
[中圖分類號] K264.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1)09-0044-05
九一八事變后,由于國民黨政府及東北當局采取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軍得以加速實施侵占中國東北的軍事行動。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全國人民的意愿,從九一八事變第二天的9月19日到30日,中共滿洲省委和中共中央連續發表宣言和決議,系統地提出了抗日主張。
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關東軍自導自演的侵華重大事件。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關東軍按照預定計劃,蓄意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一段鐵路,反誣東北軍所為,于是炮轟并進攻北大營。在東北軍政當局不抵抗命令的背景下,日軍的進攻迅速演變為吞并中國東北的一系列侵華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民族危機。
在九一八事變后的第二天即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就發出了《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公開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明確指出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蓄謀已久侵略中國、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的侵略行為。對于日本帝國主義者宣傳“這次沖突是奉天北大營中國軍隊破壞南滿鐵道所引起的”謬論,宣言進行了有力駁斥,指出“這完全是騙人的造謠”。1中共滿洲省委最早給九一八事變定了性,同時強調日本帝國主義已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萬惡的日本帝國主義者已經將奉天、營口、安東、撫順,遼陽、海城、鐵嶺、長春,還有許多別的大小城鎮完全占領了”,指出九一八事變的發生絕非偶然,“這一政策是日本帝國主義者為實現其‘大陸政策’‘滿蒙政策’所必然釆取的行動!”在事后清算日本戰爭罪行的判決書中,也認定九一八事變是由關東軍精心策劃和發動的,“有大量且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事變是由參謀本部的將校,關東軍的將校,櫻會的會員及其他人等事前周密計劃的”。2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公開表明黨的對日態度,即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認定日本帝國主義是屠殺中國民眾的“萬惡強盜”,指出“萬寶山與朝鮮之血跡未干,日本帝國主義又公開進兵中國,強暴占領奉天安東營口,更大規模的屠殺中國民眾了……現在它更公開更強暴的占領中國土地,其顯明的目的顯然是掠奪中國,壓迫中國工農革命,使中國完全變成它的殖民地”。1宣言歷數了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種種罪行,指出其屠殺中國人民、侵占中國土地,最終目標是掠奪中國財富、奴役中國人民,把中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明確地揭示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動機及其本質。
1931年9月21日,中共滿洲省委作出《關于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及目前黨的緊急任務》的決議,明確指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中國東北,是“使半殖民地的中國完全殖民地化”,已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重災難。同日,日軍即在東北實施武裝占領計劃,動員數萬海陸空軍,“有計劃的武裝占據整個滿洲,滿洲已全部變為戰地景況,工農兵勞苦群眾的生活,完全在失業流離恐怖死亡饑餓貧困的狀態中”。2中共滿洲省委指出,日本侵占東北背后的原因是世界經濟危機以及世界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日本帝國主義為了轉移日本國內矛盾,挽救日本帝國主義的命運,不惜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決裂,預言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必然會進一步加劇世界列強之間的矛盾,甚至會引發“全世界帝國主義的戰爭”。
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中央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并通電全國,指出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是侵略戰爭行徑,近期目標是占領東北,長期目標是征服中國,“日本帝國主義……借辭南滿鐵路破壞的口實……這嚴重的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積極殖民地政策之產物,是日本武裝占領整個滿洲及東蒙的企圖的最露骨的表現,是將滿洲更殖民地化”,3指出日本充分利用了列強之間的矛盾以及經濟危機自顧不暇之際,獨自發動侵華戰爭,形成了遠東戰爭策源地。
決議分析了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是尋找“經濟危機的出路”,轉嫁國內社會矛盾。因為日本國內發生了“劇烈的空前的世界經濟危機,用極大的力量打擊著日本帝國主義。日本的經濟危機,猛烈發展著,浸及一切的生產部門與國內國外的貿易,廣大的群眾失業,無產階級與勞苦群眾的生活的極端惡化,并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群眾斗爭的日益緊張與革命化”。為了擺脫國內經濟危機,就必須“鞏固掠奪,加緊殖民地的剝削,加緊戰爭的準備”。決議還定義九一八事變的性質是“瓜分中國為各個帝國主義者的殖民地的開始……是世界新的帝國主義強盜戰爭的初步”。
1931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又發布了《中國共產黨為日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第二次宣言》,進一步強調,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就是要永久占領中國東北,日本帝國主義不僅沒有撤兵的跡象,而且“更占據了許多新的城市與新的鐵道線,積極鞏固著它們的軍事地位。在奉天、長春、吉林等主要城市內它們已經組織了它們自己的行政機關,實行對于這些占領區域統治權。同時它們公開宣布了要把東三省成為獨立國家的企圖。日本帝國主義并吞東三省的野心,難道還要其他的證明嗎?”4
中共中央清醒地認識到,日本侵華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中國東北割裂出去,直至征服中國,變中國為日本完全的殖民地。因此,這臺侵略戰車一旦發動,就不會輕易地停下來。中國共產黨通過發表宣言告誡國人,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不組織軍事抵抗,企圖通過國聯調停來制止日軍的侵略是不切合實際的,中國人民的獨立自由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這種認識與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有著本質區別。
批判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
中共中央在公開發表的《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中批判并譴責了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認為“國民黨及各派軍閥根本都是帝國主義的走狗”,當中國民眾被日本強盜大規模屠殺的時候,還在“高唱無抵抗主義,與和平鎮靜的忍耐外交,充分的表現了他們無恥的屈服,出賣民族利益的面目”。1當外國侵略者侵略中國、屠殺中國人民時,不抵抗就是“無恥的屈服”,就是出賣民族利益。
中共滿洲省委也指出,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滿洲”的圖謀之所以能夠得逞,“完全是國民黨軍閥投降帝國主義的結果”。國民黨政府所謂“忍耐”“鎮靜”“莫給人以可乘之機會”“和平以示奮斗”等所謂策略和他們極力鎮壓反帝運動的罪惡行動,“必然要使日本帝國主義者更近一步、更肆無忌憚的來占領滿洲!”2由于國民黨的不抵抗,致使大片國土被占,“本來已經貧困不堪的工農兵勞苦群眾,目前的生活更加痛苦了,失業、死亡、流離、恐慌、饑餓、貧困,已達空前的境地”。9月21日,中共滿洲省委再次批判了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認為這一政策完全暴露了國民黨當局對內欺壓人民、對外屈膝軟弱的本質,指出“日本帝國主義之所以能占據滿洲,完全是國民黨軍閥一貫的投降帝國主義,出賣中國民族利益,極力壓迫革命運動的結果。在萬寶山事件中,國民黨軍閥即極力盡其壓迫反帝運動的能事,一方面讓民眾‘忍耐’‘鎮靜’‘靜候政府解決’,另一方面大批逮捕反帝群眾以取悅帝國主義,自從所謂‘中村事件’發生以來,國民黨軍閥更是手忙腳亂丑態畢露,極獻其搖尾叩頭的慣伎,只求‘平安無事’,不惜出賣一切,當日本帝國主義者已經‘兵臨城下’的時候,猶電令軍警‘不準反抗’,而任日軍為所欲為。”3這更加刺激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擴大侵華戰爭的欲望。
中共中央在9月22日的決議中,批判國民黨當局“無恥的投降”“出賣民族利益”,他們“命令自己的軍隊無條件的繳械與投降,將千百萬的勞動群眾給日本帝國主義者蹂躪、虐殺、奸淫與剝削”。4而事變后“只有空口的抗議”“‘鎮靜的’外交”“向強盜機關(國聯)乞求,希望美國主持公道,或者在紀念周上大哭一次”。不抵抗在本質上是“給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政策與武裝占領作開路先鋒”。其結果,更引起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并把東北3000萬中國人置于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虐殺、奸淫與剝削的亡國奴地位。
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為日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第二次宣言》中再次批判了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和投降主義路線,“在日本帝國主義這種橫暴的前面,國民黨采取了什么態度呢?張學良的‘無抵抗主義’,蔣介石的‘逆來順受’,以至南京政府的所謂‘鎮靜外交’,‘保護日僑’,廣東政府的‘反蔣即反日’,想來是大家所耳聞目睹的了。中國共產黨曾經一再告訴全中國的民眾,投降帝國主義,勾結帝國主義,壓迫與屠殺中國民眾的國民黨,決不能反對任何帝國主義的進攻,現在不是完全證實了嗎?”1指出張學良提出的“無抵抗主義”,國民黨當局所說的“鎮靜外交”,其本質都是投降主義外交,決不能反抗任何帝國主義的進攻。指望列強來主持正義與公道,來干涉日本的武力侵略,“無異與虎謀皮”,甚至“等于引狼入室”。因此,不能指望別人來解決日本的武裝侵略,只有人民武裝起來,才能打敗日本帝國主義。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不抵抗命令確實是由張學良下達的。他作為東北地方的軍政長官,自9月19日起所發表的《通告日軍侵占沈陽電》《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沈陽事變》《盡任日軍所為——對外報記者談沈變》《預先已將軍械子彈存入庫房——與外報記者談沈變》等聲明或談話或答記者問,都明確表達了對日軍的不抵抗態度,典型地反映了國民黨當局的觀點。在九一八事變前,南京國民政府的基本原則是不與日軍發生對抗,騰出手來“圍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因此,從本質上講國民黨當局對日本持不抵抗政策是其“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必然結果。在蔣介石看來,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是事關其政權存續的頭等大事。只要日本帝國主義不威脅到他的政權,自然可以放任日軍對東北的占領。這種置民族大義于不顧的對策,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重災難,嚴重背離了人民普遍要求抗戰的愿望,勢必引發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的聲討和批判。
宣示武裝抗日決心拯救民族危亡
中國共產黨在九一八事變后發表宣言,除了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吞并中國東北、征服中國的侵略本質,批判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外,更明確地向全中國人民宣示,中國共產黨要領導全國人民武裝抗日,要把日本帝國主義勢力徹底清除出中國,此外別無他途。因為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本質上是“投降主義”,“任何一派的國民黨與軍閥都只能壓迫紅軍與蘇維埃,實行軍閥戰爭,制造災荒,及投降帝國主義,出賣民族利益”。“攘外必先安內”“訴諸國聯”是國民黨政府在九一八事變前后采取的基本政策。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指望不上中國的軍閥們來保護的。“只有群眾斗爭的力量”“一致動員武裝起來,給日本強盜與一切帝國主義以嚴重的回答”“只有廣大群眾的革命鐵拳,才能制止帝國主義的暴行,驅逐帝國主義滾出中國!”2只有勞苦群眾自己的武裝——中國工農紅軍,“是真正反對帝國主義的力量”;只有勞苦群眾自己的政府——蘇維埃政府,“是徹底反對帝國主義的政府”;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將日本帝國主義逐出中國。
1931年9月30日,中共中央發表的《中國共產黨為日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第二次宣言》,更進一步公開向全國人民宣示自己的宗旨:“中國共產黨公開向全世界與全中國的勞苦民眾宣言:中國共產黨是帝國主義與國民黨最不能調和的死敵。中國共產黨反對一切投降帝國主義國民黨的政治集團與派別。”中國共產黨反對國民黨統治,更反對一切帝國主義侵略。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廣大勞苦群眾利益的真正維護者,才能組織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斗爭,保衛國家的領土和主權。
中共中央基于對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面臨民族危機現實的清醒認識,及時調整了黨的工作中心,提出了黨在九一八事變后的中心任務,就是加快組織領導群眾、武裝群眾反對帝國主義的奴役和侵略。中共滿洲省委也依據屬地情況具體地執行中共中央的決定。
命令各級黨組織,“必須加緊警醒群眾的民族自覺而引導到反帝的斗爭上去”“只有群眾自己的力量能夠戰勝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求得民族的解放”。為此要進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暴行的運動,組織并參加各色各樣的反對帝國主義的公開組織,在各大城市公開出版群眾的反帝日報,在日本工廠中組織反日的罷工、示威。組織全國工農兵學生以及一切勞苦的民眾,通過“罷工、罷課、罷操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特別應在東北加緊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共滿洲省委也要求東北各級黨組織“必須積極的堅決的號召群眾罷工、罷課、罷市的示威,首先應當選擇我們比較有基礎的群眾,組織集會、群眾大會及宿舍工廠等處的部分示威”,充分發動群眾運動,告訴他們出路。
加緊做東北軍隊中進步軍人的工作,發動對日游擊戰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沉重的打擊。中共滿洲省委也要求東北各級黨組織積極爭取東北軍隊中主張抵抗日本侵略的軍人,借助他們的愛國精神,積極進行反日斗爭部署。“加緊領導與號召士兵群眾”,領導當地抗日武裝力量,必須用一切機會領導他們,反抗日軍的進攻,并且發動當地工農群眾的斗爭積極地擴大罷工、罷課、罷市,“要動員廣大群眾去組織各種斗爭委員會”“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滿洲”。
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領導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強盜戰爭,反對日本的殖民地屠殺政策”。提出武裝群眾的口號,“使這些武裝群眾團體變為游擊隊與工人自衛隊”“武裝工農,同日本帝國主義宣戰”“武裝工農學生,以擴大與鞏固我們自己的力量。只有依靠工農兵、學生,以及一切勞苦群眾自己的力量,才能打倒帝國主義。”1
黨中央認識到將來面臨的困難,“必須估計行將來到的戰時的地下黨的困難的環境,各省委須有專門的計劃來改善黨的秘密工作,使它能夠在嚴重白色恐怖與戰爭狀況之下來繼續工作”,2要求做好與日本侵略者進行長期地下抗戰的準備。中共滿洲省委也認識到了九一八事變后,隨著日軍對東北的占領,黨的公開活動更加困難,為此要求“特別注意秘密工作,保存我們的力量”,3積極開展地下對日斗爭。
中國共產黨在九一八事變后,不僅向全國人民宣告自己的抗日主張,而且還及時調整戰略,在東北積極開展武裝抗日斗爭,派出數以千計的骨干分子,深入到東北軍和抗日義勇軍中,開展抗日活動,積極創建抗日游擊隊,先后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開辟了東南滿、吉東、北滿三大游擊區。東北抗日聯軍作為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武裝力量,在沒有外援、物資匱乏、環境惡劣的斗爭條件下,甚至是與黨中央一度失去聯系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斗爭,威脅并鉗制大量日軍兵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全國抗戰,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在14年抗日戰爭中,為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事業所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7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
[2]中央檔案館等.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31年7月—1932年1月)[M].長春:中央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吉林省檔案館,黑龍江省檔案館,1988.
(作者簡介:焦潤明,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 梁齊勇